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基和墊底基,你會選哪個?”前者,眾人心生嚮往;後者,避之唯恐不及。但來自國外、國內的兩組測算,或許會讓你有全新的想法!
1、“輸家組合”未必跑輸“贏家組合”?
美國行為經濟學代表人物理查德·塞勒在《“錯誤”的行為》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內容來源: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
出乎意料的是,輸家組合竟然跑贏了贏家組合!
這樣一個有趣現象在A股市場上又會怎樣呢?
以2020年前成立的39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作為樣本,在2011-2020年區間內實驗兩種投資策略:冠軍策略和墊底策略。
冠軍策略:
每年初買入上一年度的冠軍基金,次年初賣出,依次滾動持有。
例如,2011年初買入2010年的冠軍基金→持有一年,在2012年初賣出→2012年初再買入2011年的冠軍基金→依次滾動10年。
墊底策略:
每年初買入上一年度的墊底基金,次年初賣出,依次滾動持有。
例如,2011年初買入2010年的墊底基金→持有一年,在2012年初賣出→2012年初再買入2011年的冠軍基金→依次滾動10年。
測算結果如下:
結果顯示,相比冠軍策略,墊底策略好像沒有想象中那麼“差”?
不過,無論是冠軍策略還是墊底策略,都沒有跑贏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的長期漲幅。
2、這樣的結果是如何發生的?
排名靠前或排名靠後的基金,兩類基金本質上可能都傾向押注單一板塊或單一風格資產。
以2018年至2019年的申萬一級行業年度漲幅為例,每一年漲幅TOP3、跌幅TOP3的行業不盡相同:
如果基金經理踩對了風口,則可能年度收益飆漲;
如果基金經理所押注的行業跌幅靠前,那麼很可能成為當年的墊底基金。
也就是說,墊底的基金經理也並非實力不濟,只是重倉的板塊不在市場風格上。
相反,那些投資板塊比較均衡的基金,可能爆發力沒有到“最強”,以年度維度考量,往往不會墊底,也不會登頂。
3、對投資的兩點啟示
不要過度執著於基金榜單
兩組冠軍基金VS墊底基金的資料表明:
“扁平”的基金榜單其實沒那麼重要,無論是哪一個維度、哪一個階段的榜單,它都只能代表某個階段的回報,並不能代表未來表現。
對基金好壞的考量,是一個非常系統的過程:
①單單從業績角度,就需要關注近1年/3年/5年等不同時間維度的業績指標,既要與大盤做對比,又要與同類基金做對比。
②業績之外,不能忽略對風險指標的重視,比如波動率、最大回撤等等,瞭解基金的抗壓能力。
③相比單薄的數字,更值得關注的是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綜合實力。
比如:
基金經理是透過深入研究,憑藉選股享受企業成長的紅利?還是透過“頻繁交易、參與市場博弈獲利”?
基金經理是否具備一套完善的投資體系應對市場的波動?基金經理是否言行一致?等等。
最好的投資密碼是“長期理念”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
冠軍策略VS 墊底策略的測算中,兩者都沒有跑贏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漲幅代表了偏股混合型基金的長期平均回報。
這就是說,即使我們不做擇基,買入全市場所有偏股型基金,只要堅持長期持有,相對來說還是可以獲取比較好的平均收益的。
從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的走勢來看,也確實是在不斷創新高,相對滬深300超額收益明顯。
長時間維度上,市場會時而燥熱時而寒冷,但只要經濟和金融市場穩步發展,主動權益基金的價值也會隨之體現。
但需要注意的是,股票資產高波動,它的風險收益特徵註定了,投資收益的分佈區間是非線性的、不均勻的。
當登上這輛列車,投資者需要明確此行的終點,堅定信念長期持有,才不會因失去耐心而提前下車。(文章來源:華安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