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六年來,公募基金行業蓬勃發展、氣象萬千。“市場需要標準化、業績穩定的基金產品,簡化選擇路徑,提升客戶盈利體驗;而基金管理人,要能為客戶提供業績穩定優異且容量足夠的精品基金。”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發現,要適應各種潛在的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就得在制度流程、模式架構上不斷最佳化和迭代。
變則通,通則久。在2014年,中歐基金成為業內首批實行股權改革和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的公募基金公司,當年創新的事業部模式給整個行業注入一股清流。6年來,中歐基金從百億規模起步,懷揣“多策略精品店”的夢想穩步前行,已躋身第一梯隊品牌公司的行列,各項業務逐漸走向成熟。而在中歐管理團隊眼裡,如今又到了必須改變打法的時候,“要向管理要效率”。
“這次變革有兩層含義:第一,‘使命未變,願景不改’,中歐基金希望成為世界一流的‘多策略精品店’、給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提供長期的卓越業績,這個戰略從未改變。第二,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對組織結構、流程、考核激勵不斷進行調整,更好地組織內外資源,達到追求頂尖投資業績的目標。”竇玉明告訴記者,這好比一個人,價值觀不變,但方法、能力需要不斷進化,達到一個目標後,需要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初衷不改:打造世界一流的多策略投資精品店
打造聚焦業績的多策略投資精品店,為客戶提供卓越的長期投資業績和一流服務,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中歐基金的這份夙願早在2014年就開始萌芽。“雖然公司的組織架構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進化,但是中歐基金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從未改變。”竇玉明說。
根據海外市場經驗,諮詢機構往往把基金公司分成四類:第一類基金公司是“成本領先的指數產品提供商”,重點發展指數基金,強調降低成本,採取成本領先策略。第二類基金公司是“渠道和品牌驅動的綜合超市”,公司的基金產品之間差異不大,將相當資源花費在渠道和品牌的打造上。第三類基金公司是“業績領先的投資精品店”。第四類基金公司是“回報穩健的對沖基金”。上述四類基金公司的不同定位,意味著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中歐基金自改制以來,公司的戰略目標就是打造多策略投資精品店,也就是上述的第三類‘投資精品店’基金公司,為持有人贏得高阿爾法收益,要持續提供業績好的精品基金。”竇玉明表示,這樣的定位從未改變。
按照國際標準,高阿爾法收益指的是公司旗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要跑贏指數3至5個百分點。過去的這些年,中歐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獲取的平均阿爾法收益在10%左右。竇玉明坦言,從長期來看,隨著公司管理規模的擴大,想要保持10%以上的阿爾法收益越來越困難。“因此,公司的投研體系需要不斷升級迭代,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分工會更加清晰,更趨同到長期基本面的價值投資理念上。”
升級迭代:“沉澱出來”的中央研究平臺
2014年以來,中歐基金投研架構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公司採取的是“小團隊制”模式,體現為投研一體,建立多個投資研究小組。在組織結構上成為“縱隊”結構,核心投資經理帶著人數較少的研究員,各投研小組之間溝通較少,而小組內部密切溝通協作。第二階段,是“小團隊 集中化的小型研究平臺”,即採取雙重研究架構,公司研究平臺服務基金經理的基礎研究需求,策略組裡的研究員針對性解決投資人員的快速研究需求。現在,中歐基金的投資體系進一步升級,形成“中央研究平臺”,即將研究人員集中在一起,形成中央研究部,不同的基金經理公平地共享研究成果。
“中歐基金3年前就開始做部分的共享平臺,走到今年,大家終於達成共識,下定決心,要把縱向分散於各個策略組的研究力量凝聚起來,組建橫向的管理架構,獲得了一個在廣度、深度、精度上都更勝以往的‘沉澱出來’的研究團隊。”竇玉明說,此次調整與內外部的環境變化有關。
從外部環境來看,主要有兩個變數:一個是證券市場上優質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優質公司正是基金基於長期基本面投資的理想標的。二是行業資產管理的規模增長比較快。這兩大變化使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從傾向短線交易變得更趨長線投資,這在投資換手率下降、對上市公司研究更加深入上可見一斑。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的增長,要求支援投資的研究工作更具廣度,要找到數量更多的好公司,既要廣還要深,這是曾經的“小團隊制”所無法承載的壓力。在公司內部,隨著各個投資策略團隊之間共事的時間變長,不同策略組的基金經理們發現,雖然每個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和風格差異都很大,但大家對基本面研究的理解是非常接近的,不同團隊的基金經理就開始考慮是否可以構建一個共享研究平臺。
中歐的共享研究平臺為什麼是“沉澱”而來的呢?竇玉明告訴記者,“沉澱”而來的研究平臺,指的是研究人員最初的工作是和投資人員並肩作戰,屬於投研小團隊的一部分,就像中歐基金的策略組,研究人員和基金經理密切合作。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很多個不同的小團隊發現做了很多重複工作,決定把重複性高、比較相似的工作合併到一個研究平臺上,讓大家共同使用,以提高工作效率。這樣,從小團隊中拆分、凝聚出來的研究平臺,就是“沉澱出來”的研究平臺。這些曾經的策略組研究員,對投資人員的需求特別瞭解,配合也更加密切。這樣“沉澱”而來的研究團隊會更具實戰性,與“自下而上長出來”的研究團隊的一大區別。對於中歐基金而言,“沉澱出來”的研究平臺既能夠避免投資研究相脫節,又能夠解決內部重複性建設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近年來,隨著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大眾客戶需要的容量更大、長期業績更穩定的單隻旗艦產品。很多基金經理管理的資金規模超過百億元,全國有50多位主動股票基金經理管理著超過百億元規模的基金,其中中歐基金就佔到5位。未來,可能出現單一基金經理或者單一基金產品擁有逾千億元規模的情形。設想一下,要支援如此龐大資金規模良性運作,最核心的要素莫過於足夠深度的研究。因此,研究團隊的強大與否,就成為制勝的關鍵。中歐基金“沉澱出來”的研究平臺能否承載這個歷史使命?對此,竇玉明充滿信心。
展望未來:以制度設計激勵優秀人才
資管行業的競爭終究是人才的競爭。目前中歐基金已經搭建起紮實的投研人才梯隊,公司自己培養的年輕基金經理有周應波、葛蘭、郭睿等,也擁有一批歷經多輪牛熊的投資老將,如周蔚文、曹名長、王培、王健等。在研究員隊伍中,既有具備7年至5年市場經驗的資深專才,也有具備3年至1年市場經驗的新生力量。
“公司內部研究員培訓機制已逐漸完善,目前以吸納應屆畢業生為主。每個新研究員有6至12個月的培訓期,透過以老帶新的模式幫助他們夯實基礎,受到更好的專項訓練。”竇玉明十分看重人才的梯度培養,目前中歐基金的研究員近一半都是公司內部培養出來的。
那麼,如何留下優秀的人才?中歐基金的激勵制度也頗具市場競爭性,不光在公募基金行業,即便與更趨市場化的私募機構相比,也很有優勢。作為一個由員工主導的混合制企業,中歐基金給出的激勵承諾都會堅決執行。同時,公司十分注重業績導向,考核看重長期業績,對持有人和公司的貢獻度決定了投研人員的薪酬回報。
激勵是多維度的。竇玉明表示,在中歐基金,研究員的存在體現的是一個專業發展路徑,而非基金經理的助手。從職業規劃上說,研究員可以一直從事研究工作,有獨立的晉升通道。“未來,中歐基金的中央研究平臺,分工將更細,研究將更深,成為真正的行業專家。基金經理從專才工作中適當抽離,多做一點中觀和宏觀的研究判斷,成為‘通才’。投資和研究的關係,是‘通才’和‘專才’的絕妙配合,在共同的長期基本面價值投資理念之上,實現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團隊合作,生產出業績持續優秀的大規模旗艦基金。”
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在行業蓬勃發展的大氣候下,中歐基金選擇了不斷最佳化、不斷提升之路。正如竇玉明所言,中歐基金會一如既往地走在打造“多策略精品店”的路上,以卓越業績和一流服務回饋客戶;也會持續迭代投研新體系,以服務各種潛在的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