2021年有效投資持續擴大:穩投資 強支撐

  2021年有效投資持續擴大、結構不斷最佳化,記者帶您走訪3個專案

  穩投資 強支撐(產經觀察·市場主體活力這樣激發③)

  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撐。2021年,我國著力推進重大專案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現了投資穩定增長、結構不斷最佳化。

  2021年1至11月,我國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3.7%,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6.6%,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0.5%,社會領域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為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向好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效投資是如何擴大的?社會資本活力是如何激發的?記者帶您走訪3個專案,聽聽背後的投資故事。

  一個暖心改造專案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四兩撥千斤”,補足經濟社會發展短板

  穿上工裝,拎起工具,合肥熱電集團管網執行公司廬陽所副所長王賢文開始了一天的巡檢工作。開著車,仔細瞧,一路下來沒見著一個洩漏點,王賢文鬆了一口氣:“天冷,就怕管網壞。搶修得花個把星期,有時出現斷供,居民還得遭罪。”

  過去時不時“生病”的管網,如今咋就不“鬧騰”了?這事,得從合肥熱電集團實施的供熱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專案說起。

  管網老舊,蒸汽洩漏頻繁,經常這頭剛補好,那頭又壞了,一度讓合肥熱電集團工程管理部部長葛紹魯乾著急:“不少管網管齡都超過了10年,有些趁著修路可以順道改點,但小修小補始終不是辦法。”集中改造不是沒想過,可對企業來說,資金是個“老大難”問題。

  一籌莫展之際,傳來了合肥市發行政府專項債券的好訊息。“期限長、利率低,若能申請下來,準能解燃眉之急。”葛紹魯和同事一邊梳理管網、一邊編制方案,3個月後項目便獲批入庫。

  “頭一回申請,沒想到這麼順利。”葛紹魯介紹,專案分4年實施,總投資近5.1億元,自籌部分以外透過專項債券籌資4億元,極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有了專案,就得抓緊實施。從管網規劃、工程建設許可,到市政施工、綠化遷移手續,透過合肥工程建設專案審批管理平臺,都能實現網上辦理。“過去辦施工許可證,得帶著各種紙質材料去相關視窗,多的時候要跑三四趟。”葛紹魯說,現在透過網上平臺,材料齊全的話一個工作日就能領證,省時省力。

  挖掘機、剷車往來穿梭,工人們加緊鋪設管線……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合肥熱電集團正對更多路段實施管網改造。合肥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合肥市共獲批專項債券額度344.41億元,主要用於支援棚戶區改造、醫療衛生、市政和產業園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等143個重大專案建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副研究員鄒曉梅認為,專項債券有效彌補了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短缺問題,“擴大專項債券使用範圍,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領域,有利於進一步提升積極財政政策效能,對擴大有效投資、妥善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瞭解,近期財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46萬億元。財政部預算司負責人宋其超說,下一步,將繼續發揮專項債券資金的引導作用,透過支援重大專案建設,確保專項債券實際形成的實物工作量大幅增加,進一步增強投資增長後勁。

  一項種業技術攻關

  國有資本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好種子出好玉米!瞧,這邊的稈子粗壯挺拔,葉片平整光滑、幾乎無蟲洞,長勢喜人。”在海南三亞市崖州區的一處生物育種基地,呂玉平仔細打量團隊研發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改良品種能夠有效抵抗近10種害蟲,產量提高15%以上。”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我國玉米和大豆的單產不高,品種是重要原因。”兩年多前,呂玉平帶領團隊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企業,研發抗性優良品種。

  作為農業專家,呂玉平經營企業最犯愁的就是融資。生物育種行業投資週期長、見效慢、風險高。一項關鍵育種技術從研發到投入使用,少說也要十幾年,花費動輒幾十億元,很多機構不願投、不敢投。呂玉平尋求投資時,沒少吃“閉門羹”。

  2021年6月,轉機到來:國投創益管理的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以4.27億元的戰略投資控股呂玉平團隊所在的企業,讓他興奮不已:“這筆投資讓企業的創新手腳放得更開,步子邁得更大。”在國有資本的引領和帶動下,2021年8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等投資機構也相繼入股,企業新一輪估值翻了一番多。

  國有資本投資控股,不僅是資金上的“雪中送炭”,還能為產業培育和公司治理“錦上添花”。

  資源配置更優。國投創益充分利用在農業投資領域的積累,為企業開拓上下游資源。“比如與科研院所合作,之前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和一些教授開展點對點、數十萬元規模的合作;如今藉助國投平臺,我們對接上中國農科院生物所等機構,合作範圍更廣、層次更高、力度更大。”呂玉平感慨。

  治理機制更活。“我們幫助企業引進完善了包括法務、財務和資訊化在內的一系列管理機制,尤其是推行股權激勵,激發了創業熱情,增強了對行業高階人才的吸引力。”國投創益董事長王維東介紹。

  激勵效應有多大?一個例子可以說明:2021年最後一天,呂玉平團隊仍在討論研發進展,從下午3點直到深夜1點,晚餐就是一份盒飯。次日一早,團隊成員又各自奔赴近則十幾公里、遠則上百公里的實驗基地,幹勁十足。

  如今,國投集團旗下總規模約1938億元的42只基金,聚焦高階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醫藥健康等領域,累計投資了670多個專案。“未來,國投集團將繼續推動直接投資與基金投資的‘雙輪聯動’,發揮基金的‘觸角’‘探頭’‘孵化器’作用,形成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機制,積極為服務國家戰略作貢獻。”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白濤說。

  一條民營控股高鐵

  民間投資准入門檻降低,引進門再送一程

  2017年,復星集團牽頭的民營資本聯合體與浙江省政府簽署合同,投資建設全國首條民營資本投資控股高鐵——杭臺高鐵,總投資448.9億元,專案資本金佔比30%,其中民營資本佔股51%。經過上千個日夜的奮戰,這條鐵路終於在2022年1月8日正式通車。

  回顧修建鐵路以來的許多個“前所未有”,杭紹臺鐵路公司總經理吳培榮如數家珍:

  一過保障關。鐵路施工離變電站有段距離,需要搭線接入外電源。國家鐵路通常直接由電網公司接線,但杭臺高鐵卻在這方面遇到些麻煩。在國家發改委的積極協調下,國家電網很快幫助解決了搭線難題。

  二過執行關。徵地拆遷,按合同由鐵路沿線各區縣包乾。“我們既然和企業簽了合同,就要履約實施,說到做到!”有關市縣和部門積極行動、逐一落實。

  三過疫情防控關。2020年,杭臺高鐵的控制性工程東茗隧道和椒江大橋在建時,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其全線停工。眼瞅著工期要延誤,怎麼辦?浙江省發改委將其列入重點工程,開專列送員工,點對點運物資,一週之內,順利復工復產。

  四過審批關。初步設計審查、施工圖審查、施工現場指導……作為鐵路運營單位,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積極協調、密切配合,幫助解決實際難題。

  各方共同努力下,杭臺高鐵高質量按期完成,也探索出一套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的新機制。

  “放開鐵路投資體現了國家放寬市場準入的決心,給了民營企業更強發展信心。”復星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集團執行長方建宏告訴記者,杭臺高鐵採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融資模式,在交易結構、股權設定、回報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等方面積極創新,起到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給民企投資吃了“定心丸”,“未來,參與投資的多家民企將享有穩定的線路使用收入,中長期收益看好。相關經驗已在杭溫、杭衢鐵路等專案中推廣。”

  “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打破各種‘玻璃門’‘隱形門’,建立更加公平開放的投資環境,有利於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鄒曉梅說。2021年前11個月,我國民間投資超28萬億元,同比增長7.7%,高於投資整體增速2.5個百分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72 字。

轉載請註明: 2021年有效投資持續擴大:穩投資 強支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