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消費的VC開始選擇離職。
在被第8家投資機構拒絕後,90後消費投資人朱向陽還是選擇離開VC/PE圈,轉身去了一家網際網路大廠的戰投部。供職於某老牌美元VC的消費組兩年,朱向陽可以說親身參與了消費投資最火的這兩年,也曾投出了不少明星專案,包括上半年風風火火的拉麵館。
然而這份熱鬧持續到年中便戛然而止,消費投資集體入冬。在那幾個月裡,朱向陽一直生活在“沒什麼可投的與想投卻投不進”的尷尬處境中。經過輾轉考慮,朱向陽決定開始尋找新的機會——消費、出海、ToB,都面試了個遍,但都以失敗告終。現實告訴他,VC/PE機構不再歡迎消費投資人。
而另一邊,投硬科技的VC卻幹得熱火朝天,如今沒有哪一家主流基金不談投科技。這也就觸發了VC圈的一場大遷徙:投消費的VC開始轉行投起了硬科技。上海一位美元VC合夥人講述了這樣荒誕的一幕——有消費投資人為了投進某搶手科技專案,送奶茶的送奶茶,陪跑步的陪跑步,煞費苦心但依然打動不了創始人,“因為他們不懂科技”。這樣的冰火兩重天,魔幻得讓人不太敢相信。
年底了,罕見一幕:
投消費的VC,改看硬科技了
當“不投消費”的訊號從頭部基金吹響整個VC/PE圈,行業內各環節人員也密集流動了起來。
2021年,無人不談硬科技。在行業方面,最受青睞的前三大行業依次是IT、生物技術/醫療健康、半導體及電子裝置,集中度超60%。在分享這樣的資料時,清科創業創始人、董事長、執行長倪正東曾在第21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感慨道:“回想5年甚至10年前,誰要說自己投資半導體,別人會覺得你傻,但今天沒有一個主流基金不在投半導體。”
回望中國創投歷史,也許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如此渴求“技術型”創始人。一批科技創業公司被矚目,甚至僅100天就能長成一隻獨角獸。
“以前我們做科技投資,覺得非常孤獨,每次開基金年會,總有投資人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投資的公司估值漲的慢呢?你們投資的科技公司為什麼要五六年的時間才能退出呢?當時,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估值一年就漲了好幾倍,五六年就能成為一個超級巨無霸。”如今情況大不相同,一家專注硬科技投了十餘年的本土PE機構董事總經理如是說。
硬科技火過了新消費,不少投消費的投資人向硬科技GP投出了簡歷,但往往石沉大海。一家創立不久且剛剛募完資的硬科技GP向投資界直言道,這樣的簡歷往往從第一步HR那裡就會被卡掉,更別說更產業化的醫療等賽道,“純消費背景的要來做投資經理級別的,即使是有經驗有案例,我們都不會接受,我們還是會直接要相關行業背景的。”
一位專服務於VC/PE機構的獵頭也忙壞了:“7月之前,我80%的工作量都覆蓋在消費,包括寵物、護膚等各大賽道。但在這之後就變了,我現在幾乎是被動地全在接觸科技賽道的人,消費類背景的候選人在這個市場上已經不‘香’了。”
與此同時,他還向投資界提到一個消費投資人轉行都面臨的處境:“消費投資人相對來說,比較好轉的是AR/VR、元宇宙、供應鏈等偏泛消費科技的賽道,但儘管如此,我的一位消費背景候選人還是很坦誠地告訴我:他看不懂。”
看不懂,是大多數消費投資人轉行所直面的最尷尬困境。一家成立於上海且已經融到D輪之後的科技製造公司CEO向投資界描述了他的一次經歷:在公司的一次新融資中,已陪伴多年的老機構股東曾向他介紹了前者關係更親近的某頭部VC合夥人,試圖在新一輪融資中拉進該VC。但在一段時間的接觸後,CEO拒絕了這家VC拋來的橄欖枝,“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懂科技”。
而當消費VC投起了硬科技,於是就出現了這樣荒誕的一幕——拿著基金此前投過的消費品牌作為禮物送給創始人,求一波好感,比如日復一日地送奶茶等等。一位美元VC創始合夥人也見過類似的畫面:“我們認識的一家晶片公司CEO私下跟我說,有投資人知道CEO喜歡跑步,一到雙休日就約CEO去跑步。但其實大家很清楚,不懂科技還想打動這個領域的優秀創始人,是非常難的。”
我那個投消費的VC朋友
要換賽道了
誰都不會忘記,新消費曾有過的風光。
自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消費賽道就肉眼可見地火了起來,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在找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從咖啡、烘焙、低度酒到米粉、拉麵和燒烤炸串,還有新服飾、護膚彩妝等等,無處不見投資人為新消費而忙碌的身影,同行感嘆VC/PE們不是在爭搶專案,就在爭搶專案的路上,這個行業裡一點的風吹草動都很快被曝光在聚光燈下。
這一年也被稱為消費投資的“盛世狂歡”,一筆筆意想不到的融資接連誕生,越來越多人相信,中國一定會誕生更多千億市值的消費巨頭,這場盛宴沒人願意缺席——VC排隊給錢、創始人手握多個TS抬高估值也不是新鮮事。一時間,消費投資也被調侃為所有行業裡最沒門檻的一個賽道。
在頭部大基金的規模擠壓下,專注投消費的中小VC明顯焦慮了起來,看著超出實際的高估值,他們只能黯然作罷,“大基金有足夠多的錢去deal一個估值,但我們基金的調性不允許我們去跟,因而錯失了一些好的專案。”一位消費投資人無奈說。
直到接近年中時,“消費品牌的高估值,是該降降溫了”的心聲,開始在圈內流傳起來。最先感知到這一波寒意的,是身處一線的投資人,“這個時間點至少會到來”。前兩年太火爆了,消費專案存在巨大的估值泡沫,慢慢地相當一批專案現出了原形。
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二級市場消費公司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同時,流量紅利消失殆盡,一級市場的消費企業GMV上不去、市場擴張失靈了,“這導致很多看消費的基金開始變得謹慎,對專案的估值要求也高了起來”。
尤其是到了今年下半年,眾人開始唱衰這一輪新消費,同時消費投資“追尾”現象開始被頻繁提起,行業熱度驟降。此情此景,深圳一家本土消費VC合夥人心情很複雜:“資本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去年最熱的時候,大家都在談消費,但今天朋友圈卻又都在說消費寒冬來了,一年的時間把整個消費賽道都摧毀了,大家都涼了。”
謹慎的他們紛紛抽身離開消費投資圈。早從二季度起,不少頭部基金就已經在內部宣稱:不再投任何消費專案,轉投科技。這其中,北京一家老牌雙幣VC目前的科技投資負責人,此前就是教育等泛消費行業背景出身;還有某頭部VC的消費組、企業服務組的人都投起了硬科技,甚至有基金將原本歸於大消費版圖的專案,悄悄細化到了“農業科技”等賽道,宗旨是——總得與科技搭上邊兒。
放眼創投圈,這樣的策略轉變並非個案,“我自己接觸的投資人中,有很多之前看消費的,但現在明確告訴我要看智慧汽車賽道。”一位從事消費行業多年的FA朋友告訴投資界。看著自己常常打交道的投資人一個接一個地轉換賽道,這位FA朋友也開始糾結:“看消費是不是沒前途了”?
VC圈上演一場遷徙:
專注的人,永遠有市場
這這何嘗不是一場淘汰賽?
統觀投資行業變化,專注的人永遠有市場。一位由中國國家主權基金支援成立的科技基金創始合夥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正如大家去看病,有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中國投資界現在從全科基金變成了行業專注基金。“過去的十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基金會說自己投資TMT,TMT其實包含近乎所有行業,但今後不能再是這種投資思維了。”
他進一步闡釋道:過去投資標的大多是商業模式創新,做一個“全科醫生”還是可以的,但今後必須是“專科醫生”。“今天我們聽到很多基金都在說要投資高科技、半導體,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行業積累,或者只招一個行業專家來改變基金基因,是件特別難的事。所以我認為做專注型的基金非常重要,但要在一個行業裡鑽得很深。”
投消費也一樣。這兩年,五花八門背景的人都投向了新消費,但實際上真正把消費投得好的人少之又少。日初資本管理合夥人陳峰指出了當下新消費投資的一個殘酷事實——好的品牌正在誕生,但今天90%的品牌都不是好品牌。他提醒到,消費產業基本面的改變和企業本身價值之間存在很大的鴻溝,應予以理性看待。
這是一門柔性、非量化的賽道。蜂巧資本創始合夥人屠錚也曾向投資界強調:“門檻低是對消費投資最大的誤解。投消費,花錢容易,但投得好、收錢難。大家理應尊重行業規律,如履薄冰。”即使今天的新消費在經歷過喧囂而顯得有些過於冷清,但在他們看來,歷史無新鮮事,今天消費投資行業所發生的起起伏伏只不過是一個正常的週期波動,這在中國消費行業發展以來的多年裡已經出現過多次。
眼下,消費投資正慢慢進入一個良性的區間,大家的心態都更加平和了。“創始人終於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業務本身和企業建設上,而不是天天都在跟投資人吹牛。”投資人亦如是,大家愈發客觀地認知到消費並非一個非常爆炸性的領域,同樣需要時間的積累。
泡沫終有破裂的一天,不論是投消費還是投科技,於投資人來說真正的考驗在於,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專案,投到別人看到卻不敢投的專案。
不止一位消費投資人告訴投資界:他們依然在看消費專案,甚至下沉到了縣級市,去尋找還沒有被行業發現的、有可能成為第一的品牌,亦或是與賽道頭部走差異化的創新品牌,“要麼投能成為第一的公司,要麼投顛覆第一的公司”。
消費是一個長週期的大賽道,相信的人依然選擇堅信。眼下冬天正是蓄力的好時機,也許好的消費專案已經在路上了。
(注:朱向陽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