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為何不夠?產量7年增11%,用電量卻大漲40%,發改委:煤企牟利將被罰
來源:時代週報
煤炭市場持續“降溫”。
2021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大灣區(黃埔)峰會
煤炭市場持續“降溫”。
10月22日,發改委召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和部分重點煤炭企業開會,研究制止煤炭企業牟取暴利、保障煤炭價格長期穩定在合理區間的具體措施。會議強調,煤炭企業要自覺依法規範經營,合理制定價格;對違反現行制止牟取暴利規定的價格違法行為,將依法予以嚴厲處罰。
今年以來,“煤超瘋”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在商品市場上,煤炭價格從800元/噸漲至2200元/噸,業內人士驚詫“多少年都沒遇到過”,與此同時,發電企業、小商品市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0月21日,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與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開發區控股”)聯合主辦,粵開證券、廣州凱得資本承辦,廣州金融業協會、黃埔區金融業協會協辦的“2021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大灣區(黃埔)峰會”在廣州舉行。
會議期間,時代財經採訪了東方證券(14.980, 0.18, 1.22%)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天風證券(4.150, -0.07, -1.66%)特邀經濟學家劉煜輝,就當下市場關注的煤炭供需、全球能源危機與通脹壓力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以下是對話詳情。
煤電缺口已累積多年
時代財經:煤荒導致價格瘋狂上漲,但其實現在除了中國煤炭緊缺,歐洲其他國家的能源也處於比較緊缺的狀態,如何看待這一輪能源危機?
邵宇:主要的原因在於,大家認為遲早要向新能源轉型,所以對於傳統能源的投資是在下降的,這些公司突然意識到,傳統的高碳資產未來的估值會越來越便宜,所以現在就把它拋售掉了,也就意味著對原來這些傳統能源的投資量不夠,大家都轉向新能源了。
但是由於新能源的供應現在不夠穩定,一旦出現擾動的時候,傳統能源投資下降,在供給層面就形成一個比較大的缺口,這個缺口在製造業中佔比比較高,而且在採暖季的冬天會表現得特別明顯。總體來說,這一輪(缺煤)不是需求太高,而是供給的約束導致價格上升。
劉煜輝:中國是真的缺電嗎?事實上,我們的煤電機組有5000多萬臺,但現在開工的,正常運轉的煤炭機組只有3000多萬臺,有2000萬臺實際上是沒開工的狀態,為什麼發電廠都不願意開?核心問題是煤太貴。如果發一度電虧40%,即便有政府的財政補貼,但企業發電廠畢竟還是一個經濟組織主體,這麼虧下去也不是辦法。
煤為什麼不夠?從需求的角度來講,煤電之間的缺口事實上已經累積了多年。從資料上看,2013年到2020年,整個中國社會的用電量漲了40%多,但煤的產量只上升了11%(時代財經注:根據國家能源局資料,2013年至2020年,煤炭產量由35.1億噸升至39億噸,增長率為11%;同期全社會用電量由5.32億千瓦時升至7.5億千瓦時,增長率為41%),而且煤炭近些年來一直是作為落後產能整治的重點,小煤礦關閉了不少,所以這中間本身就累積了一個缺口,一個剪刀倉。
未來幾十年我們要向“雙碳”目標靠攏,但是現在用電不是來自於清潔電,清潔電產能還在建設期,所以目前的產能用電只能來自於傳統的煤電。
時代財經:能源可以說是今年股市跟期市的關鍵詞,那麼明年市場的關鍵詞有可能是什麼?
邵宇:能源實際上是新能源跟舊能源之間的一個博弈的過程,明年如果調控到位了,炒作價格降下來,能源可能就不是主題了,關鍵在於政策是不是隨著市場狀態去做最佳化。
政策有空間應對北向資金撤離對市場的衝擊
時代財經:根據資料,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9月份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5.4%,連續16個月上漲,若通脹指數高居不下,中國經濟可能會受到哪些影響?
邵宇:對中國的影響在於,如果美國的通脹是中長期通脹的話,可能就意味著美聯儲整個的貨幣政策的行動方式可能都會有比較大的調整,一旦這種調整在明年成為現實的話,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要來得猛也來得快。
對中國來說的話,就意味著美國的利率會突然上升,那麼很多資本就會被吸收,從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撤回到美國去,從而對中國的資產價格形成壓力。如果中國的利率不相應上升的話,這種情況可能會比較明顯。類似像2015年、2017年的情況,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就會比較明顯。
劉煜輝:美國從CPI到PPI都挺驚人的,衝著7%、8%過去了。中國來看的話,去年我們民生通脹的壓力挺大的,豬肉價格的保障,以及各方面民生物資綜合CPI也能夠真實地感受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
今年我們政府的行動採取得比較及時,其實過去的大半年應該說接近一年時間,我們整體的信用和財政都是一個收縮的態勢,也就是看到通脹上升的苗頭,但一直在反制通脹,比如房地產基建,應該說是有積極效果的。
今年我們面對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於生產環境,供給衝擊下的矛盾,比如很明顯的大宗商品。
中國原材料的價格,企業層面最能感知得到,最緊迫的就是成本快速上升,各種原料物資的成本上升非常快。最近大家都在聊煤電荒,煤炭從三個月前的800元每噸漲到2000多一噸,近期中央調控果斷出手,對這個價格進行了一個最強的行政管理。從預期上講的話,至少短期內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比如動力煤期貨已經連續幾個跌停板了。限制大宗商品價格,通脹壓力就會相對下降。
時代財經:有資料顯示,中國在過去4個月連續拋售美債達到40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近日北向資金成交量明顯下降,這兩者結合釋放了什麼訊號?
邵宇:北向資金其實大部分是套期資金,套的是中美之間的利差跟匯差。當美元在加息以及美元升值的時候,這些資金自然就會撤出中國,撤出高風險的新興市場的資產,這樣來看的話,可能會對資本市場會形成一定的衝擊。
國內來看的話,我們貨幣政策比較靈活,如果(北向資金)真的退出去,我們自己可能會主動釋放一些流動性,因為我們現在整個流動性是相對比較緊縮,能夠對沖可能的一些風險。
劉煜輝:中國連續性拋售美債,從資料來講的話,可能有些東西屬於正常的業務範疇,業務管理的調整。放在整個大方向來看的話,拋售的部分應該說還是在範疇之內的。平時拋個兩三百億,或者下個季度增持兩三萬億,這都屬於日常交易管理的行為。目前來看中國不會大規模地拋售,只是在特殊的敏感時點,可能大家看到的就是連續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