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版《我不是藥神》?中信證券保薦7家藥企豪賺5億,跟投卻虧近9000萬,機構“哭訴”:參與很受傷

財聯社(北京,記者 林堅)訊中信證券在保薦醫藥企業上也遇到了一些小遺憾,即相關企業上市後的破發。這不僅僅使得普通投資者痛心,也讓參與其中的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很受傷,有公募就稱,不能再參與這些創新藥企的上市專案了。

Wind資料顯示,自去年三季度以來,中信證券作為保薦機構(主承銷商)或聯席保薦人(聯席承銷商),共保薦47家企業上市,這其中包括亞虹醫藥、迪哲醫藥、澳華內鏡、成大生物、多瑞醫藥、義翹神州及金迪克等7家藥企登陸A股,此外,益方生物也已順利過會。

新股不敗已是過去式,破發也同樣發生在中信證券所保駕護航的這些醫藥新股上。截至今年3月1日,亞虹醫藥、迪哲醫藥、成大生物等新股上市至今均已跌破發行價,相較發行價格,已分別跌去33.6%、38.4%及38.5%,金迪克則在破發的邊緣徘徊。在此期間,跟投業務蠶食著中信證券的收入,中信證券在三家破發醫藥企業上,跟投浮虧累計達8822.1萬元。

不過,作為成熟的市場參與者,對自身投資做出判讀也是應有之意。

成大生物破發最為嚴重

作為7只新股中破發最為嚴重的成大生物,其在2021年10月28日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便遭遇破發。該公司發行價格為110元,上市首日開盤價為89.99。若上市首日未拋售,按當日收盤價計算,中一簽成大生物虧損金額會達到1.5萬元。

成大生物屬於典型定價偏高的新股。據該公司招股書顯示,成大生物發行市盈率54.24倍,其所屬行業在其上市前的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為38.11倍。從發行情況來看,該公司預計募集資金20.40億元,實際募集資金45.81億元,超募25億元。

與成大生物同樣在上市首日就破發的還有亞虹醫藥與迪哲醫藥。2021年12月10日,迪哲醫藥登陸A股,發行股票4000.01萬股,佔本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10%,發行價格為52.58元。迪哲醫藥上市首日即破發,首日收盤報41.10元,跌去21.83%。

今年1月7日,亞虹醫藥也登陸A股,成為“泌尿生殖腫瘤第一股”,也成為了今年首隻上市即破發的新股。對於破發,亞虹醫藥曾在投資者關係平臺上向市場傳遞了自己的態度,“股價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破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人在這一階段的心態。從長期來看,股價終會反映企業的價值。”

金迪克於今年2月28日盤中也正式破發。當日,該公司最低報52.99元,跌破發行價55.18元,儘管股價後來收盤迴暖報55.18元,還是處於破發邊緣徘徊的境地。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加之3家尚未破發的新股,這些藥企給中信證券至少帶來了共計2.95億元的保薦承銷收入,具體來看,中信證券參與亞虹醫藥獲得承銷費及保薦費1.30億元、金迪克為6433.99萬元、澳華內鏡為6142.71萬元、多瑞醫藥為3959.60萬元。由於迪哲醫藥、成大生物及義翹神州招股書未單獨披露中信證券承銷費及保薦費用,所以並未參與上述計算,從三個專案總保薦及承銷費用分別為9564.42萬元、2.15億元及2.37億元粗略推測,中信證券7家藥企承銷費及保薦費用共計約5億元。

不過,當破發疊加跟投與棄購之時,中信證券的收入卻存在被蠶食的情況。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保薦迪哲醫藥時,中信證券子公司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參與其戰略配售,最終獲配120萬股。此外,迪哲醫藥網下投資者全額認購,但網上投資者棄購股數14.82萬股,對應棄購金779.28萬元。粗略計算,中信證券在包銷及跟投方面共計投入7088.88萬元。根據3月1日收盤價算,中信證券跟投浮虧約2420.4萬元。

成大生物方面,中信證券同樣透過子公司參與跟投,最終獲配股份數量90.9萬股,獲配金額9999萬元。根據3月1日收盤價算,中信證券跟投浮虧約3854.1萬元;亞虹醫藥方面,中信證券透過子公司獲配股數330萬股,跟投浮虧約2547.6萬元。

藥企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基本面是否足夠優秀是決定破發的重要因素,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這些股價大幅破發的企業都存在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的情形。依據亞虹醫藥披露的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營業總收入為0.46萬元,上年同期未產生營業收入,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2.38億元。亞虹醫藥還預計公司未來幾年將存在持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將持續處於較高水平,未盈利狀態預計持續存在且累計未彌補虧損可能短期內繼續擴大。

成大生物、迪哲醫藥及金迪克的業績也不容樂觀。成大生物方面,該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0.88億元,同比增長4.63%,但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80%,實現8.92億元。成大生物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8.63億元,同比增長2.13%。針對這個業績波動,成大生物表示,主要是公司投資公允價值較上年同比減少所致。

迪哲醫藥方面,該公司2021年更是營、利雙降。據該公司業績快報,其2021年營業收入約1029萬元,同比減少62.9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虧損約6.7億元,基本每股虧損1.86元。興業證券釋出“審慎增持”研報,預測該公司2022年淨利潤虧損均值為8.46億元。

金迪克方面,該公司也是營、利雙降。據該公司業績快報,2021年,其實現營業收入3.96億元,同比下降32.8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8228.63萬元,同比下降46.9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6622.34萬元,同比下降59.09%,基本每股收益1.12元,上年同期為2.35元,同比下降52.34%。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義翹神州雖沒有破發,但該公司如今市值快接近腰斬,且2021年業績也表現不佳。2021年8月16日,義翹神州以292.92元/股的發行價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成為彼時A股史上“最貴新股”,如今,股價較最高位已跌去約40%。根據該公司披露的2021年年報,該公司202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9.65億元,同比下降39.5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20億元,同比下降36.15%。

除多瑞醫藥尚未披露業績情況外,澳華內鏡是目前唯一業績表現突出的藥企。該公司2021年營業收入為3.47億元,同比增長31.82%,歸母淨利潤5762.57萬元,同比增長211.34%,基本每股收益0.56元。對於業績向好,澳華內鏡表示,公司持續加強產品的市場推廣和產品力的提升,獲得更多臨床認可,其中AQ200產品銷售額持續提升,使得公司經營業績取得恢復性增長。

某北京資深一級市場投資人士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藥企湧向資本市場,藥企面對的挑戰除了行業本身的創新問題,還有就是上市之後市場的考驗。如何面對投資者、如何透過商業化來兌現價值承諾,這些問題是眾多上市藥企必須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新股最大“挑戰”指向退市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由於境外上市風險不可控、北交所成立時間尚短,創業板活躍度不足,滬深主機板門檻偏高,當下醫藥企業多數選擇了科創板作為上市之選。據Wind資料,截至2021年12月31日,但就生物醫藥領域,就有超過24家企業分別奔赴科創板、創業板及港股上市,其中,科創板佔了一半。而在中信證券去年三季度以來保薦成功上市的藥企中,有5家在科創板上市,佔比達到七成。

科創板上市藥企要面對嚴峻的市場考驗。在科創板退市新規中有明確規定,上市之日起4年內,公司營業收入要達到1億元,否則將面臨退市。2021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修訂後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科創屬性評價指標變為“4+5”,強化並量化了科創板要求的科技性和創新性。據Wind資料,2021年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企業數量較2020年減少超過一半。

截至今年2月28日,在中信證券今年IPO首發順利過會的9單保薦專案中,益方生物是唯一醫藥企業。該公司聚焦於腫瘤、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型藥物研發,其上市也選擇了科創板。回顧該公司IPO路程,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2021年12月2日,益方生物首次上會時,曾因兩個問題被科創板上市委宣佈暫緩審議。今年1月20日,該公司才正式過會。

從基本面上看,益方生物同樣具有尚未盈利的特徵。該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益方生物無一產品上市,2018至2021年上半年,益方生物僅在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530萬元,淨利潤分別虧損1.03億元、9498.59萬元、10.53億元、1.67億元。目前,該公司產品管線有1個處於新藥上市申請階段的產品,3個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產品和5個臨床前在研專案。據瞭解,若益方生物成功上市,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若益方生物在仍無法實現盈利,將面臨退市的風險。

投行穩步發展、狂攬保薦人才

整體來看,中信證券投行業務依舊站穩第一梯隊的位置。中信證券釋出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765.7億元,同比增長40.8%,實現歸母淨利潤229.79億元,同比增長54.2%。對於業績搶眼,中信證券表示,得益於公司2021年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各項業務均衡發展、穩步增長。

據同花順iFinD資料,共有64家券商參與了2021年新增上市企業的保薦承銷工作,合計獲得承銷保薦費用約277.4億元。其中,中信證券成為該年券商承銷保薦費用的第一名,合計賺得承銷保薦費用36.40億元。而從季報披露口徑來看,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IPO首發承銷額為645.34億元,領先中金公司與中信建投,為券商之首。

此前,財聯社記者統計過,截至2021年度,中信證券保薦代表人增加144人,增幅39.02%,也居券商保薦業務增員的榜首位置。而回顧2020年的投行排名,中信建投排名第一,實現57.46億元的投行業務收入,而中信證券以57.02億元緊隨其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48 字。

轉載請註明: 券業版《我不是藥神》?中信證券保薦7家藥企豪賺5億,跟投卻虧近9000萬,機構“哭訴”:參與很受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