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國際油價升至7年高點。
布倫特原油期貨最高突破88美元/桶,日內漲超1.5%,續刷2014年10月以來新高。截至記者發稿,布倫特原油期貨報87.74美元/桶,WTI原油期貨報85.4美元/桶。
1月17日24時,國內新一輪成品油調價視窗正式開啟。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政策,本次油價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345元和330元。全國平均來看,92號汽油每升上調0.27元,95號汽油每升上調0.29元,0號柴油每升上調0.28元。
按一般家用汽車油箱50L容量估測,加滿一箱92號汽油將多花13.5元。
國際油價大漲
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本輪成品油調價週期內(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14日)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平均來看,倫敦布倫特、紐約WTI油價比上輪調價週期上漲7.57%。受此影響,國內汽油、柴油零售價隨之上調。
今年以來,美國原油庫存持續下降、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拉動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國際油價去年用了一整年時間實現超50%的漲幅,然而在2022年只用了兩週就上漲10%。
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已經超過了去年10月高點,創2014年115美元以來的7年新高。
國泰君安期貨能源高階研究員黃柳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原油市場利好影響因素驟增,俄、美對峙下地緣政治因素的裹挾讓歐洲能源供應隱憂重重,低庫存格局疊加前期踏空讓亞洲地區煉廠補庫面臨較大的點價壓力,而海外依舊火熱的經濟復甦以及超出市場預期的高通脹表現則持續支撐油價走強。
目前,市場關於俄羅斯可能攻擊烏克蘭的擔憂揮之不去,且葉門的胡塞武裝稱,對阿聯酋發動了無人機襲擊,地緣緊張局勢重現。
上週,俄羅斯與西方進行了三場對話,烏克蘭問題懸而未決。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官員上週五表示擔心,俄羅斯正準備在外交手段失敗後攻擊烏克蘭。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已集結10萬軍隊,併發布了軍隊行動的照片。
與此同時,美國能源資訊署(EIA)上週三表示,截至1月7日當週,美國原油庫存連續第七週下降,至2018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需求方面,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確診人數雖持續上漲,但市場認為,經濟活動受此影響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漲了市場對需求增長的樂觀情緒。
在供需關係偏緊的預期下,投機資金大量湧入原油市場進行炒作,對油價上漲推波助瀾。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資料顯示,在原油期貨、期權中,多頭持倉與空頭持倉比例從去年12月的3.83:1上升至今年1月的5.18:1。
通脹是最大風險
高盛能源研究主管認為,在供應增速過慢無法跟上需求的情況下,油價將在今年第三至第四季度達到每桶100美元。此外,高盛還將2023年布倫特油價預期從85美元/桶上調至105美元/桶。
目前市場討論最多就是產油國供應緊缺問題。摩根士丹利稱,2021年可觀察庫存減少了6.9億桶,降幅為190萬桶/天,目前處於5年多來的最低水平。然而,由於需求預測具有建設性,且對OPEC+供應的預期相對謹慎,預計到2022年庫存將進一步下降。
俄羅斯在去年已經宣佈“產能已接近滿負荷”,其中最大原油商俄氣表示,“已經沒有閒置產能”。
而根據EIA最新資料,預計2022年四個季度OPEC剩餘產能分別為422萬桶/天,408萬桶/天,375萬桶/天和374萬桶/天。
卓創資訊的報告表示,當閒置產量低於全球原油供應量的3%水平時,需求快速上升疊加供給彈性不足,將導致價格快速上行(例如2003年到2008年)。目前來看,OPEC閒置產能還不到如此低位。雖然原油產量增速有所受限,全球原油步入供應寬鬆的時間可能有所後延,但仍然難改第一季度全球原油逐步進入供應過剩的局面。雖然原油需求逐步恢復,但供給的增長仍將快於需求恢復,所謂“供應不足”更多指的是供應彈性不足,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在2022年整體供需逐步轉為寬鬆的情況下,供應仍將逐步過剩。
黃柳楠也認為,至少就2022年上半年而言,OPEC+目前的閒置產能完全足以支撐其40萬桶/日的每月增產幅度,供應端偏緊對油價的支撐力度大機率在未來數月持續減弱。
對此,黃柳楠維持油價1月逐步見頂的判斷:“除了上述原因,隨著北半球煉廠開工率的季節性淡季逐步到來,以及冷冬氣候下取暖燃料需求擴張的逐步放緩,現貨市場貿易在本輪補庫階段性結束後未來或趨勢放緩。此外,中國等原油消費國不排除再次釋放戰略儲備原油。最後,美聯儲暫時不太可能放任惡性通脹風險的爆發。”
與此同時,黃柳楠表示,如果油價1月逐步見頂的判斷出錯,最大的上行風險並非是市場已經廣泛討論的產油國供應緊缺,而是海外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高通脹問題無法被有效遏制。
“如果通脹長期居高不下,或是下滑非常緩慢,那麼,在過低的實際利率格局下,原油乃至大宗商品在高位震盪的時間將比預期的要久。這意味著,油價的下行拐點大機率延後。此外,在2021年11月奧密克戎擴散、海外經濟復甦停滯後,部分需求或延後至2022年上半年釋放,這也是一個尚未消化的潛在利好,只是這一利好兌現的節奏依舊取決於疫情控制下社交隔離的解除進度。”黃柳楠說。
記者:李曦子
編輯: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