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圓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圓心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香港主機板IPO上市,高盛、中信證券為其聯席保薦人。
據悉,這是圓心科技第二次提出上市申請,上次是在2021年10月15日。2021年10月26日《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釋出後,圓心科技的第一次IPO之路就此結束。而如今“賣藥為生”、“燒錢圈地”、“連續多年虧損”等標籤,也是其不得不面臨的嚴峻局面。
三年虧損13億 難擺脫“賣藥”標籤
招股書顯示,圓心科技成立於2015年,旗下擁有妙手醫生、圓心藥房、圓心惠保、圓心醫療科技等七個品牌。其業務分為“院外綜合患者服務”、“供給端賦能服務”以及“創新醫療健康服務”三大板塊,通俗來講,分別對應“賣藥”、“線上問診”和“賣保險”。
從招股書來看,2019-2021年,圓心科技分別營收23.52億、36.29億、59.38億,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同期淨虧損也不免令人擔憂,分別為2.01億元、3.63億元及7.57億元,累計虧損達13.21億元。經調整後,圓心科技分別錄得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指標)1.72億元、3.13億元及6.22億元。
從整體發展來看,圓心科技基本依靠“賣藥為生”。資料顯示,2019-2021年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板塊營收佔比分別為97.9%、97.5%及94.6%,院外藥房及藥品批發服務佔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收入超過96%。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賣藥”的營業收入佔比如此大,毛利率卻均不到10%。根據招股書披露,公司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業務在近3年實現的毛利率分別為9.4%、7.6%及6.9%,呈現出明顯下降的態勢。此外,圓心科技整體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據招股書披露,在2019-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別只有10.6%、10.2%、9.0%。
與這一表現相關聯的似乎是較高的藥品成本,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藥品成本分別佔院外綜合患者服務銷售成本的98.7%、98.5%和96.1%。
低毛利下加快轉型
面對低毛利的問題,圓心科技也在嘗試開拓網際網路保險業務,也就是創新醫療健康服務。2019-2021年,該項業務營收分別為0.43億元、0.88億元、2.76億元,從總收入佔比的1.9%升至4.6%。
招股書顯示,在創新醫療健康服務業務板塊,圓心科技主要透過創新保險平臺“圓心惠保”,為市場提供創新新特效藥保險產品、惠普型商業醫療保險、帶病險和藥品福利險四大保險類業務。
“圓心惠保”彙集“特藥服務、影片問診、福利藥品、理賠調查”四大服務,針對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等健康領域保險,聲稱要以“保險+醫療+醫藥”專業能力為服務基礎。
招股書顯示,2021年,圓心科技旗下擁有264家藥房,與超過360家醫院合作,為超過150家醫藥公司提供服務。與逾110家保險公司和7家再保險公司合作,在90多個城市推出“惠民保”,管理超過2500萬份保單。
為了構建醫、藥、險、健的閉環,圓心科技還從保險業挖了不少人加盟,欲打造其“含保量”。不過,亦有曾與之打過交道的保險公司人士認為,圓心科技其實並不真的懂保險產品,雖然在一些地方牽頭做“惠民保”,但精算能力非常弱,甚至在對保險公司做內部宣導培訓時,對宣傳材料中明視訊記憶體在誤導的地方“視而不見”。
令人存疑的“科技屬性”
2021年,正值網際網路醫療機構上市潮,多達34家實現上市。圓心科技、微醫控股有限公司、智雲健康科技集團、叮噹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當時都加入申請大軍。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1年10月那份失效的招股書中,圓心科技自稱是家醫療科技公司,而在最新的招股書中卻自稱為醫療健康公司。
招股書中可以看出,圓心科技的研發方面的投入要遠低於市場營銷的花費。2019年至2021年,圓心科技研發開支則分別為2265.1萬元、4629.4萬元和1.1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1.3%和1.9%。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三年裡,圓心科技的營銷費用從2019年的3.2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95億,2021年又增長到8.19億元,始終佔總收入的14%左右。
在整個開支上,研發開支佔比不到2%,而行政開支基本上是其3至5倍,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更是10倍有餘。截至目前,圓心科技的專利只有9項。
圓心科技在招股書中稱,本次發行募集的資金,公司計劃用於進一步發展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加強供給端賦能服務、開發創新醫療健康服務、提高技術平臺的實力及資料分析能力、一般公司用途及運營資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