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4月6日電(記者許緣 高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日釋出《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上調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但強調復甦前景仍存極大不確定性,新冠疫情、貧富差距和債務問題等將繼續困擾全球經濟健康發展。
一些國際組織和智庫指出,世界經濟難題凸顯多邊主義價值,加強多邊合作是破解之道。
4月6日,中國向黎巴嫩政府和軍隊援助的新冠疫苗運抵貝魯特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新華社發,比拉爾·賈維希攝)
合作抗擊疫情是當務之急
IMF在報告中強調,加強多邊合作確保疫苗在全球範圍內公平分發,是控制疫情、保證全球經濟持續復甦的當務之急。
IMF在報告中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較1月份預測值上調0.5個百分點。由於全球主要經濟體採取前所未有的政策應對措施,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創傷或小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此外,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將主要取決於疫情發展,包括新冠疫苗對變異病毒的有效性,政策行動對減少長期經濟損傷的效果等。
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在報告中寫道,目前疫苗生產仍面臨原料供應不足等諸多嚴峻挑戰;佔全球人口16%的高收入經濟體預先購買了全球一半的疫苗,造成眾多低收入經濟體無法獲得疫苗,全球範圍內疫苗分配極不公平。
戈皮納特認為,各經濟體應共同努力解決疫苗生產瓶頸,提高產量;應為低收入經濟體提供抗疫資金並避免疫苗出口限制等措施,確保各經濟體普遍享有疫苗獲取渠道,從而迅速戰勝疫情。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也表示,實現“疫苗平等”是國際社會目前面臨的“最大的道義考驗”。如果新冠病毒在無法廣泛接種疫苗的貧困經濟體瘋狂變異,將反過來侵害發達經濟體。
2019年4月7日,在莫三比克萬寶莫桑農業園,農戶在水稻收割現場載歌載舞慶祝豐收。萬寶莫桑農業園是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水稻種植專案,極大地緩解了莫三比克糧食短缺問題。(新華社記者張宇攝)
國際合作助力縮小全球貧富差距
IMF認為,全球經濟全面、均衡復甦和發展面臨長期挑戰。國際社會面臨繼續縮小低收入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之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等艱鉅任務,而強有力的國際合作對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
戈皮納特指出,全球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主要體現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
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發展中經濟體在政策空間受限等影響下或將受到更嚴重衝擊。IMF預測,2020年至2024年間,低收入經濟體平均每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比疫情前預測值損失5.7%,新興市場經濟體損失4.7%,而發達經濟體損失2.3%。與疫情前預測值相比,2020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或額外增加9500萬。
報告指出,各經濟體應共同努力,確保財政拮据的經濟體能夠為醫療和其他社會基礎設施支出提供充足資金,從而使人均收入與發達經濟體水平趨同。
此外,全球各經濟體應合作解決貿易和技術緊張局勢背後的經濟問題,減少各經濟體在多邊貿易體系中的差距,以推動均衡增長。
2019年8月28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財政部長埃爾南·拉昆薩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阿根廷政府將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延長部分債務償還期限等展開磋商,以應對國內金融動盪。(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
謀求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可持續發展
IMF及一些智庫指出,政策制定者應著眼長遠,在多邊主義框架下助力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其中,幫助財政拮据經濟體應對債務難題和合力發展綠色經濟是兩個重要優先項。
由於疫情期間出臺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一些經濟體債務水平較疫情前顯著提高,甚至面臨主權債務違約風險。IMF執行董事會日前就新增6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SDR)展開初步討論,以向全球經濟體系提供額外流動性。同時,IMF還考慮讓財政狀況良好的成員重新分配SDR,以支援財政狀況脆弱的經濟體,幫助全球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日前撰文呼籲,最大限度減少疫情期間的人力和經濟成本是一項重要的集體利益,國際金融架構需為此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國際社會應基於多邊框架設立專門應對全球性疫情的貸款機制,幫助脆弱經濟體抵禦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
除應對眼下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以外,IMF還呼籲政策制定者在後疫情時代加強政策合作,注重建設有韌性、包容性和綠色的全球經濟,包括投資綠色基礎設施以緩解氣候變暖,增加社會援助和社會保險以遏制不平等加劇,提高產能並適應數字化經濟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