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網訊 5月24日,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泰能源”)線上召開了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針對2021年度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向儲能行業轉型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具體情況與投資者進行互動交流。
年報資料顯示,永泰能源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70.8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2.29%;扣非淨利潤7.63億元,同比增長291.23%。營業收入與扣非淨利的雙增長,充分表明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在不斷加強,經營業績得到穩步提升。
深耕主業 實現經濟效益再提升
永泰能源現有兩大主營業務是煤炭、電力。2021年度營業收入270.80億元,其中煤炭採選收入106.8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39.44%;發電及供熱收入116.5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43.05%。
在行業內,永泰能源兩大主營業務均具有核心優勢。在煤炭方面,永泰能源焦煤資源儲量豐富,資源量合計38.3億噸,其中,優質焦煤資源量9.06億噸、優質動力煤資源量29.24億噸;煤種均為優質主焦煤及配焦煤等稀缺煤種,焦煤總產能規模為990萬噸/年,後續公司所屬煤礦焦煤總產能規模有望突破1100萬噸/年;已打造“永泰精煤”良好的品牌形象,屬國內冶煉用焦煤的核心供應商,也是焦煤保供生力軍,致力於成為焦煤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在電力行業,永泰能源所屬電力業務控股總裝機容量為897萬千瓦(均為在運機組)、參股總裝機容量為220萬千瓦(其中:在運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所屬電力企業均為當地主力電廠,在區域內規模排名前列,為區域保供、國家保供主力軍。永泰能源深耕主業,煤炭業務方面透過集約增效、技術增效、洗選增效品牌增效等多種方式提質增效;電力業務方面透過減排節能,降本增效,實現經濟效益再提升。
具體看煤炭業務,一是在集約增效方面,透過進一步提升礦井高產高效水平,推廣無人值守、皮帶集控、遠端監控和智慧化綜採綜掘裝置,打造和提升礦井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水平。二是在技術增效方面,透過紮實做好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推廣應用,助力增產提質創收。三是在洗選增效方面,充分利用主力礦井坑口選煤廠洗選加工能力,不斷最佳化選煤工藝,調整重介系統環節,實現了原煤產品就地加工增值。為進一步提升選煤副產品附加值,對各選煤廠一次洗選產生的中煤、煤泥等副產品開展了“低熱值煤綜合利用”和“中煤回洗”二次加工研究,實現了對洗選尾礦的深度回收。四是在品牌增效方面,樹立與打造“永泰精煤”品牌,充分利用部分礦井煤炭直接入洗,產生單一品種精煤,主打低灰、低硫主焦和強粘結、高指數肥煤兩大優質品種,贏得良好信譽,以質增銷。
在電力業務方面,一是貫徹“雙碳”目標,各電廠透過創新發電技術、節能降耗改造、加強運維管理、推進熱電聯產等多種措施,不斷提升發電效率、最佳化煤耗指標,從而大幅降低了排放強度,實現超低排放。二是積極參與深度調峰調頻,積極實施機組靈活性改造,增加深度調峰、調頻能力,機組可靠性進一步提高。三是最佳化發電策略,主動與電網排程協調執行方式,使燃煤機組在高效的負荷區間執行,以提高機組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緩解經營壓力。同時,積極爭取上調電價、汽價,實現增效創收。四是持續開拓供熱供汽市場。五是不斷拓展市場直接交易使用者,積極響應電力市場化改革要求,不斷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和靈活性,擁有穩定的客戶群體,成為重要的電源支撐點。
堅定不移向儲能行業轉型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實施,儲能行業前景廣闊。永泰能源表示,將高舉儲能大旗、緊盯儲能賽道、聚焦全釩液流電池,堅定不移地向儲能行業轉型。
一是透過結合自身產業、管理優勢,透過與海德股份共同投資電化學儲能專案,推進儲能材料資源整合、提純冶煉、儲能新材料、電解液加工、電堆、裝備研發製造和專案整合等全產業鏈發展,為新能源及傳統電力系統提供全套儲能解決方案。二是加大儲能電站和風光儲綠色基地專案投資。與央企、地方國企等深度合作,共同投資開發儲能電站和風光儲綠色基地專案。永泰能源表示,公司已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三峽電能有限公司、國家能源(山東)新能源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力爭到2030年控股和參股的儲能等新能源專案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目前,公司正在開展相關優質儲能專案盡調,加快推動專案落地。
向儲能行業轉型,永泰能源表示,公司有以下優勢:一是資金保障。目前,公司煤、電主業經營現金流充沛,透過精細化管理等措施,可以保證經營效益進一步提升,在確保正常的還本付息之後,為轉型發展提供穩定現金流支援。二是人才保障。公司在能源行業聚集了1萬多名優秀的產業工人、技術人才和管理團隊,可為公司轉型儲能行業,特別是向電化學儲能全產業鏈發展提供各類崗位的人才支援。三是業務協同優勢。公司電力裝機約1000萬千瓦,所屬電力機組單機容量大、技術引數高,不僅具有發電側儲能的優勢,還可以發揮行業協同效應。
未來,永泰能源將結合自身產業、管理優勢,透過與央企、地方國企、科研院所及儲能行業頭部企業合作,從儲能材料資源整合、儲能裝備製造到投資儲能專案,為國家構建新型能源系統提供全方位、全產業鏈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力爭1年內儲能產業取得實質性突破,3年內形成規模,5~8年進入儲能行業第一方陣, 實現公司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張穎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