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市場為國際合作增添動力

  中國碳市場為國際合作增添動力

  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

  位於安徽省蒙城縣的華能蒙城小澗風電場的風力發電機組與金黃色的麥浪相互映襯。 胡衛國攝(中經視覺)

  廣受關注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於7月16日正式開市。在日前舉辦的國務院新聞辦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透露,中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

  趙英民表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首批納入覆蓋的超2000家電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中國碳市場的啟動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增添新的動力和信心,也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借鑑。

  2011年10月份,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2017年末,經國務院同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印發實施,要求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據生態環境部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6月份,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為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試點的成果體現在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很高水平,以及市場覆蓋範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

  去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逐步落地。趙英民介紹,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務院批准的建設方案,牽頭組織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

  生態環境部明確發電行業作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市場啟動初期,只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之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並銜接我國正在實行的碳排放強度管理制度,採取基準法對全國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分配核發首批配額。

  “從國際經驗看,發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趙英民介紹,在全國碳市場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主要是由於發電行業直接燒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而且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資料管理規範、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

  結合國家排放清單的編制工作,生態環境部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資料核算、報送和核查工作。因此,這些高排放行業的資料核算、報送、核查工作有比較紮實的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成熟一個批准釋出一個的原則,加快對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分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執行以後,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範圍。”趙英民說。

  從試點省市的碳交易資料來看,按截至2021年6月份的總計交易量和交易額計算,平均成交價格約為23.75元/噸。趙英民透露,全國7個試點地區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40元。

  碳價在碳市場交易中肩負著引導碳減排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引導資金流動等重要作用。趙英民說,從微觀和近期來看,碳價主要還是由配額供需情況決定;從宏觀和長遠看,碳價由經濟執行和行業發展總體狀況和趨勢決定。不過,碳價過高和過低都不好。碳價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碳價過高,也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訊號。

  趙英民表示,目前在全國碳市場相關的制度設計中,生態環境部考慮透過改進配額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機制等政策措施來引導市場預期,從而形成合理碳價。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1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碳市場為國際合作增添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