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同一天在美國遞交招股書,6月22日,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又同一天更新了招股書,兩家處於同一賽道的企業正跑步爭奪“生鮮電商第一股”,兩者的競爭也引發了行業內外熱議——“誰更優秀”“誰能笑到最後”等等問題,這也成為近期資本市場的輿論焦點。
雖然同在生鮮電商賽道,兩家企業在發展戰略、階段、規劃以及路徑等各方面,卻已產生明顯差異:每日優鮮講究“槍法準”,叮咚買菜尋求“火炮猛”。
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GMV從47.259億元增加至76.147億元,毛利額從3.04億元升至11.9億元;叮咚買菜的GMV從2019年的47.1億增長到2020年的130.32億,但淨虧損從18.7億擴大到31.8億。
一個在燒錢衝規模,一個靠省錢練質量。
雙方募資的指向也差異盡顯。叮咚買菜表示會將募資的50%用於提高滲透率拓展新市場,30%用於投資技術和供應鏈建設,10%用於投資技術和供應鏈;每日優鮮則會將50%的募資用於升級前置倉即時零售業務,20%的資金用於拓展智慧菜市場,20%用於發展零售雲。
一個在“前置倉”上傾盡所有,一個則在社群零售的大盤子裡伸展手腳。
不過,跳出商業競爭,或許還有一個問題更值得我們思考:融資、燒錢、擴張之後,到底怎樣的生鮮電商模式,才是順應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發展趨勢的,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網際網路上半場靠燒錢搶規模的老路子還能走多久?
近兩年來,不只是資本市場關注,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層面也在積極釋放政策利好,支援農產品電商發展,推動生鮮電商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在不斷加強監管,遏制資本裹挾導致野蠻無序發展的情況。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作為民生消費的剛需行業,生鮮電商一頭掛著錢袋子,一頭牽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菜籃子,切身關聯著上億中國老百姓的飲食問題。資本市場和行業投資者需要什麼樣的生鮮電商,可能有自己的商業考量,但民以食為天,人民群眾,絕對不需要損害自己利益的生鮮電商。
這幾年,我們也不是沒經歷過類似的慘痛教訓。比如共享單車小黃車資金鍊斷裂事件。最新訊息顯示,最高人民法院近期駁回小黃車公司對OFO商標的再審申請,小黃車名下已再無可執行資產。這意味著,不僅小黃車的供應商竹籃打水一場空,上千萬消費者總計10多億元的押金,也基本償還無望。
從風頭無兩的巨頭,到驀然掉落的哀鴻,小黃車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燒錢換擴張、虧損換市場,運營效率低下,缺乏基本的自我造血能力,成本高企,高額補貼難以為繼,最終拖累企業走向衰敗。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生鮮電商們如果遲遲不能透過自身戰略、路徑、運營最佳化實現盈利,修煉經營內功,完成自身造血供血,一味依靠資本輸血擴張規模,等到資本一朝耐心殆盡、開始退場,且不論企業個體生死,整個行業前景信心被挫,消費者的基本權益無從保障,才是真正的大麻煩。
除了人民群眾的菜籃子,生鮮電商還深刻影響著傳統菜場及超市所輻射的數千萬小商戶小菜販的錢袋子,這千千萬最基層市場主體的生計就業問題,是中國經濟社會健康執行的毛細血管。從民生、就業、穩定等因素考量,也絕對不需要危及他們生計的生鮮電商。
2020年底,社群團購激戰正酣之際,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就曾發表評論,痛批一些網際網路巨頭與小超市、小菜販爭利,以強力資本注入為手段,粗暴擠佔這些商業弱勢群體的生存空間,衝擊他們的就業機會,實非顧及行業普惠、尋求市場增量之舉,也不是大企業大格局該有的表現。
網際網路下半場,新業態的成長不應簡單粗暴地革掉傳統業態的命。以數字化技術手段,改造傳統生鮮零售超市、菜場,實現向智慧超市、智慧菜場的轉型,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推動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實現企業、行業、資本、使用者、民生的多方共贏,才是網路、智慧及資訊化技術賦能實體產業的初衷本心和終極價值所在。
如果只顧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拋棄長期價值,不在海量資料和現金演算法的基礎上,以終端需求促進源頭生產、供應鏈最佳化,提升整個農產品現代化水平,讓老百姓享受上又快又好的生鮮產品,那麼即使開再多的門店、講再多的故事,都換不來消費者的真正信任,也換不來企業的長遠發展。
商業模式不健康的,成長路徑不合理的,眼光格局不長遠的,資本怎麼把它的熱火拱起來,人民群眾就會怎麼讓它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