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HiShorts!第N次進軍商業化的豆瓣,能成嗎?

作者/耿凌波

最近,豆瓣有一個大動作。

豆瓣母公司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出資俺朋堂(北京)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1%,成為第一大股東。後者為廈門短片展HiShorts!所在公司。曾在財新傳媒、人民日報和中國人壽集團品牌宣傳部擔任高管職位的資深媒體人左浩坤也已加入俺朋堂,出任COO。

控股HiShorts!第N次進軍商業化的豆瓣,能成嗎?

對於豆瓣來說,儘管想要透過電影進一步商業化的夙願積累了很長時間,但真正實踐起來又一直都相當剋制。從外部來看,豆瓣幾乎看不到明顯的盈利點,不做爆款,也不熱衷廣告。也正因如此,豆瓣曾不止一次,與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擦肩而過。

這次會有什麼不同嗎?以及,豆瓣還能如願嗎?

商業化“潔癖”

坐擁國內最大電影評分系統之一,豆瓣每次圍繞電影進行開發,都很容易被外界提到“商業化方向探索”的位置。

最早入局電影票生意,是媒體口中豆瓣距離商業化最近的一次。2012年,豆瓣曾推出線上訂票和選座業務,有報道稱,當時豆瓣電影憑藉二、三十人的團隊規模,將電影票業務的市場份額衝到的行業第二。甚至豆瓣內部都流傳著“投資方希望阿北能allin電影票”的說法。

但阿北本人似乎並不情願,他以“賣電影票不賺錢”為由,將這條業務線暫停。

緊接著的兩年半,豆瓣在人員上迎來大動盪,幾乎走掉了一半,公司由原來的500人一下縮水成了300人。其中,豆瓣電影團隊負責人黃福建離開,帶著團隊中的一些人輾轉加入“微票”,後者是同一時期另外一家較早投身線上票務系統的平臺。

而後再聽到豆瓣電影的訊息,已經是2016年。豆瓣閱讀介面上率先出現“影視改編”欄目,透過豆瓣閱讀上的原創作品吸引影視行業從業者參與影視化改編。以“出售旗下獨家代理或授權轉讓的原創作品的影視化版權”為主的IP開發計劃浮出水面。

豆瓣閱讀總經理戴欽,也是後來豆瓣電影的負責人,稱其為“從故事到電影”專案。

彼時,豆芽瓣閱讀已經積累了20000多名作者和8000多部獨家作品,並已經對外售出了7、8部小說的改編授權。時機似乎已經很成熟了,阿北也在內部信中宣佈:“豆瓣電影”成立,更彰顯決心的一種說法是,這是豆瓣正式進入電影製作的開端。

然而作為一個IP的中間商平臺,豆瓣的差異化優勢並不明顯,同時期崛起的阿里文學,時常會被媒體拿來和它比較。

戴欽在採訪時表示,豆瓣電影背靠豆瓣閱讀,能夠介入小說改編的前期工作。而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專案更快地成長起來,也是很多片方看重的能力。但豆瓣閱讀作為一個平臺,而非編劇公司,在“介入小說改編”這件事的專業性上是有待觀察的。

控股HiShorts!第N次進軍商業化的豆瓣,能成嗎?

更何況豆瓣閱讀上的原創小說本身是否具有被影視化的空間,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一點,觀察豆瓣閱讀上原創小說的書單可以發現,雖然評分很高,但大部分都是文藝、小眾的“豆瓣風格”,而這種風格的作品,想要在影視化改編這條路上迅速做出成績並不容易。

畢竟,更大眾的觀眾群體背後對應的是更主流的審美。

貓眼、淘票票評分與豆瓣評分,各自反映的維度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同樣一部影片貓眼、淘票票與豆瓣分數往往會存在較大差異,貓眼、淘票票上評分往往與票房成正比,也是很多業內人士判斷票房的參考標準之一,而豆瓣評分高低與票房的關係則很難總結出規律。

豆瓣自己也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豆瓣閱讀最早舉辦的兩屆徵文大賽,其作品徵集只劃分虛構和非虛構,而到了第三屆則更強調主題的劃分,包括愛情、科幻、懸疑、武俠……不難看出徵文大賽在向著型別化發展,而這樣的變化或許更有利於豆瓣閱讀去發現更多可影視化的作品。

一個全新的公司進入電影行業,通常都需要一個磨合和融入的過程,交2~3年的學費是必不可少的。

同樣的,在攝製能力的培育上,豆瓣也是從一些中小成本的電影專案入手,來熟悉電影行業的運作流程。比如阿北在內部信中提到的《一日英雄》,就是豆瓣影業拍攝的第一部短片,影片曾在上影節上公映。

然而結果算不上成功,只有寥寥幾百人看過,哪怕是豆瓣自己的片子,評分也不過剛剛跨過及格線,只有6.4分。

儘管之後豆瓣還推出了短片計劃,拍攝一系列15-20分鐘電影短片,甚至要向著長片邁進,包括將科幻小說《追逐太陽的男人》的權益以百萬價格售給新麗影業聯合開發,參與電影聯合制片,並享有部分優先投資權。但迄今為止,也都沒有了聲響。

優雅的出路

對於這樣一個狀況,豆瓣使用者似乎比豆瓣自己更能先知先覺。

當戴欽在採訪中表示,未來除了售出影視改編權外,也不排除會在一些專案上參與前期開發甚至參與一部分電影投資時,在豆瓣社群內部,率先有使用者跳出來,用難以置信的口氣質疑道:“豆瓣哪來的錢?”。

電影行業是最燒錢的,連普通觀眾都深有體會,一向在商業化上厲行剋制的阿北會如何應對?

[圖片5]

那封內部信中提到:“已經有數百家影視公司和更多的編劇加入,關注和孵化新的編劇和影視製作專案。”此時距離豆瓣正式對外公佈“從故事到電影”專案,才剛剛過去幾個月。但在具體投資、製作、出品等層面,豆瓣卻並未給出答案。

這不是豆瓣電影發展遇到的第一次擱置,前面提到的“電影票生意”,因為不賺錢而暫停的理由,也更像是一個幌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跑馬圈地、搶佔風口的時代,賺錢通常都不會被放到最優先順序的位置,更底層的原因,或許另有其他。

有豆瓣前員工回憶:“看起來勞動密集型的事情,阿北是絕對不願意做的”。眾所周知,發行是電影工業中“又髒又累”的一環,在“分眾發行”還沒到來的年代,主打人力戰的“地推模式”是發行常態,而票務系統作為電影發行的一部分,也必然輕鬆不了多少。

事實上,不只電影票生意,包括廣告、電商、付費,幾乎豆瓣所有的商業化動作,都有一條清晰的線來限制,就是要與豆瓣的調性相符合。後來在媒體採訪中,與阿北共事多年的前員工,將其形容為“品質感”。

而在這背後並不是阿北對商業的牴觸,甚至恰恰相反,他們形容阿北,只是想為豆瓣的商業化找到一條優雅的路徑。

在這一點上,HiShorts!或許能與阿北的想法達成一致。這是最近幾年才逐漸成熟的國內最大的短片展之一,最早從2017年開始,就由俺朋堂公司運營,目前已連續舉辦了四屆青年電影節。

更值得注意的是HiShorts!背後的短影片內容浪潮,自抖音、快手等短影片平臺崛起之後,人們對影片內容的消費習慣就已經在悄然變化,尤其在長影片對短影片的狙擊愈演愈烈的行業背景下,包括頭條系在內的大量中短影片平臺,都在大力扶持原創短影片內容,包括短劇、短片。

尤其是在疫情加速了院線內容向流媒體流動速度的當下,短影片內容迎來發展視窗,短片展賽道也越來越火熱。豆瓣選擇在此時控股HiShorts!,不僅僅是踩著風口,加碼短影片內容這門好生意,更是對豆瓣電影本身製作能力和人才資源上的一種彌補。

[圖片6]

包括透過HiShorts!選拔一批導演、編劇等內容創作者,孵化一批有前景的專案。據稱,HiShorts!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短片儲存庫和青年導演人才庫,積累了萬餘部短片作品及三千餘位優秀青年導演資源。

甚至包括與此前豆瓣閱讀推出的原創小說IP的改編專案打通,真正參與到電影製作當中。

這也與豆瓣官方的說法一致:“對俺朋堂的投資更大的意義就在於對影視短片領域的基礎建設。”未來豆瓣會在主體短片節之外,逐步形成一整套適合短片的導演運營機制,探索適合短片的內容消費場景和使用者資料模型。

更重要的是,HiShorts!短片展的調性與豆瓣一致,算是找到了一個更適合豆瓣的、切入電影行業上游的一個入口。從這個角度來說,商業化的優雅路徑,HiShorts!或許有可能給出答案。

不過,二者牽手之後,還需要經歷一段彼此適應和磨合的時期,最終究竟能磨合成一個什麼樣子,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64 字。

轉載請註明: 控股HiShorts!第N次進軍商業化的豆瓣,能成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