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把質量關,北交所出現首家“被否”企業和“暫緩審議”

“上規模”“擴容”的同時,北交所對擬上市公司的質量也在“嚴把關”。


“‘上規模’伴隨的重要命題就是‘守底線’和‘重質量’。”劉津宇提出。


而在中運科技股份公司總裁陳偉看來,在“擴容”前明確“高質量”,也符合創新能力強和行業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的國家標準要求。


9月19日,北交所上市委員會2022年第43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表示,泰達新材(430372)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資訊披露要求。泰達新材因此成為北交所開市以來首家被否公司。


北交所上市委員會給出的審議意見顯示,泰達新材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毛利率變動、收入利潤增長以及與供應商安慶億成之間關係這三個方面。


由於泰達新材及其輔導機構華安證券並未就招股書報告期內毛利率顯著高於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合理性、淨利潤近年連續大幅增長的合理性等進行充分地解釋、說明,相關資訊披露不符合規定,北交所上市委員會決定終止對泰達新材上市申請的稽核。


10月10日,北交所國慶節後“第一審”也出現了“2過1”情況。在北交所上市委員會2022年第51次審議會議上,迅安科技(834950)被“暫緩審議”。而“暫緩審議”的原因與迅安科技部分高管存在以個人卡代收代付等資金往來問題有關。


“從定位來看,北交所的建立以扶持創新性中小企業融資為使命,目標在於‘寧缺毋濫’,真正為紓解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面臨的融資難瓶頸提供扶持。針對存在發展前景不明確、上市準備不足等情況的企業,應暫緩上市。”劉津宇說道。


同時,她亦認為,從制度設計來看,北交所發展過程中“量”與“質”並重的思路非常清晰,未來應更注重與之相配套的制度“要件”,例如市場指數(如當前的北證50成份指數)的完善化、投資者退出機制的設計、境外投資者的引入和風險管控、融資融券便利性的提升等,從而為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保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77 字。

轉載請註明: 嚴把質量關,北交所出現首家“被否”企業和“暫緩審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