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1—7月份經濟指標陸續公佈,引發了很多關注。
作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走勢,牽動著全球經濟的脈搏。
過去十年間,中國沿海11個國際樞紐港口的航線量增長了60%。海運服務網路聯通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港口,成為全球海運連線度最高的國家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全球各國受到深刻衝擊的大環境下,應該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眼下正在經歷的挑戰和未來增長的預期?
又該如何找準評估中國經濟的座標?
譚主和權威機構一起算了一筆賬。
1
哪種疫情防控模式成本最低?
國家統計局一個研究小組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損失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模型測算,結果顯示:
2020年—2022年上半年,嚴格防控下中國經濟總損失率僅為2.3%。
而偏緊防控(如日本、韓國)、被動防控(如德國、法國)、消極防控(如美國、英國)模式下經濟損失率分別達到3.9%、5.5%、5.9%。
與此同時,在剔除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之後,中國在上述主要國家中,經濟損失率降至最低水平。
國際媒體在一篇題為《中國的新冠感染“動態清零”政策包含對別國的教益》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的抗疫政策實現了每個國家在兩年前曾經尋求的目標:低死亡率和儘可能少的經濟混亂。
中國的防疫模式,達成了兼顧抗疫和生產發展的效果。
一個典型例證是,今年上半年,在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增長預期都在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的出口資料卻成了增長的亮點。
2
中國為什麼成為全球生命線?
這正是防疫成本算大賬的視角之一,中國堅持採取“動態清零”,儘量減少了人力、物力與經濟社會成本,換來了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
中國經濟低損失率背後,是中國在“動態清零”政策下,始終保持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和韌性。
過去兩年,延宕反覆的疫情讓這一點更凸顯。
最近,譚主和全球集裝箱航運物流巨頭馬士基集團的中國首席代表彥辭聊了聊。
馬士基在中國投資第一個全自動化倉儲專案的那一年,還是疫情剛剛開始的2020年。
敢於在逆風中投下這個專案,馬士基的信心是有原因的。
在2020年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彥辭稱讚公司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仍然維持了正常的運轉,供應鏈沒有中斷。
疫情中,中國以穩定的軟硬環境全力保障著企業生產。而中國生產製造的商品,則源源不斷地透過馬士基這樣的物流公司運輸到全球。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資料,在疫情期間,中國佔全球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從2019年的13%增加到2021年底的15%。
這其中,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出口中的份額從2019年的38%增至2021年的42%,在紡織品出口中的份額從32%增至34%。
中國增加的出口份額,成了美英等國家維繫運轉的“生命線”。
疫情剛剛暴發的2020年,美國83%的進口口罩為中國生產,三分之二的防護服來自中國,而專門用於儲存疫苗的箱式冰箱進口更是有90%來自中國,呈現了爆炸式增長。
中國的疫情防控穩住了產業鏈和供應鏈,使得中國製造,成為滿足全球防疫、生產、生活剛需的壓艙石。
面對風雨的穩定,來自十年磨一劍的積累。總檯播出的《解碼十年》正是最好的例證。
疫情之下依然平穩行駛在亞歐大陸的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在這十年間爆發式增長,已經達到開通當年的近900倍。現在,平均每天有42列火車,穿梭在中國和190多個歐洲城市間
在複雜的全球疫情形勢下,穩定的政策和環境更具吸引力,敏銳的國際資本流向很有說服力。
幾天前,商務部公佈,今年1—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983.3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7.3%。
投資就是信心。
3
誰對中國的信心更大?
可以看看商務部重點提及的四個對華投資來源國:
疫情防控不力的美國,對華投資增長36.3%,其餘的國家,也都是美國在極力拉攏的盟友。
要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外交的一個重心,就是以這些國家為軸,在產業鏈上建小院高牆。
但什麼是大勢所趨,跨國企業,已經“用腳投票”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中國美國商會今年釋出的2022年度《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會員公司繼續將中國列為首要市場。
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致力於實現年底前在中國開店6000家的目標。
德國,在今年上半年創下了2000年以來半年度對華投資歷史新高,德國加大向中國投資的產業裡,就有其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汽車產業。
今年,已經在中國生產經營了近40年的德國大眾將旗下軟體公司CARIAD的第一家子公司設在了中國——這也是CARIAD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子公司。
近40年前,大眾的進駐曾經給中國汽車產業埋下過生長的種子。
而今天,在大眾看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設立新廠,代表了大眾的希望。
把本國頂尖行業的“領頭羊”帶到中國,除了經濟上的考量外,意味著更為珍貴的信心。
放到全球的維度去看,美國、日韓、德國,又分別是美洲、亞太和歐洲地區的經濟領頭羊,也是其所處區域的風向標,他們的選擇很有說服力。
美國人自己其實早就算了:中國,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總收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署的測算,2000年至2020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的平均值是14.7%,遠高於美國海外直接投資9.7%收益率。
相反,如果美企的對華投資減少一半,將對美國經濟造成非常直接的傷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次性損失,會高達5000億美元。
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外商在華投資總體收益率依然在上升。2021年,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仍然能獲得超6%的收益率。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上來看,2020年和2021年對華投資收益率較之前依然保持在穩定的水平上。
疫情之下,保持穩定,這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社科院國際投資專家潘圓圓告訴譚主:
外國直接投資的第一個特點是時間週期長;第二是外資企業也會參與管理,把它自身的技術、經驗和渠道帶到中國來,跟中國的資源結合進行轉化。因此,跟證券市場上短期帶有投機性的投資有不同,直接投資更看重經濟的基本面,同時也更警惕風險和不確定性。
換句話說,外國直接投資最看重的就是一個國家經濟預期的穩定性。
4
中國經濟預期的穩定性何來?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將特別提款權(SDR)中人民幣權重由2016年的10.92%提高到12.28%。
這個數字,正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性的信心,也是對中國有效疫情防控的認可。
2020年,疫情危機之下,各國應對沖擊的經濟政策截然不同。
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消極防控,卻為了短期見效快,採取了無限的量化寬鬆政策。
2020年二季度-2021年一季度,美國M2同比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疫情後M2平均增速比疫情前加快約10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美國還多次出臺大規模經濟紓困法案,2021年財政赤字率達到了12.4%,甚至已經高於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9.8%的歷史最高水平。
“下猛藥”看似見效快,卻導致了惡劣的後果。
疫情期間,美國不僅以6.5%的經濟損失率(剔除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之後),位居調查中涉及的各國前列。更直接的表現,就是美國通脹水平創41年新高。
美國的通脹不僅讓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了高昂的生產和生活成本,更把危機轉嫁給了全球。
據國際清算銀行評估,近60%的發達經濟體年通脹率超過5%,創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最高水平;50%以上發展中國家的通脹率也已超過7%。
而美聯儲應對通脹進行的快速加息,又使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規模擴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目前有38個發展中國家面臨債務風險。
斯里蘭卡在全球通脹和美聯儲加息衝擊下,由於“資不抵債”而不得不宣佈國家破產,成了2022年首個主權債務違約的新型市場國家。
相比於美國的強刺激手段,疫情期間,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始終以穩健的節奏,徐徐引導。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7%,遠遠低於歐美國家水平。
正因如此,今年以來美元指數累計上漲超過11%,歐元、英鎊和日元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在10%-17%之間。而相比這些全球主要貨幣,人民幣的表現較為穩健——兌美元貶值5.8%左右。
正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所言,在全球現在整個經濟和市場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中國還是給人了一種預期和希望——一種增長的預期、盈利的預期和越來越好的希望。
國際媒體評述中國經濟的文章中,有一篇標題就叫,“中國經濟有隱藏的力量”。
中國經濟隱藏的力量是什麼?
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是用系統觀念應對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是風疾浪高,卻堅韌如磐,穩紮穩打,而自有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