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近年末的傳統發行淡季,商業銀行卻掀起一波債券發行潮。資料顯示,截至11月23日,當月商業銀行債券計劃發行規模已達4286.93億元,單月發行量有望首次超過4000億元,創新的歷史紀錄。目前,商業銀行補充債券呈發行主體多、數量多、規模大的特徵。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有助於提升業務發展持續性、金融執行穩健性,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從債券資金投向看,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綠色低碳等領域傾斜的特徵進一步顯現。
發行量顯著放大
無論是資本補充債券,還是一般金融債券,11月商業銀行計劃發行量均顯著放量。
其中,資本補充債券發行數量多、規模大。Wind資料顯示,截至23日,11月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債券(含二級資本債券和永續債)計劃發行量已達23只,較10月全月發行數量增加16只;面值總額達3111.93億元,較10月增加291%,創自2020年10月以來新高。
大體量債券紛紛亮相,成為11月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債券發行的鮮明特徵:在11月已發行或即將發行的資本補充債券中,單隻規模達百億級的就有11只,面值總額合計2900億元,佔全部計劃發行額的93%。其中8只超過200億元,最高達400億元、共3只。
這些“大傢伙”的發行主體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主。比如,中行於12日發行500億元二級資本債,並將於25日發行200億元永續債。另外,建行發行了450億元二級資本債,農行發行了400億元永續債,工行即將發行300億元永續債。
中小銀行同樣表現出發債的熱情,資本補充債券發行主體呈多元化特徵。前述23只資本補充債券,對應的發行主體覆蓋大中小各型別銀行機構。
在一般金融債券方面,商業銀行11月計劃發行量也達10只,總額為1175億元,是2021年5月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的一個月。
補充資本需求強烈
主體多、數量多、規模大,凸顯當前商業銀行透過債券市場補充資本的需求強烈。
業內人士說,規模快速擴張會加速銀行核心資本消耗,如果內生性利潤無法覆蓋資本消耗,就需透過各種渠道補充資本,近一兩年這種需求進一步放大。
近年來,在加快不良資產核銷和不斷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度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透過資本市場融資補充資本的需求有所提高。
金融監管趨嚴也是促使商業銀行積極補充資本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四大行”紛紛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或與其入選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有關,此類銀行需滿足包括附加資本在內的一系列附加監管要求。
銀河證券分析師張一緯表示,從短期看,入選銀行均滿足附加資本要求,不會影響信貸供給能力,中長期則需要滿足更高的資本管理能力要求,亟需建立資本內在約束機制,提高資本內生積累能力。
業內人士說,近年來,為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監管機構不斷疏通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監管部門的支援態度,比如鼓勵銀行透過永續債、可轉債等工具融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銀行發債補充資本的活躍度。
此外,11月商業銀行計劃發行的一般金融債券中含2只綠色金融債和3只小微金融債。在政策鼓勵和引導下,小微企業、綠色低碳等領域成為商業銀行債券資金重要投向。
截至11月23日,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共發行50只、合計3405億元小微金融債;共發行15只、合計304.55億元綠色金融債。兩者合計佔今年以來銀行一般金融債券的55.62%。
今年7月,央行通知強調,擴大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鼓勵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拓寬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來源。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銀行透過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能獲取更多低成本資金,助力銀行更好支援小微企業。
金融資源也正進一步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信貸方面,央行已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援工具。債券方面,綠色金融債發行增多跡象也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