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2020年海洋經濟首現負增長 濱海旅遊銳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若一)新冠疫情不只在陸地肆虐,對海洋經濟也有負面影響。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3月31日釋出的《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比上年下降5.3%,出現2001年有統計資料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尤其是濱海旅遊業受疫情衝擊最大,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4.5%。旅遊景區關停,遊客銳減,是海洋經濟整體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步核算,202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0010億元,比上年下降5.3%,佔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9%,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

  國家海洋資訊中心主任何廣順表示,海洋經濟在2020年首次負增長,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對海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國內消費受到抑制,外需明顯下滑。儘管如此,但部分海洋產業快速恢復。《公報》顯示,去年濱海旅遊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濱海旅遊人數銳減,郵輪旅遊全面停滯。

  除濱海旅遊業以外,海洋油氣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海洋船舶工業等海洋產業快速復甦。資料顯示,這些產業去年的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速分別為7.2%、3.1%、2.2%、1.5%和0.9%。

  《公報》顯示,海洋漁業實現恢復性增長,海洋捕撈得到有效控制,海水養殖實現較快發展,藍色糧倉供應潛力進一步釋放,全年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6個,累計已達136個。

  2020年,海洋油氣產量繼續保持雙增長,全年海洋原油產量5164萬噸,比上年增長5.1%;海洋天然氣產量18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5%。截至2020年底,在我國管轄海域11個油氣開發新專案投產,為海上油氣開發實現新增長奠定了基礎。

  此外,海洋生物醫藥業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增加值穩步提高。“2020年抗病毒海洋藥物研究專項”啟動,構建了靶點模型並向社會開放共享,加速了抗病毒藥物篩選程序。

  何廣順表示,新冠疫情為海洋領域的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例如,國內領先運用“北斗+網際網路+漁業”的一站式漁業綜合服務平臺“海上鮮”已覆蓋41個漁港,採用光伏+風力發電相融合的5G海洋牧場平臺“耕海一號”已經交付。

  他強調,海洋對外貿易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浪潮下正逐季向好,海運出口量逐季改善,並且在四季度實現正增長,幹散貨、鐵礦石、原油以及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正大幅增長,海運貿易逆流而上。

  何廣順判斷,2021年我國海洋經濟將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市場需求將逐步釋放,濱海旅遊等海洋產業將會快速反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40 字。

轉載請註明: 自然資源部:2020年海洋經濟首現負增長 濱海旅遊銳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