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叢集升級 崛起電子資訊新產業
操作機器、封裝電源、進行充放電檢測,在時瑞電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貧困戶劉尋從一個農民變為一名產業工人。她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收入350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不亞於在廣東打工的丈夫。
如今,越來越多烏蒙山區的貧困戶像劉尋一樣,來到電子企業上班,完成從農民到工人的轉變,也敲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
烏蒙山深處,昭通昭陽區,一座滇粵產業園裡,集聚了來自東莞的12家電子資訊企業,覆蓋了電源、顯示屏、攝像等多個產業環節。過去工業基礎薄弱的昭通,生產出手機、電視、電腦顯示器等。
在東莞幫扶下,昭通正在建設立足雲南、輻射雲貴川、出口東南亞的電子資訊產業叢集,演繹產業振興的新故事。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吳擒虎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孫俊傑
艱難起步
克服“水土不服”紮根大山發展
在昭通立時技術有限公司的車間裡,員工們正在使用注塑機、測試機等專業裝置生產資料線,“滴滴”聲此起彼伏。
拿起一捆資料線,公司董事長沈衛左右翻看,說:“現在的良品率,比剛開始時高多了。”
立時技術是第一家從東莞來到昭通的電子資訊企業,於2018年底成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東莞企業,立時技術在2019年虧損了近1000萬元。
“當時我們懷著扶貧的情懷,來到這裡投資,卻發現困難重重。”沈衛回憶,他第一次到產業園時,園區大量廠房空置,只有少量食品加工類企業。園區每天只有兩趟公交,物流成本高昂。
然而這些還不是最大的問題。為了擴大扶貧成效,立時技術招聘工人,送到東莞培訓,並在各鄉鎮成立了多個扶貧車間。“很多貧困戶從沒接觸過資料線生產,且習慣了自由,從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非常困難。”沈衛說。
立時技術的倉庫,堆放著一批報廢的資料線。沈衛嘆著氣說,2019年,昭通公司的良品率只有30%,遠低於東莞公司的97%。次品不僅無法銷售,還被多家客戶罰款,公司共損失接近1000萬元。
辛苦一年,卻虧掉了總公司利潤的近10%,立時技術的管理層動搖了。他們提出申請,撤離昭通。“但總公司並沒有透過申請。”沈衛說,“任何地方發展一個新興產業,都需要時間來沉澱、磨合。”
昭通立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鴻生也面臨同樣的困擾。去年,立新智慧依靠當地工人,生產出1萬臺手機,其中近2000臺是殘次品。
陳鴻生說:“20%的殘次率,對於手機制造行業來說,是非常麻煩的。不僅不能產生收益,而且投入的原材料、零部件大都成為廢品,影響公司的市場信譽,損害公司供應鏈關係的穩定。”
陳鴻生分析,產品殘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昭通以前沒有電子資訊產業,很多農民尤其是貧困戶沒有在工廠裡打過工,還有一些人不識字,接受能力差。在深圳訓練一名產業工人,一週就能上崗。但在昭通,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東莞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副主任、昭陽區副區長趙瑋辛說,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政府給工人和企業發放穩崗補貼,每人半年最高3600元。同時,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彌補交通物流等配套短板。
今年上半年,立時技術良品率已提升到70%,預計再過一兩年就能超過90%。物流成本也明顯下降,從剛開始的每公斤1.8元降到了1.2元。沈衛說:“今年已經有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紮根這裡的信心越來越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東莞不僅向昭通“輸血”,更在努力提升昭通自身的“造血”能力。
東莞充分發揮製造業名城優勢,抓住東部產業梯度向西部轉移的機遇期、關鍵期、黃金期,找準“昭通所需、東莞所能”的結合點。
目前,東莞與昭通產業合作呈現出四個層次,涵蓋農產品種植業、品牌農業及深加工、服裝製衣等來料加工、電子資訊產業,產業合作的層級不斷提升,兩地產業的親密度持續深化。昭通的產業也在向高精尖方向不斷轉型升級。
據統計,東莞引導推動立時技術等173個產業專案入駐昭通,實際投資超過22.22億元。今年以來,新引進或增資產業專案46個,實際到位投資金額4.13億元,新籤協議投資產業專案39個,協議投資額113.59億元。
越來越多的優質專案,在克服初期的“水土不服”後,在烏蒙山深處紮下了根。
生長鏈條
“立”字兄弟企業攜手共進
一臺臺電腦顯示屏,在流水線上推移。工人們手腳麻利,完成組裝、檢測、包裝等一道道工序。工廠門口,貨車即將滿載電腦顯示屏,運往全國各地。
這是昭通立勤液晶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車間的一幕。公司總經理古小豐介紹,昭通發展電子資訊產業,還面臨一大困難:產業鏈配套不健全。
前不久,立勤液晶缺少一類零部件,找遍了昭通當地的市場,沒能找到,只好從深圳訂貨過來。因為交通物流不夠暢通,原材料發進來,路上就要耽誤四五天,影響企業正常生產。
為解決這一問題,昭通開展以商招商,從東莞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培育電子資訊產業叢集。目前,東莞幫助昭通新引進或增資電子類專案12個,意向落戶電子專案17個,電子資訊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
在滇粵產業園行走,會發現很多企業都打出“立”字招牌:立時技術、立勤液晶、立新智慧等。
沈衛笑著解釋:“這些‘立’字頭的企業,都是我們在廣東的兄弟企業。大家聽說立時技術投資昭通,也紛紛趕來,抱團發展。我們用‘立’字頭,寓意立於不敗之地。”
近年來,東莞依託自身電子產業發達的優勢,以培育勞動密集型電子類產業生態為重點,幫助昭通新引進或增資電子類專案12個,意向落戶電子專案17個,推動關聯電子企業抱團落戶昭通,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東莞在滇粵產業園招引和培育了立勤、立時、立新、時瑞、中和、富迪等一批關聯度高、能夠實現聯動發展的電子企業,已覆蓋電源、顯示屏、攝像頭、手機按鍵、資料線、手機組裝等多個電子資訊產業環節,以電子代工類企業為主的產業叢集初步形成。
去年以來,“立”字兄弟為昭通創造了多個歷史第一:立新智慧生產出昭通製造的第一部手機,出口非洲、墨西哥;立勤液晶生產出昭通製造的第一臺電視、第一個電腦顯示屏,在國內暢銷。
立新智慧總經理陳鴻生認為,雖然昭通製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批資料線等電子資訊產品,殘次率很高,但凡事開頭難。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資訊上下游企業在昭通集聚,昭通外出務工人員迴流,本地技術工人逐漸成長成熟,昭通的電子資訊產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
不斷生長的產業鏈條,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致富帶來了新希望。趙瑋辛介紹,園區的12家電子資訊企業,共帶動約1500人就業,去年產值近2億元。
廣闊腹地
引領西南新興產業崛起
員工們將製作電池的原料投入攪拌罐,經過塗布機、烤箱,生成像布一樣的材料;再依次投入製片機、卷繞機、衝殼機,變成類似巧克力的電池塊;最終經過烘烤、注液、封裝、充放電檢測,一個電池就生產出來了。
與其他勞動力密集型的電子資訊企業不同,在昭通時瑞電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看不到多少工人,自動化率超過70%。“在別人看來,雲貴川等西南地區電子資訊產業基礎薄弱,像一張白紙。但在我們看來,這裡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公司董事長縱瑞虎說,他們計劃在昭通追加1.5億元投資,併力爭成為昭通首家創業板上市公司。
縱瑞虎分析,目前西南地區的電子產品,都從沿海城市運過來,需要五六天時間。如果滇粵產業園能夠發展壯大,就近供貨,且具有價格、服務優勢,將迅速開啟西南市場。同時,透過雲南海關,可以就近出口東南亞,開啟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時瑞等公司不僅帶來了投資,更帶來了東莞先進的企業發展理念。
在縱瑞虎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款充電寶。這是時瑞的首個自主品牌“雲滇”。為了更好地開啟當地市場,時瑞在品牌上追求本土化。時瑞將銷售收入的25%投入科研創新,目前已授權專利近60個,其中發明專利7個。時瑞還計劃建設一個省級實驗室,開展電子產品檢測,並向園區企業開放共享。
全新的發展理念,為企業帶來了良好收益。目前,時瑞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1月,總金額達5000萬元。
“我們透過健全交通物流體系,形成直通珠三角、連線東南亞的發展新格局。”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長方燦芬介紹,今年打通昭通到珠三角的物流運輸通道,將物流時間從4天縮至1天;打通昭通到東南亞出口通關及物流運輸通道,建設輻射雲貴川、出口東南亞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
聚焦廣東企業落地昭通的物流短板,整合昭通東莞兩地資源,引進雲南省大型物流企業,加快物流行業兼併重組程序,探索構建以物流大企業為核心的物流企業體系,打通昭通—珠三角快速便捷的物流運輸通道、昭通—東南亞出口通關及物流運輸通道,進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打通東部企業入駐昭通“中梗阻”,助力昭通培育產業生態。
過去,昭通以食品初加工、採礦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在東西部協作幫扶下,這裡產出了本地製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臺電視、第一個電腦顯示器。隨著越來越多電子資訊企業在此集聚,一個加速崛起的新興產業,將填補當地的產業空白。
家住昭陽區紅路小區的貧困戶劉尋,如今在時瑞電源上班,做電源二次封裝。“上個月拿了3500元,非常滿意。”劉尋說,“我老公在佛山電子廠上班,每月也只能存4000元。我們商定了,讓他明年就回來工作。”
陳鴻生介紹,如今,隨著廣東勞動力、土地廠租等生產成本的上漲,大量勞動力密集型的電子資訊加工類企業尋求外遷,雲南勞動力、土地廠租成本較低,市場空間廣闊,為廣東企業轉移提供了新的空間。
將研發、採購、設計、營銷等環節留在廣東,進入西南拓展生產空間和銷售市場,這是很多粵企老闆的選擇。
廣東研發、西南製造,這種區域協作模式,將廣東的資金和技術優勢,與西南的廣闊市場空間、廉價土地和勞動力優勢有效結合。這不僅讓廣東企業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也帶動了山區就業及新產業叢集的崛起。
離開昭通後,一位東莞扶貧幹部的話,仍久久迴盪在耳邊:“這些電子廠,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
立足雲南、輻射雲貴川、出口東南亞,一個新興的電子資訊產業,在昭通順勢而起。
■數讀
2016年至2020年,東莞引導推動173個產業專案入駐昭通,實際投資超過22.22億元。
2020年以來,新引進或增資產業專案46個,實際到位投資金額4.13億元,新籤協議投資產業專案39個,協議投資額113.59億元。
2020年以來,協議投資規模超過1億元的專案有18個,包括天宇醫療器械、中玲魯甸農副產品產銷平臺等。
近年來,東莞幫助昭通新引進或增資電子類專案12個,意向落戶電子專案17個,全力推動關聯電子企業抱團落戶昭通,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滇粵產業園的12家電子資訊企業,共帶動約1500人就業,去年產值近2億元。
今年打通昭通到珠三角的物流運輸通道,將物流時間從4天縮短至1天。
■見證
立勤液晶公司員工餘貴明:
將有更多年輕人回家鄉工作
在昭通立勤液晶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車間裡,一臺臺顯示屏在流水線上滑過。餘貴明站在流水線的末端,給顯示屏擰緊螺絲釘,打好包裝。他手腳很麻利,不一會兒,身側就堆滿了等待發貨的成品。
餘貴明是昭陽區北閘鎮人,今年26歲。過去,他在浙江、福建等地打工。2018年底他回到家鄉,奶奶生病住院,母親又患有精神疾病,弟弟妹妹還在讀書。為了照顧家人,他沒有再出去工作。然而,當時昭陽產業並不發達,他只能打打零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去年6月,立勤液晶進駐昭陽。餘貴明很興奮,成為立勤液晶招的第一批產業工人。因為之前也是在外省的電子企業上班,他有著豐富的經驗,業務上手快,很快就成了企業員工中的骨幹。
易地扶貧搬遷後,餘貴明和家人搬到了縣城的紅路小區居住。每天早晨7時30分,他騎著電瓶車從紅路小區出發,5分鐘就到了工廠。8時上班,中午休息一個小時,下午5時下班,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個月工資拿到手有2500元。
在浙江工作時,餘貴明每個月工資大概3500元,除掉生活開支,最後能存下來的錢不到2500元。如今在家門口上班,生活成本很低,工作時間有規律,又能照顧家人,他覺得很滿意。
餘貴明說:“別看現在工資不高,未來如果當了班長,工資會漲到3500元;當了線長,工資會漲到4000元;當了車間主管,工資還會漲到4500元,不比在浙江打工差。”說起這些時,餘貴明眼睛裡閃著興奮的光芒,對未來充滿期待。
如今,昭陽區引進了很多電子資訊企業的訊息,也在昭陽區外出務工青年人群中傳播開來。很多年輕人計劃回到家鄉工作。餘貴明說,他的朋友中就有一些人向他打聽,在滇粵產業園工作的機會和工資待遇。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資訊企業在這裡投資辦廠,也將會有更多昭通的年輕人像餘貴明一樣,回到家鄉就近就業。這些年輕人的迴歸,將有效地彌補當前昭陽缺乏熟練技術工人等短板,讓當地電子資訊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