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證券時報網
近日國內疫情零星爆發,A股機構調研情況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3月份以來,A股市場跌幅相對較大,創業板指受寧德時代等新能源賽道股下跌影響,跌幅更大。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機構對新能源賽道股的調研熱情依然較高,醫藥、電子等深跌行業獲關注度也在提升,而此前被機構熱捧的大盤藍籌股調研頻次則偏少。
同時,疫情影響下,機構調研活動主要以線上視訊會議或網路會議為主,也有部分公司開展了現場會議調研,但參與調研的機構不多。
線上調研成主流
今年3月以來,國內疫情零星爆發,A股受多重因素影響,波動幅度明顯加大。4月11日,新能源等賽道股集體回落,A股市場再次陷入低迷震盪,滬指當天跌2.61%,創業板跌4.2%,跌幅相對較大。
在市場持續下跌之際,機構調研頻次有所增加。據時報記者統計,3月份以來,滬深兩市有864家上市公司獲機構調研,參與機構數為2190家,合計調研次數達1627次。而去年同期,滬深兩市累計有719家公司獲1257次機構調研,參與機構數為1804家。
從同比資料可以看出,3月份以來,隨著市場估值回落,機構調研頻次有所增加,參與調研的機構也相對較多。
當前疫情形勢下,相對線下調研而言,視訊會議、網路會議等線上方式成為目前機構調研的主流。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3月份以來,機構調研次數為1627次,其中,視訊會議和網路會議調研次數為1195次,佔比72.29%。這也就意味著,3月份以來,有七成以上的機構調研採用了線上調研方式。
此外,現場會議的也有451次,而這部分受機構調研的公司基本上都在疫情防控形勢比較好的地區,同時機構也方便現場調研,但單次參與調研的比較少,不少公司現場調研甚至只有1家機構參與。
從調研機構來看,隨著市場持續回落,公募基金調研熱情有所增加,前十大調研機構中,有3家為公募基金,分別為嘉實基金、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券商機構仍是調研主力,中信建投調研次數最多,達218次,其次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浙商證券等。
賽道股依然是重點關注物件
2021年初,白酒等消費股急劇調整,引發市場風向發生轉向,今年以來,新能源等賽道股持續回落,市場風格也出現明顯變化。
在此背景下,機構調研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此前跌幅相對較大的醫藥、電子、計算機等行業相關股票機構關注度在提升,電氣裝置等調研熱度有所下降。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3月份以來,機構火熱調研(調研機構累計超100家)的個股所屬行業多集中於機械裝置、醫藥生物、電子、計算機、有色金屬等行業,數量分別為14家、14家、13家、9家、7家。
證券時報記者觀察發現,機構對智慧化賽道、新能源賽道關注度較高,而此前獲熱捧的大盤藍籌股調研頻次有所減少。例如,此前經常獲機構“踏破門檻”調研的海康威視,近年來獲調研的頻次和機構家數明顯偏少。
海康威視3月11日披露的調研資料顯示,2022年2月21日至2022年3月11日期間,有11家機構對公司進行了調研,包括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華安基金等公募基金,淡水泉等私募機構以及富達基金等外資機構。
在機械裝置、有色金屬等行業中,新能源賽道相關股票依然是機構調研的主要物件。例如,機械裝置行業中,邁為股份3月份以來獲501家機構調研,公司是一家高階智慧裝備製造商,涉足太陽能電池生產裝置,是光伏行業裝置供應商及服務提供商。
有色金屬行業中,贛鋒鋰業3月31日的業績說明會上獲464家機構調研,公司是A股鋰電池龍頭之一,公司的鋰電池業務已佈局消費類電池、TWS電池、動力、儲能電池以及固態電池等各領域的技術路徑方向。
化工行業中的容百科技等新能源賽道股也是機構關注的重點。容百科技3月份以來獲機構2次調研,合計調研機構數達779家。容百科技主要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而在醫藥行業中,機構對邁瑞醫療、長春高新、普洛藥業等關注度較高,雲南白藥、華潤三九等中藥股關注度也有所提升。
中科創達等被機構“熱捧”
論及3月份以來機構關注的公司,中科創達、匯川技術等被熱捧。中科創達3月份以來獲機構3次調研,參與機構達789家,匯川技術獲機構21次調研,參與機構梳達674家。
中科創達是智慧駕駛行業的龍頭之一,以汽車智慧作業系統為核心,公司同時佈局了智慧汽車軟體。在機構調研活動中,公司表示,公司在智慧座艙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從晶片平臺,到軟體產品和功能,人機互動的體驗,以及座艙和駕駛跨域發展等全線佈局。
華創證券研究指出,自動駕駛OS開發和手機OS開發有產業特性的相似性,第三方供應商未來將有很大空間。高通公司的RIDE晶片平臺主打低功耗,低成本和靈活性,目前已經獲得寶馬和Cruise兩大重磅客戶認可,如果未來取得成功,中科創達有望複製過去的成功路徑在自動駕駛OS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公司當前加大投入力量,設立相關子公司並透過資本市場融資,也獲得了國內重要客戶的青睞,2022年~2023年將是公司第三成長曲線顯現的元年。
匯川技術也是機構熱捧等物件之一,僅3月份以來,一個多月時間就獲得了機構21次調研。機構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於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業務及新能源業務。
對於工業機器人業務,公司表示,從2016年開始切入機器人整機業務,從做電的積累轉到機械產品上,經過這幾年的耕耘,公司已躍居到中國品牌頭部機器人供應商地位。
對於工業機器人快速增長原因,公司認為,機器人業務涉及的核心零部件,除了減速機外,全部自制,且自制的優勢很強。此外,公司深耕自動化多年,基於自動化業務的積累,對下游行業,尤其是在手機、鋰電、光伏、面板等行業,對行業工藝理解透徹。
新能源業務方面,公司表示,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和電源系統是個低毛利的業務,雖然產品本身屬於核心部件,但技術門檻比過去傳統車的發動機、高階變速箱來說,已經大大降低。對於一個低毛利的業務,如果沒有量的支撐,要維持好的競爭力就相對困難。目前看,匯川作為第三方供應商,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
編輯:萬健禕
a
版權宣告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絡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755-83514034 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