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韌性:如何穿越危機持續增長?》一書中詳述了那些具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歷史的企業是如何在危機的一次次錘鍊和磨難之中鑄就了企業的組織韌性,從而摒棄平庸走向卓越。如今的交通銀行正以反脆弱體系逆勢增長,為國有大行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鮮活樣本。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明義,具備“反脆弱性”的企業也就具備了應對混亂和壓力的超強韌性。
2022年,地緣政治衝突、大宗商品跳漲、疫情多點散發等不利因素不斷“衝擊”實體經濟,愈發不確定的商業環境給企業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全球範圍內宣告破產的企業不在少數。
不過,有一些企業在危機面前,不僅能夠從容應對,還能從中受益,原因在於它們構建了自身的反脆弱體系,擁有駕馭不確定性的能力,在突發危機面前能夠以其經營韌性扭轉不利局面。
交行則是典型,半年報顯示,其資產規模較上年末增長7.84%;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81%;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0.02%,實現規模、效益、質量“三效齊升”。
而交行之所以能逆勢增長,得益於它透過不斷自我進化建立起反脆弱體系,積累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破解”不可能三角
20世紀60年代初,弗萊明和蒙代爾認為: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完全獨立、匯率穩定三專案標中,一國政府最多隻能同時實現兩項。這一結論被後人稱為“蒙代爾三角”(也稱不可能三角)。
於銀行而言,規模、質量、效益是其“不可能三角”。尤其是2022年,面臨地緣政治衝突,大宗商品跳漲,疫情多點散發等“黑天鶴”。
即便在如此逆境下,交行仍舊實現規模、效益、質量“三效齊升”,用其反脆弱體系打破了“不可能三角”。
半年報資料顯示,交行資產總額達12.5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84%;歸母淨利潤440.40億元,同比增長4.81%。不良率1.46%,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逾期貸款率1.26%,較上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餘額佔不良貸款餘額比例56%。這已是交行不良率連續6個季度下滑。
此外,在不良率下降的同時,交行的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上升6.60個百分點至173.10%,這也意味著交行的“冬儲糧”進一步增厚。
行長劉珺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如果說在經濟複雜變化的過程中,金融機構還能在資產質量控制方面取得一個相對正態分佈的好結果,說明交行在審批、准入、貸後管理等重要環節,以及一系列流程和制度建設方面找到了解決方案。”
劉珺所說的解決方案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是建立反脆弱體系。
交行的反脆弱體系金鑰
如何實現自我進化、建立反脆弱體系?
交行給出的答案是發揮長三角區位優勢,打造四大業務特色,建設數字化新交行。
長三角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26,承載了中國1/6的人口,貢獻了總量1/4的GDP,是全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對於交行而言,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待開潛金礦。
而交行作為唯一一家總部在上海的國有大行,藉助區域稟賦,打造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優勢,顯然是其前瞻戰略佈局的體現。
辛勤耕耘,必有收穫。半年報資料顯示,交行在長江三角洲的貸款總額為19479萬億,較上年末增長9.4%;佔總貸款比例為27.48%,較上年末提升0.34%;不良率為1.15%,較上年末下降0.11%。
此外,長江三角洲以27.48%的貸款比例貢獻了38.77%的營收和45.75%的利潤總額。
行長劉珺對交行在長三角區域取得的成績也予以高度肯定。在業績說明會上他表示:“今年上半年長三角效益方面的增長比規模方面的增長更為突出,煥發出來質量跟效益的同步增長。下一步交行將以長三角為基點,由點帶線,由線帶面,全面提升重點區域的發展戰略,並在長三角區域全力打造普惠金融、貿易金融、科技金融、財富金融四大特色。”
在長三角區位優勢的協同下,交行的四大業務特色也正如火如荼展開,尤其是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正成為交行的新賽道優勢。
首先是科技金融。資料顯示,截至7月末,長三角區域A股上市公司達1782家,佔全國比重為36.78%,總市值24.04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為27.27%。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中,長三角企業已達205家(含紅籌企業),佔全國比重的46%;總市值2.98萬億元,佔科創板總市值的51%。
為了吃下科創這塊“肥肉”,交行特意在上海成立了科技金融專班,全力推進“科技金融一件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包括投資、融資、併購、上市指導等在內的全方位金融服務,透過與集團旗下子公司交銀國際、交銀資本聯動,提供“商行+投行”協同聯動服務。
半年報資料顯示,上半年交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戶較上年末增長21.72%;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71.85%;服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85戶,市場覆蓋度36.30%,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28.72%。
其次是普惠金融。眾所周知,小微企業具有經營年限短、固定資產規模小、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生產經營資訊和交易憑證等天然缺陷,這也造成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低,貸款易形成違約,導致銀行貸款不良率過高。
為此,銀行要麼以惜貸、慎貸的方式“拒絕”小微企業的融資需要;要麼透過高利率定價覆蓋可能產生的壞賬。顯然,這兩者都不是上乘解決方案。
那有沒有降低融資利率的同時又保證銀行資產質量的兩全方案呢?交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半年報資料顯示,交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038.9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21%;有貸款餘額的客戶數24.58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5.84%;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累放平均利率3.84%,較上年下降0.16個百分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0.94%,較上年末下降0.22個百分點。
此外,周萬阜副行長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交行今年的普惠小微貸款增長目標是30%,要實現這個目標,最主要的動能是在於數字化,我們將繼續加大各類外部平臺對接和資料運用分析能力,採用線上產品加場景定製雙輪驅動模式,透過標準化產品,不斷擴大小微客群的服務覆蓋面,透過場景定製,滿足不同群體小微企業的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數字化“解決”世界性難題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傳統的信貸模式通常是線上下,有大量的人員參與,資金規模非常大,屬於人員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大額、低頻、慢節奏型,並以抵押擔保和信用貸款為主。這種信貸模式適用於生產規模比較大的大中型企業,但對於小微貸款,這套傳統的信貸模式顯然是“落後”的。
要破解小微企業貸款難,需要平衡四個方面:一是高效率觸達長尾客戶;二是解決資訊不對稱;三是實現規模經濟;四是平衡好風險-回報。
而隨著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小額、高頻、快節奏的信貸需求已然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個解決方案離不開場景、技術、資料三位一體。有了好的場景,資料可以源源不斷地自動產生。透過資料來對它進行畫像,即便你根本沒有見過它,但是你對它的行為了如指掌。
交行普惠小微貸款之所以能高質量增長,正是藉助金融科技和大資料的力量,透過將場景、技術、資料三者合一創造出“線上產品+場景定製”模式,以此提升批次化、場景化、智慧化、線上化運營能力。
在場景定製產品,交行對產業鏈小微企業,打造“歐冶鏈”“乳品鏈”“白酒鏈”“飼料鏈”等專案;對科創小微企業,在蘇州、深圳、安徽、湖南、廈門、上海、陝西等地推出“普惠e貸”科創場景定製專案;對特定行業小微企業,上線“煙戶貸”“政採貸”“醫保貸”“家居貸”等特色專案。
半年報顯示,交行普惠e貸場景定製化產品上線72個,覆蓋分行34家。
交行之所以能透過數字化解決普惠小微貸款難題,離不開數字化新交行建設的頂層戰略加持,更離不開高研發投入。半年報資料顯示,上半年交行金融科技投入28.05億元,同比增長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