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訪劉永好:新希望要做“豬的晶片” 解決種豬國產化難題

由 欽慶敏 釋出於 財經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電 題:專訪劉永好:新希望要做“豬的晶片” 解決種豬國產化難題

中新社記者 王慶凱

談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牧業的發展歷程,新希望是一家無法避開的民營企業。1982年,劉永好四兄弟在川蜀大地播下了新希望的種子。

飼料產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禽屠宰量全國第一;年產肉製品總量可供14億中國人吃10天,年產奶總量可供喝7天……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農牧集團之一,新希望的產品同其創始人劉永好,被中國民眾熟知。

近日,劉永好在北京接受了中國新聞社記者專訪。面對鏡頭,他敞開心扉談工作、談接班人、談政商關係、談企業家精神……

談養豬戰略:堅持“長期主義”養豬

養豬是新希望近兩年的重點工作。受非洲豬瘟、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今年南方洪澇災害影響,中國豬肉價格持續上揚。新希望作為生豬養殖大戶,目前正大力將集團資源向生豬養殖產業傾斜,已投入幾百億元(人民幣,下同)擴大產能。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更多企業進入養豬市場,未來豬肉價格回落,部分企業或將面臨虧損的風險。

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擴大養豬規模,將堅持“長期主義”,不是今天價格高“撈一筆”就走,“我們要考慮今天豬價高有盈利,明天豬價低的時候怎麼辦。”新希望試圖平抑豬週期的波峰和波谷,方法就是在豬肉價格高的時候重投入,投入科研、投入防疫、投入降成本。

這其實從新希望的投入就能看出來,劉永好說,養豬實際是重資本投入,如今的豬場建設,需要大量高科技投入,否則抵抗不了非洲豬瘟的侵襲,“一個現代化豬場的建設,沒有幾億元是下不來的”。

據介紹,新希望的新建豬場,幾乎都是大學生在養豬,“90後”居多。豬場運用了數字科技、物聯網技術、5G技術等等。透過這些配置,養豬所需要的人、地、水以及病死率、汙染程度都有可能比傳統上減少90%。

“我們還要做豬的‘晶片’”,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正在推動種豬國產化。“中國現在原種豬很多是靠進口,這種格局必須改變,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種豬”。做“豬的晶片”就是要解決種豬國產化問題。

談企業發展:企業家要時不時“仰頭看天”

劉永好在採訪中多次談及“企業家精神”。在劉永好看來,新希望努力生產出民眾認同、價格適當、安全放心的肉蛋奶等食品,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價值就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企業家跟錢多錢少沒有太多關係,更多的是你能否率領一幫人對社會作出貢獻。”劉永好說,企業家精神的表達在不同時代有所不同。當下,對民營企業來說,企業家精神就是要堅定投資理念、堅定信心、解決就業。這就是企業家精神的堅守和擔當。

作為全國工商聯知名企業委員會首任輪值主席,劉永好前段時間牽頭民營企業家們到湖北武漢考察投資,當時簽約投資1200多億元,解決了超10萬人的就業。新希望還承諾在湖北三年投資200億元、養400萬頭豬。

在劉永好看來,企業家要腳踏實地、埋頭拉車,還必須抬頭看路、仰頭看天,看國際風雲的變幻,看大的政策、看行業的變化。

“當民營企業家能把‘埋頭拉車’和‘抬頭看路’,以及時不時‘仰頭看天’結合起來的時候,企業就能做好,做長遠。”劉永好說。

談企業出海:企業“走出去”應堅守四條“軍規”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農牧企業,新希望積極佈局全球。目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00多家分、子公司,海外有1萬多名員工,每年大概有200多億元的海外銷售收入。

劉永好總結了中國企業海外佈局的“四條軍規”:一是要完全按照當地的法律制度去做事;二是儘可能用當地員工、解決當地就業;三是所有的專案都要在當地法律允許、規則認同、社群支援的條件下去做;四是與當地媒體和公眾做好溝通,營造良好品牌形象。

劉永好認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投資的同時,要為所在國做一些幫助就業和增加稅收的事情,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