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未動、股價先漲,翰森製藥(03692)估值拐點還為時尚早?

隨著疫情後港股醫藥板塊處於低估區間、有望迎來價值修復契機,創新藥正重新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香餑餑”。

相對於其他創新藥頭部公司,市場對翰森製藥(03692)的反應卻顯得有些冷淡:在雪球上其關注使用者數僅有恆瑞醫藥(600276.SH)的百分之一,儘管自去年10月以來股價已從11港元反彈至18港元附近、創下近一年新高,但近期成交量持續處於1000萬以下。而在機構關注度方面,四個月來僅有瑞銀、里昂兩家給出評級。

業績未動、股價先漲,翰森製藥(03692)估值拐點還為時尚早?

翰森製藥為境外上市主體,其經營主體為江蘇豪森藥業,於2019年赴港上市。上市首日,股價一度暴漲49%,以首日收盤1133億港元的市值成為當時港股醫藥板塊“最靚的仔”。

三年過去,如今翰森製藥港股市值停留在1012億港元附近,幾乎是“原地踏步”。相比之下,恆瑞醫藥從上市首日的36.8億元市值發展到如今的2410億元市值,早已今非昔比。

細究其中原因,港股流動性不如A股或許是原因之一,但翰森製藥在創新藥研發上的落後也不容忽視。

集採拖累利潤,業績復甦尚需時間?

翰森製藥、恆瑞醫藥由孫飄揚鍾慧娟夫婦各自分別控股,如今孫飄揚已卸任恆瑞醫藥董事長,其夫人鍾慧娟依然掌舵翰森製藥。這對醫藥界有名的“夫妻檔”早已憑藉上市公司雙雙成為業界富豪,在2020年的福布斯《醫療健康富豪TOP50》榜中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三。

儘管都是以首仿藥起家,但多年來翰森製藥始終難逃恆瑞醫藥“影子公司”的嫌疑。受集採降價壓力,翰森製藥近年業績平平:

據財報披露,翰森製藥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4.34億元,同比增速為0.7%;股東應占溢利為12.98億元,同比增長0.57%。除了2019年港股上市後全年淨利有較大增長,其餘年份的業績走勢都略顯疲軟。

業績未動、股價先漲,翰森製藥(03692)估值拐點還為時尚早?

但時至2022年上半年,從收入結構來看,似乎翰森製藥正逐漸擺脫對仿製藥的收入依賴,創新藥產品增長亮眼。其中,仿製藥板塊因集採而持續承壓,收入同比下降33%至21.15億元;創新藥板塊則表現強勁,實現收入約23.21億元,同比增長約84.8%。同時,創新藥佔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的約28.5%上漲至約52.3%,貢獻了一半的營收。

目前,公司旗下有6款創新藥已上市,其中阿美樂、恆沐、豪森昕福、孚來美、邁靈達等5款已成功商業化,均已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近年來各款上市新藥已進入快速放量期,2021年全年創新藥板塊錄得同比增速168.9%,營收比例也從往年的18.0%大增至42.3%。

從細分賽道佈局來看,腫瘤板塊藥物貢獻了主要收入增量,該領域營收為24.51億元,有著廣闊增長前景;其次是中樞神經領域營收8.45億元,抗感染領域、代謝及其他領域營收處於5-6億元區間。

展望未來,翰森的仿製藥與創新藥板塊有望實現“此消彼長”。截至2022年9月,公司主要存量仿製藥大品種大部分已納入1-7批國家集採,預計公司主要仿製藥品種有望於2023年完成集採執行,2023-2024年存量業務壓力有望弱化;創新品種則處於起步階段,中金研報中預計核心產品阿美樂(三代EGFR抑制劑)有望實現60億元以上的銷售峰值,孚來美(長效GLP-1)有望實現20億元以上銷售峰值,豪森昕福(BCR-ABL)、恆沐(乙肝口服藥)有望實現15億元銷售峰值,伊奈利珠單抗(CD19)等多個品種均有望實現10億元以上的銷售峰值(以國內市場計)。以此來看,手握多個上市創新藥,公司未來業績著實可觀。

但在樂觀預期真正兌現之前,翰森製藥恐怕還要經歷一段低谷期。此前,公司曾下調2022年全年收入增速指引至個位數,並稱銷售增長疲軟主要因疫情擾動和集採壓力。因2022年上半年業績增長不及預期,多個機構下調公司全年收入盈利指引及目標價。

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約7.39億元,同比增長7.6%,佔收入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至約16.7%。近年來公司研發開支增長較快,從2018年的8.8億元至今已增長1倍有餘。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多年居於高位,自2018年開始持續花費30億元以上,2022年上半年銷售開支為16.83億元,同比增速超10%,銷售費用率相比同類上市醫藥公司也屬於較高水平。

財務方面,2022年上半年應收賬款下降至30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同比增長64%至17.74億元,淨現金保持充沛約為150億元,負債結構表現穩健。

上市創新藥放量可期,核心產品競爭壓力仍存?

產品研發管線是衡量一家創新藥初創企業潛在盈利前景的重要因素。在產品管線佈局方面,翰森製藥採取“自研+BD”雙輪驅動戰略。目前,翰森製藥已有超過25個處於臨床不同階段的創新藥專案正在開展超過40項臨床。

在已上市產品中,最受矚目的是阿美樂(甲磺酸阿美替尼片,三代EGFR抑制劑)。阿美替尼是全球第二個、中國首個原研的第三代EGFR-TKI,其不僅在多次臨床試驗中體現出了良好的療效、更佳的安全性,有望成為EGFR-TKI用於晚期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NSCLC)治療的首選藥物,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也深受國際腫瘤學界重視。

阿美替尼於2020年首次被批准上市,目前在國內已經獲批了兩項適應症。2022年年底,阿美替尼再次獲批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並在歐洲遞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國內同種品種中首個成功在海外上市的創新藥,其未來放量將對翰森製藥業績形成一定支撐。

而在自研創新藥管線中,培莫沙肽則是另一款值得關注的新藥,其是一種長效的新型多肽類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受體激動劑,有望成為首個國產長效EPO藥物,目前新適應症上市許可已獲受理,有望於2023年獲批上市,銷售峰值有望達到15億元。

而在BD方面,可以看出,自2019年起,翰森製藥便開始有意識地透過外部合作來拓寬自身產品管線,3年時間裡已完成BD交易10餘項,佈局包括siRNA、ADC、及融合蛋白等多元化的國際前沿新藥技術領域。2021年,公司合共支付BD專案費用(含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約3.74億元。

在BD產品中最受期待的無疑是目前已獲批的第6款創新藥——昕越(伊奈利珠單抗注射液)的商業化,該藥是翰森製藥引進的全球唯一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的抗CD19單抗,是我國首款靶向CD19的單抗藥物。機構預計,伊奈利珠單抗三項適應症的國內銷售峰值預計在10-20億元。

此外,翰森製藥已與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就GHDDI自主研發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藥物GDI-4405系列達成獨家許可與合作開發協議,將支付1200萬元首付款,及最多16.80億元商業化里程碑潛在付款,以及基於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縱觀翰森製藥整個產品管線佈局,雖然不乏亮點,但在創新藥企“內卷”嚴重、扎堆熱門靶點的當下,或許仍然欠缺一些讓投資者投入真金白銀的說服力。且不說前有輝瑞與默沙東、後有國內同類產品的新冠口服藥賽道,便是公司銷售前景最樂觀的阿美替尼也面臨不小的競爭壓力。

截至2022年年末,國內已有8款EGFR抑制劑獲批上市,其中第一代有3款、第二代有2款、第三代有3款,還有5款三代EGFR-TKI已提交上市申請,足見競爭激烈程度。而在第四代EGFR-TKI的研發上,國內亦有貝達藥業(300558.SZ)、正大天晴、君實生物(01877)等企業早早佈局。

翰森製藥獲授權的伊奈利珠單抗屬於罕見病領域藥物,儘管其目前在國內的確有著足夠的稀缺性,但其著眼的CD19靶點已然成為全球藥企爭相佈局的“網紅”靶點,雙特異性抗體、ADC、Fc工程抗體和CAR-T等新興免疫治療方法頻出。不過由於市面上已上市的產品不多,翰森製藥有望佔據領先優勢,在市場空白期收穫一段業績。另一方面,罕見病藥物商業化不易,加上集採降價壓力,翰森製藥在“吃蛋糕”前仍有很多挑戰需要克服。

小結

從目前的基本面來看,創新藥產品的快速放量為翰森製藥的未來業績帶來了樂觀預期,同時公司仍面臨研發及新品銷售不及預期、帶量採購使利潤承壓的風險,商業化推廣導致的銷售費用高企也是值得關注的負面因素。此前公司業績主要受到仿製藥進入集採的壓制,待利空充分消化後,翰森製藥未來仍有不少看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74 字。

轉載請註明: 業績未動、股價先漲,翰森製藥(03692)估值拐點還為時尚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