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思文
今日,開啟科創板指數投資時代的公募基金產品——首批科創50ETF正式上市交易。對於投資者而言,首批科創50ETF的推出,開通了投資者低門檻“進場”科創板的重要投資渠道,同時可透過科創50指數化投資,分享科創板紅利。
《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公募基金處獲悉,首批科創50ETF建倉基本完成。據記者觀察,目前首批4只科創50ETF淨值已發生細微變化。
首批科創50ETF
均以個人投資者為主
科創50ETF產品是為投資者,尤其是未開通科創板交易許可權的投資者能夠“一攬子”參與科創板優質公司投資佈局的創新投資工具,因認購門檻低(1000元起),被市場稱為“普通投資者參與科創板投資機會的利器”。
從發行結構來看,首批科創50ETF均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11月9日最新資料,4只科創50ETF的平均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佔比達到92.65%。除獲得個人投資者的大力追捧外,首批科創50ETF也出現了多家機構的身影,如國新投資、巴克萊銀行、野村新加坡有限公司等。
工銀瑞信指數投資中心投資部副總監、工銀科創ETF基金經理趙栩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週期是未來A股市場中長期發展的重要領域,因此,科創板對於投資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投資及配置意義。科創ETF跟蹤科創板的核心指數,是整個板塊優中選優的核心資產,其配置價值值得關注和重視。”
目前,投資者可選擇的首批科創50ETF基金共有4只,分別是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和工銀瑞信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
從產品選擇上,首批4只科創50ETF的基金團隊各有千秋:華泰柏瑞是國內首批ETF管理人之一,有14年管理滬深400ETF的投資經驗,至今保持零操作失誤;易方達是創業板的首隻ETF開發者;華夏基金是目前境內權益類ETF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工銀瑞信的跟蹤誤差控制同樣位居行業前列,且已形成完善做市商服務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記者發現,4只基金產品的累計淨值已發生細微變化,說明產品已開始進入建倉期。與此同時,根據基金運作需求,4只基金均在上市前進行了折算,資料顯示,目前易方達、華泰柏瑞、華夏、工銀瑞信的最新淨值分別為1.4392元、1.4423元、1.4393元、1.4388元。
風險角度而言,由於分析並投資科創板個股的難度本身就較大,而科創50ETF產品是分散投資於科創板市場的50只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龍頭公司。因此,以指數投資的方式參與科創板,大幅度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對於目前市場較為擔憂的“科創板ETF設定20%漲跌幅”這一設定,有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和底層資產的漲跌幅是相同的,實際上對於基金操作並沒有影響。”
事實上,多家公募機構普遍認為,海外成熟市場的經驗說明科技股更適合指數化投資。因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多偏向“硬科技”,行業技術門檻高,不易被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所理解,透過個股參與科創板風險較高。而透過指數化的方式,買入相應的ETF可以分散風險,充分享有科創板整體的紅利。
會引發資金追捧嗎?
在首批科創50ETF產品還未“出世”之前,就已經受到資金的火熱追捧。回溯這4只產品的發行情況,2020年9月22日,首批科創50ETF產品正式開售,且發行期限僅有一天。
《證券日報》記者觀察發現,4只產品發行時期的單日認購規模總額至少達到1042億元,而最終確認金額僅209.71億元,平均配售比例僅為20%左右。
那麼,今日首批4只科創50ETF上市交易後,還會再次引發資金的追捧嗎?華泰柏瑞科創板ETF基金經理柳軍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從4只產品發行的情況來看,科創板ETF最後採取了比例配售的方式,很多投資者未能完全確認其認購的份額。經過發行前大量的投資者教育和路演活動,很多投資者都認識到了投資於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科創板ETF也降低了投資者參與科創板的門檻,因此,我們認為上市後還將吸引一部分投資者買入。”
作為備受市場關注的明星基金產品,不少投資者認為當前科創板估值偏高,對於投資者而言,目前這個時點是投資科創ETF的好時機嗎?華泰柏瑞科創板ETF基金經理柳軍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未來的全球科技競爭,是對科技人才和資本的競爭,而中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持續完善,對於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充分的激勵機制,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將有望扮演開拓者和領頭羊的角色,最大化地分享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的紅利。因此,從中長期來看,在目前的時間點透過科創板ETF投資於科創板上市公司,無疑是全球範圍內最好的投資選擇之一。
“我們認為,用傳統的估值方法來對科創板企業進行估值是難言合理的。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應該更關注於技術本身,也就是一個企業的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人員的學術或者產業背景、所在行業的前景、企業在行業中的相對地位、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成功的機率,以及研發成功後的市場空間。只要經過分析認為這個企業有很強的技術研發能力,並且研發成功後能夠有很旺盛的下游需求,那麼這個企業當前的財務指標就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價值。”柳軍表示。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