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信馬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2021年12月10日,就在商湯科技首次招股的最後一天,美國財政部將商湯科技列入“非SDN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禁投名單,被列入該名單的中國企業,將無法獲得美國投資者的投資。商湯科技科技能否按原定計劃上市,也成了2021年年底最熱門的討論話題之一。
10天后商湯重新招股,並在12月30日以3.95港元的發行價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的首日最大漲幅便超過了20%,並在2022年1月4日一度達到了9.7港元的最高股價,雖然隨後幾天股價下調,但公司市值仍維持在2300億港元以上。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AI第一股,為中國的AI獨角獸們的上市取得了開門紅,讓人不禁期待,2022年,是否會成為中國AI企業上市的“大年”。另一方面,即使有商湯科技的珠玉在前,AI企業的上市之路依舊充滿壓力,繼商湯科技之後,雲從科技、曠視科技、大疆創新等8家中國企業也被美國財政部列入了“非SDN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禁投名單。
對其中幾家企業來說,這已經不是它們第一次“上榜”了。2019年10月8日,有8家中國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企業,包括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美亞柏科和頤信科技。2020年的5月12日,又有8家中國科技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其中一半來自AI(計算機視覺)領域,
公開資料經DoNews整理
不久前,同為“AI四小龍”的雲從科技回應稱“不懼制裁”,並認為中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觸及了美國的核心利益。中國信通院資料研究中心曾測算,2020年國內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為30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1%,無論是市場體量還是增長速度,都處於全球第一梯隊,部分關鍵應用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
2021年3月1日,美國國家人工智慧安全委員會(NSCAI)向美國國會提交了該委員會2021年度最終建議報告:中國在人工智慧AI開發領域位於世界前沿,美國在應對科技行業新威脅方面“毫無準備”,必須實施“重大”變革,以克服目前的挫折。為此,美國頒佈的《無盡前沿法案》也擬定在五年之內,投放1100億美元在人工智慧、半導體等領域,以支援這些領域的基礎性與先進性技術研究、商業化、教育培訓等專案。
不難發現,中國AI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在不斷惡化,而在中國的交易所上市,業務上深扎中國市場,也成為獨角獸們殊途同歸的選擇。雲從科技目前也在科創板上市的程序中,從股權結構來看,雲從科技股東包含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工商銀行等,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全內資企業,這也是其“不懼制裁”的主要原因——本來就和美國投資者沒關係嘛。
相比外部環境,AI企業更大的壓力來自於內部。目前有資格上市的AI企業,都不“年輕”了,按投資週期來說,也到了上市的時候。但長期拿投資人的錢,卻遲遲沒有培養出強大的“造血能力”,讓人不禁擔憂它們未來的發展。
學術難邁商業化
在人工智慧60年的發展歷程中,曾有過三次浪潮,目前是最接近商業化成功的一次。
我國人工智慧的投資熱潮大概在2017年開始,此時脫穎而出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幾乎都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就以剛剛上市商湯科技為例,創始人湯曉鷗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也是IJCV(計算機視覺國際期刊)首位華人主編,而聯合創始人徐立、王曉剛、徐冰和楊帆都與他在學術上都有著密切聯絡。
從學術成果來看,商湯科技有70多項全球競賽冠軍、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8000多項人工智慧專利及專利申請,併發布了600多篇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的頂會論文,位居世界前列。
但商業化則是另一個問題。
根據沙利文的行業報告,商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AI軟體公司。2020年,商湯營收達到34.5億元人民幣,同年研發開支24.5億元,虧損達到8.78億元。此次上市,商湯募集了56.55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46.19億元),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在釋出會上表示,此輪募資將的約60%將用於研發,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短期內商湯仍不會盈利。
之前科創板過會的雲從科技,選擇的上市標準也是“標準二”,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 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 5 億元。但盈利模式、未來盈利情況預測等依舊是監管機構拷問的重點問題。
AI公司盈利難的原因很簡單,研發的軟硬體投入都高,但卻難以實現大規模標準化的產品。目前雖然有大量AI應用落地的場景,但每個場景都有其獨特性,導致定製化的成本高企,很多AI公司樂於做行業標杆客戶,以證明AI技術的價值,但公司整體其實掙不到多少錢。另一方面,AI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技術上的差距又難以拉開太大,導致最後打成了價格戰,也是AI企業難盈利的重要原因。
某投資機構數年前也曾考察過商湯科技,但最終選擇投資了幾家同樣做計算機視覺的二線創業公司,該機構的投資經理對DoNews表示: “我們的首席投資官覺得,商湯能做的,其他公司其實也能做。雖然商湯技術更先進一些,但可能就相差了3個月到半年。而且一線AI公司收入雖然高,但存在單一佔比過高的強關係型客戶,這體現的實際是在行業裡的人脈資源比較廣,不是建立起了真正的行業壁壘。”相比之下,如果相信行業有機會,那麼投資二三線的AI公司的價效比要更高一些。
當然,理論上隨著AI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和案例的不斷積累,“定製化”也有可能量變引發質變,標準化比例也相應提高。AI語音公司雲知聲的某負責人在接受DoNews採訪時就曾表示,他去雲知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將當時雲知聲的幾百個專案裁減掉大多數,只留下少數有可能標準化的場景進行深耕,相比商業上的真正立足,技術的領先反而不那麼重要了。“學術上,識別準確率從95%提高到96%很有意義,但在產品上,使用者根本感受不到差異,反而可能讓成本變得更高,技術上的領先,沒辦法轉化成競爭的壁壘。”
但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建立壁壘,實現盈利,卻是很多人工智慧公司無法說清楚的問題。誠然,商湯上市證明了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可以花完投資人的錢,再去花一級市場的錢,但融資的錢早晚都會花完,公司的長遠運營,還是離不開商業化的落地。
“坐地虎”和“過江龍”
不熟悉人工智慧的行業,聽到“AI四小龍”的稱號,總會下意識覺得這四家是競爭對手;實際上,雖然四家公司都以計算機視覺起家,業務上也有重合,但競爭更多是體現在對名氣和投資的爭奪上,從長遠來看,另外兩類企業才是他們真正的對手,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坐地虎”和“過江龍”。
人工智慧的主要價值,是提升其他產業的效率,也就是網際網路圈常說的“賦能”。目前人工智慧“賦能”最成功的就是安防領域,人工智慧和安防可以說是天作之合,攝影機拍攝到的影象透過AI可以自動識別,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文中幾家AI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名面上的理由,也是因為各自在安防領域的應用。
在AI四小龍中,商湯科技是毫無懸念的老大,但真說起安防行業的老大,那毫無疑問是海康威視,如果說商湯與其他“三小龍”的差距比較明顯的話,那麼“四小龍”的營收規模加在一起,與海康威視的差距也很明顯。目前海康威視也有研究人工智慧的海康研究院,研究院的員工被海康威視員工戲稱為“人上人”,無論是人員的素質還是待遇,並不比創業公司的員工們差多少,技術上,也許學術背景濃厚的創業公司仍有一些優勢,但在商業上,和老牌的先進製造業企業海康威視比就差得遠了。
圖片來源:商湯科技招股書
像海康威視這樣的傳統產業龍頭算“坐地虎”的話,網際網路大公司就是“過江龍”。畢竟,人工智慧在網際網路領域的應用就太廣泛了,而且網際網路本身就是不斷創造新的消費和應用場景,它們不可能對人工智慧不加以重視。比如“BAT”,百度早已“all in AI”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實際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也頗多,至於位元組跳動這樣的後起之秀,更是靠推薦演算法後來居上的。
2017年9月,在清華經管學院等主辦的“洞見”論壇上,湯曉鷗曾表示在中國創業過於困難:“頭頂還有(BAT)三座大山,這種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很難再有機會了。”比較有趣的是,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也在現場,而他對人工智慧的看法是,覺得會是個大風口,甚至是下一階段決定生死的大機會,從騰訊願意投入的方向來說,第一是AI,第二是雲計算,第三是大資料,“未來所有企業基本的形態就是,在雲端用人工智慧處理大資料,這是一個大方向。”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中統計了國內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排名前五家企業分別是國家電網、騰訊、OPPO、百度、平安科技,並沒有AI創業公司上榜。不久前職場社群平臺脈脈釋出了演算法工程師最關注的公司TOP10,根據熱力值顯示,分別是位元組跳動(熱力值2450)、騰訊(熱力值1900)、滴滴(熱力值1650)、阿里(熱力值1511)、快手(熱力值1456)、美團(熱力值1234)、百度(熱力值1186)、華為(熱力值1025)、拼多多(熱力值856)、小米(熱力值838),可見從業者眼中的大廠也充滿“光環”。
AI企業上市之後,業務肯定會與網際網路大公司和產業巨頭產生更多的重疊,是會進行對抗“降龍伏虎”,還是合作共贏,就不好說了。畢竟,如果可能的話,企業都不願意關鍵技術被握在別人手中。
人才還在吃紅利
AI公司研發成本高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人成本高。在網際網路行業紛紛裁員的同時,由於供需不匹配,人工智慧行業的人才市場依舊是紅紅火火。
目前計算機視覺領域的AI四小龍都在為上市而努力,期權激勵彷彿近在眼前,商湯科技在上市之後,也按照工作年限發放獎金(比如工作5年發放5888元,工作3年發放3888元,以此類推);而AI另一重要的主線——自動駕駛——則在火熱地融資,今年1-9月,自動駕駛融資事件超50起,有12家企業本年內累計融資規模超百億美元,相關的從業人員自然也受到追捧。
職場社群平臺脈脈上的一個投票帖,有關人工智慧行業的員工是否考慮跳槽,累計2154人參與,本分上班兒的選項投票雖然最多,但是希望走的人明顯更多,抱著“跳槽=升職加薪”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也算是行業景氣的一個象徵了。
在有關商湯上市的討論中,出現了有趣的“冰火兩重天”,“冰”是對商湯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商業未來的不信任,“火”則是對商湯員工們獎金和期權的羨慕。如此割裂又統一的表現,就像一位海康研究院的員工在採訪結束時向DoNews諮詢的問題:“我是該是在海康這樣的大廠舒舒服服的工作,還是去AI創業公司搏一把期權呢?”
他所擔憂的是,如果AI創業最後淪為泡沫,到時再跳槽可能就晚了,自己不再年輕,未必能維持住原來的收入和待遇。2022年,人工智慧已經誕生了56年,創業公司如商湯科技剛剛完成上市,其他或在上市中,或者也融資多輪,資深的投資人和從業者們,進入行業也大多在三四年以上,樂以忘憂的時間越來越少,老之將至的念頭開始在所有人的腦海裡穿梭。
湯曉鷗招生時曾說過:“到我們這個行業來,我保證你一輩子都有工作,因為我們這東西是做不出來的。”但如果真的做不出來,人工智慧行業只會迎來第三次低潮,現在來看,大機率是可以做出些東西的,只是不確定最後蛋糕會怎麼分。
人工智慧的創業公司們,還要再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