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頭部企業啟用一域經濟

網語云:站對了風口,豬都會飛起來。

把握風的方向,內鄉縣已經“飛”起來了。

省委書記樓陽生在談到大力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成高原”時,把內鄉“頭部帶動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當作了示範案例。

資料顯示,牧原集團2020年營收近600億元,利潤超300億元,總市值一度超過4000億元。在牧原“頭部”帶動下,內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6家,年產值超10億元企業9家,年納稅超億元企業3家,上市掛牌企業(含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達8家。

這個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傳統農區、曾經的“宛西窪地”,逐步變成“縣域高原”,走出一條農區工業化突圍新路。

牧原是如何成為頭部企業的?內鄉與牧原又是如何互融互促、成就一方發展的呢?初冬時節,河南日報縣域經濟調研組走進內鄉,一探究竟。

一種模式 開創一片經濟藍海

在內鄉,有一個人從22頭豬養起,最終成為了河南首富。這個人就是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

1992年,秦英林攜妻子錢瑛辭去“鐵飯碗”,在內鄉開啟養豬事業。特別是2014年,牧原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在深交所上市,從區域性企業發展為全國性企業,發展更加迅猛。

目前,牧原已形成以生豬養殖為核心,集飼料加工、種豬育種、商品豬飼養和屠宰於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農業企業集團,總資產2020億元,養殖子公司遍佈全國24個省(區)102個市215個縣(區);2020年出欄生豬1811.5萬頭,出欄量全國第一。

都是養豬,緣何秦英林卻養出一片“藍海”?

傳統觀念中,養豬是又髒又累的體力勞動,但牧原卻不走尋常路:將科技研發與傳統養殖相結合,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尤其是近幾年,牧原結合時代趨勢,親密擁抱網際網路、智慧化、大資料,搭建起牧原智慧物聯平臺,實現對豬舍採集資訊的儲存、分析、管理,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畜牧業數字化管理中心,逐步實現智慧化“雲養殖”。

11月13日,調研組在位於內鄉縣餘關鎮大花嶺村的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裡,眼界大開:

在淺山丘陵中一處千餘畝的開闊地帶,21棟樓房豬舍整齊排列,每棟每年可出欄生豬10萬頭!

據瞭解,每棟樓房豬舍佔地15畝,有6層,內部透過電梯轉運,每棟樓就是一個獨立的集約化養殖場。

連進入豬舍的空氣,要經過4層過濾,淨化程度接近醫院ICU病房的標準;透過每個欄位的出風口對豬群進行精準通風,保證每一頭豬都能呼吸到潔淨的新鮮空氣。

在樓房豬舍裡守護豬隻成長的,除了養殖人員,還有智慧巡檢機器、板下清糞機器、撿豬機器、趕豬機器等一批牧原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化養殖裝置。

一頭豬從出生到最後出欄,全在這一棟樓房豬舍裡完成,引得調研組專家嘖嘖稱讚。

內鄉縣政府黨組成員、縣總工會主席周曉峰介紹,這個綜合體總投資50億元,包括年產72萬噸的智慧供料中心、年出欄210萬頭的智慧化樓房豬舍、年加工210萬頭的屠宰/肉食品加工廠等。

一個企業 帶動一域經濟走出窪地

在距離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不遠的一個生產車間裡,調研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20臺全自動焊接機器人一字排開,正揮動長臂,進行精準焊接。流水線的盡頭,一臺臺9.6米長的畜禽運輸車內,已配備了空氣過濾、噴淋、監控、照明、溫溼度監控、空氣加熱等系統,透過智慧化整合自動控制車廂內環境。一個車廂,就是一個移動的新型智慧豬舍。

這些車輛來自河南盛達專用車輛有限公司。它是牧原的配套企業,在非洲豬瘟防控背景下,結合牧原集團及國內活體畜禽轉群對生物安全的要求,進行車輛研發、生產、銷售,年產值達4億元。

這,只是牧原產業鏈上的一個節點而已。

記者瞭解到,目前,在內鄉註冊的牧原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已經超過了3000家,落地建廠200餘家,從產業鏈最前端的原糧輸入、飼料加工,到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再到農牧裝備、物流配送等,共同打造產業生態,實現多方共贏。

“支援一個龍頭,培育一個叢集,打造一個鏈條,崛起一個園區。”按照這個產業生態思路,內鄉把牧原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為更好地服務牧原,最大化地發揮“龍頭”帶動功能,2016年,內鄉先期建設了農牧裝備孵化園,吸引十餘家農牧裝備製造類企業入駐。幾年時間,已孵化出寅興牧業和恆輝實業兩個年產值超10億元的農牧裝備企業,並配套建設了寅興裝配式建築新材料產業園、恆輝產業園和農牧裝備產業園等3個專項園區。

“由政府、平臺、公司共同融資建設,企業輕資產入駐,牧原公司對入駐企業進行訂單扶持,入駐企業憑訂單可到縣農商銀行申請貸款,政府依據畝均稅收情況對入駐企業進行租金獎勵。”內鄉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常松鬱說。

河南寅興牧業裝置有限公司作為回創企業,產品主要用於牧原豬舍、豬欄設施建設,去年產值10億元,其中8億多元訂單來自牧原。談起近幾年企業的發展,該公司總經理姚偉激動不已:“企業‘拎包入住’,訂單和資金也不用愁,不僅省心省事,還降低了運營成本。”

不僅如此,內鄉還支援牧原籌備建設智慧物流園、牧原食品城、牧原產業學院、牧原大資料中心等一批政企合作專案。依託這些專案,眾多頭部供應鏈企業紛紛落戶內鄉,聚合優質要素資源,形成成本窪地。

頭部企業的強勁帶動,給了內鄉跨越發展的底氣,2020年,內鄉縣在建設“全國現代豬產業第一縣”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目標:建設世界農牧裝備之都和冷鏈物流強縣。

內鄉縣委書記楊曙光不無自豪地說:“這幾年,我們圍繞發揮頭部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鏈主’功能,實施存量裂變、價值再造,與頭部企業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推動‘內鄉製造’向‘內鄉智造’升級跨越。”

楊曙光的話,在內鄉真真切切得到了驗證。相關資料顯示,“十三五”時期,內鄉全縣三產結構持續最佳化,GDP也由初期的147.9億元增至末期的263.1億元,成為南陽市各縣(區)經濟增長最快的縣,頭部企業推動縣域經濟迅速隆起。

一種環境 形成投資興業“超強磁場”

內鄉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一頭豬,實現智慧化“雲養殖”,佈局全國24個省(區);一根管,打造汽車“動力引擎”,催生全國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飛龍公司;一粒石,打磨出新型建材,成為中國第三大石都……

牧原發軔於內鄉,壯大於內鄉;內鄉借力於牧原,不僅養好“一頭豬”、造好“一根管”、磨好“一粒石”,更乘勢提升隆起,把牧原“頭部”帶動作用催化為勃興縣域經濟的“強磁場”效應。

幾天調研,記者想弄明白一個問題:眾多企業扎堆進駐內鄉,除去牧原本身的吸引力,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強磁場”的形成呢?

內鄉縣縣長張智廣認為,內鄉這幾年持續提升基礎產業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應該是形成產業集聚的一個最基礎條件。

記者跟隨陪同人員走進國投華中內鄉煤電運一體化電廠,只見蒸發塔高聳,廠區內乾淨整潔。據介紹,電廠兩期工程實施後,裝機容量400萬千瓦,位居全國前列。此外,內鄉的供暖、供氣、增量配電試點建設、源煤炭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等,都將為主導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能源支撐和低成本生產要素保障。

尤其是隨著寧西鐵路、浩吉鐵路、滬陝高速的開通及內鄉縣九縱十二橫交通體系的日益完善,內鄉的區位優勢將愈加明顯;同時受益於牧原公鐵聯運一體化智慧物流園區,內鄉將成為500公里內規模最大的物流港……

張智廣說,此外,一個地區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吸引“頭部”叢集的關鍵磁場,也是決定區域發展最核心、最長期的變數。

在內鄉縣城湍河東岸,有一棟兩層門面房,門口一塊“內鄉縣支援牧原集團發展指揮部”的大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原來,為支援牧原集團發展,內鄉縣於2019年專門成立了這個機構,下設11個專班,全程服務牧原專案建設。據瞭解,專門為企業“量身定做”一個政府服務機構,這在河南獨一無二。

“政府權力有邊界,但服務無邊界,服務好牧原是內鄉幹部的必答題。”張智廣說。

內鄉與牧原密切到啥程度?原本屬於企業自身行為的供應商大會,政府主動與企業聯合舉辦,並出資對優秀企業家進行獎勵。牧原的實力,加上政府的支援,使得2020年供應商大會後的短短一個月時間裡,就有2000多家企業在內鄉進行工商註冊,出現了備受矚目的“虹吸”奇觀。

一些專家在考察內鄉的經濟現象時指出,在過往的十幾年中,內鄉縣委、縣政府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持續縱深推進政企合作,助力牧原從一棵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而成長起來的牧原則以投資和專案反哺內鄉,推動內鄉發展。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彼此“成全”,這無疑是龍頭企業和縣域經濟高效、良性互動的完美詮釋。

“在助力龍頭企業不斷增強抵禦風險能力的基礎上,縣域還要透過多元化培育產業體系、拓展產業領域等手段,有效分散龍頭企業經營風險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調研組認為,這是政企雙方面臨的共同課題。(記者 闕愛民 孟向東 刁良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7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頭部企業啟用一域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