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投資者逐步被吞噬,機構投資者逐步增加
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20年的22%,“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20年的52%(2019年時是54%)。顯然,個人投資者正在逐步被“吞噬”。與之對應的,總市值中機構投資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21%(2019年時為19%),而“自由流通市值”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38%上升到2020年的48%(2019年時為47%)。
還有一個數據值得思考,2020年外資大進大出,配置型外資穩定流入,但淨流入規模僅有千億規模。這主要歸於交易型外資大幅外流,配置型外資在持續加倉,形成了一種對沖因素。所以,很多時候股民高喊北向資金來了,跑了,實際上,忽略了兩點:第一,他們博弈的板塊方向是相對有限的,並非所有的品種;第二,北向資金有自身節奏,有些時候和市場並不同步。
還有一組資料,可以在2021年上半年時驗證。在2020年上半年時,公募基金(剔除保險、社保、年金等持股)、保險、私募基金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佔比分別為8.8%、8.8%、6.8%。透過QFII、RQFII通道及滬深港通北向投資A股的頭寸在2.5萬億元左右,自由流通市值比例在9%左右。這意味著外資、公募、險資已經成為市場的三大巨頭。在《國家隊、社保、北向資金偏好股型別揭秘》中,也對於他們的盈利模式做了詳解。
基金長期收益排名與機構投資者資料吻合
今兒從基金模式角度做一個分析。我們可以從5年、10年走勢中,總結收益率因素,以及相關特點。從近五年的行情來看,2015年資金槓桿牛市後,迎來的是槓桿斷裂的股災因素,隨後2016年1月創紀錄大跌,然後外資為首的機構投資者持續流入,市場有了核心資產、行業龍頭模式等,尤其是2017年市場指數反彈有限,但機構重倉股持續走強。有了個股與指數的明顯的分化。
而2019-2020年是兩個基金的大年,基金的年化收益率都超過了35%,上一次還是2006-2007年。而從5年角度來看,有364只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翻倍,有3只基金收益率超300%。而近十年以來,A股經歷了牛熊更迭,48只主動權益基金收益率超300%,最牛者收益超600%。隨著機構投資者豐富,市場熱點也開始傾向於機構扎堆股,大市值、大盤股、高價股等活躍居前,市場熱點與盈利模式發生重大改變,這是非常值得股民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