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對話諾獎得主斯賓塞:中國經濟仍將維持10年以上高速增長 共享技術或成氣候轉型的破局之道

財聯社(上海,記者 徐川)訊,在新冠疫情衝擊、地緣緊張局勢發酵、全球經濟波動加劇的背景下,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期性持續加大。近期,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執委會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及名譽院長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展開對話,共同探討2022年的宏觀經濟形勢。

“2022年全球經濟或將掙扎著迴歸到潛在增長水平,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或許將發生實質性波動,但不會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斯賓塞表示,從長遠來看,鑑於中國已做好了應對未來資源供給約束的挑戰,預計中國經濟的相對高速增長至少還將持續10年。

上述兩位嘉賓均認為,在全球促進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關鍵在於開發並分享技術,使其能夠暢通無阻地應用到全球經濟的各個領域。

外部貨幣政策緊縮對中國影響有限

最新一期經濟展望顯示,世界銀行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1%,較此前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4%,較此前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

斯賓塞指出,疫情並未真正結束,日積月累的供應鏈緊張問題尚待紓解,眼下持續的通脹壓力遠超一年前的預期,無疑將影響貨幣政策、資本市場以及各類資產的相對價格。

為緩解通脹壓力,部分發達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已開啟轉向,成為2022年世界經濟金融形勢重要的不確定性因素。

斯賓塞認為,美聯儲迫於信譽的考量必須去控制通脹,以壓降需求的形式重建平衡,那麼至少在中短期內,將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限制和阻力。由於全球經濟的高度一體化,該影響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外溢。

白重恩則表示,由於目前疫苗接種率仍然較低,新興經濟體顯得更加脆弱,若美聯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可能面臨資本外流,或將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上一次縮減購債來的出乎意料,導致了過度的資本流動。然而,如今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經濟實力較強的中等收入及中高收入新興經濟體其實並不脆弱,中國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擔憂的地方。”斯賓塞認為,雖然極有可能出現的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或將引發實質性的波動,但不會演變為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

應兼顧資料保護與共享

對於數字經濟,斯賓塞表示,當前正處於經濟大規模數字化轉型的早期階段,這是人類首次在經濟的關鍵層面實現自動化,涉及決策、交易和控制權等,將使生產率出現跨越式提升。

“資料安全至關重要,隱私問題、市場壟斷的濫用問題也需要得到妥善解決。”斯賓塞認為,為保持資料的控制權和監管權,各國都希望將資料的物理儲存介質放在境內,預計數字治理架構將出現某種程度的割裂。此外,資料隱私固然重要,但將資料彙集起來進行共享也很重要,無法被人工智慧或演算法訪問和使用的資料孤島價值較低。

斯賓塞進一步指出,在透過創新實現收益並推動增長的階段,不應將創新型公司扼殺在搖籃中,要形成鼓勵創新活動的生態體系。但在數字化轉變程序中,勢必會產生諸如失業等問題,因此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轉型帶來的衝擊。

共享技術應對可持續轉型

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是全世介面臨的共同挑戰。斯賓塞與白重恩均認為,轉型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來自於國際協同。

“全球希望看到更多有關氣候變化的正向溢位效應,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斯賓塞表示,目前提出的全球性碳預算,是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降低,應考慮如何透過相對公平的形式,以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眾多國家走向淨零碳排放。其中,發達國家應身先士卒、全速推進,隨後發展中國家再以相對合理的速度跟進。

白重恩認為,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並明確各方責任,共享技術的應用非常重要。有些國家開發了非常好的技術,既經濟又易於使用,但只有在不受國際關係限制的情況下,技術分享才有可能實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50 字。

轉載請註明: 白重恩對話諾獎得主斯賓塞:中國經濟仍將維持10年以上高速增長 共享技術或成氣候轉型的破局之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