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竟變負值!專家:理財產品跌破本金或成常態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財經

活久見!銀行理財也虧了 負收益或只是剛剛開始

圖片來源網路 與圖文無關

一直以來,投資者將銀行理財產品視作“穩穩的幸福”,認為理財產品不會虧本。然而,“常識”已經過時。近期由於債市劇烈調整,部分債基類理財產品淨值出現回撤,引起投資者各種吐槽和投訴。

對此,多位市場人士認為,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採用市值法估值的產品淨值波動是正常現象。習慣“剛兌”的投資者一時之間尚難以接受較大的淨值波動,銀行應加強投資者教育。

債基類理財產品淨值下跌引發吐槽

最近,由於理財產品淨值下跌,兩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站在了風口浪尖。

一家是招商銀行,其子公司招銀理財出售的一款理財產品“季季開1號”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

除了“季季開1號”,招商銀行APP上出售的“季季開2號”也出現了淨值回撤,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0.63%,6月3日的單位淨值為0.9996。

平安銀行的幾款理財產品則遭到了更為猛烈的“炮轟”。在多個投訴平臺上,都可以看到投資者的激烈言辭。

黑貓平臺上一位投資者稱,購買平安銀行90天、180天、270天成長理財,合計約380萬元,然而不到兩月連本帶利虧損3萬元,有時甚至一天虧7000元。

以平安銀行90天成長為例,截至6月10日,該產品近1月年化為-7.17%,而近3月年化為1.01%。

無論是招行的季季開1號及2號,還是平安銀行的90天、180天、270天成長理財,都屬於投向固定收益類的淨值型產品,在風險評級上也都是較低風險或中低風險。

市場人士: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是正常現象

近期,為何風險較低的銀行債基類理財產品淨值為何大幅波動?

債市劇烈波動是第一大誘因。

上個月,債市調整明顯,表現整體偏弱,收益率曲線呈現“熊平”走勢。資金面邊際收斂,基本面多空反覆,國債和國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上移,短中端上行幅度更大。

到了6月,隨著央行創設的兩項貨幣政策工具的亮相,引發市場對於央行“寬信用”加碼的預期升溫。

6月2日,債市出現恐慌式下跌,國債市場巨幅震盪,現貨期貨齊齊走弱。10年期國債190015收益率大幅上行近5個基點,5年期國債190013收益率也達到了5個基點。國債期貨各大主力合約觸及牛熊分割線的120日均線。

事實上,在近期債市劇烈波動的大環境下,招行和平安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下跌並非個案。

4月底至6月初,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的多款債基類理財產品淨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撤。例如,中銀債市通2號的單位淨值就從4月30日的1.0378一路跌至6月9日的1.0259;浦發銀行鑫盈利系列365天純債1號的單位淨值從4月30號的1.1013跌至6月9號的1.0895。

一位市場人士表示,本輪債市明顯調整,是銀行理財在淨值化轉型中面臨的第一次大考驗。

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逐漸向淨值化轉型,新發售的大多數產品都採用市值法估值。

相較於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夠真實反映投資組合的變現價值,但當債市調整明顯時,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會更加劇烈。

對於大多數抱有“保本”期待、將銀行理財視作存款替代的投資者而言,短時間還不太適應。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是正常現象。

一方面,看似跌幅較大是受到年化收益率口徑的影響。以招銀理財“季季開1號”為例,其近1月年化收益率下跌4.42%,此口徑為年化收益率,相當於把一個月的下跌放大到整個年度的下跌,因此看似下跌幅度較大,實則近一個月的絕對淨值下跌僅為-0.34%,屬於正常現象。

另一方面,銀行的投資者教育做得還不夠充分,習慣了保本理財的投資者在面對淨值波動時頗不適應。

“公募基金淨值下跌,絕大多數客戶都習以為常,但理財產品收益一跌,馬上成為大新聞。這說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教育還不夠充分,大部分客戶對理財產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過往的歲月裡,認為收益剛性,安全,穩健。”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說。

而資管新規出臺,意在打破投資者剛性兌付的預期。周毅欽認為,投資者應擯棄“保本”幻想,“改變以往‘低頭閉眼’買理財的方式,而是‘抬頭睜眼’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辨析風險,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