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漲!漲!漲!人民幣升值為何這麼猛?

由 南宮丹紅 釋出於 財經

  幾個月前用人民幣換美元的人,這些天可能腸子都悔青了。

  因為人民幣在持續升值,而美元在貶值。

  5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1316,9月2日則為6.8376。從7.1316到6.8376,如果換匯5萬美元,當時需要35.658萬人民幣,今天則只需34.188萬人民幣,可以省下1.47萬人民幣。

  可見,最近人民幣漲得有多猛。

  資料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升到一年多的高位。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2020年9月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376元,較上一交易日上調122個基點。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連續7日調升,創下2019年5月14日(6.8365)以來新高。

  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是“漲聲一片”。9月1日,離岸、在岸人民幣雙雙升破6.82關口,其中,離岸人民幣盤中一度重新整理2019年5月以來的新高至6.8134,日內漲超400點。

  一時間,人民幣匯率為何走強,人民幣升值趨勢是否能夠延續,成為市場關心和熱議的話題。

  在受訪專家看來,人民幣走強的原因主要是3個方面:

  一是美元指數走弱。

  一般來說,美元指數強弱與人民幣等非美元貨幣具有反向關係,你強我就弱,你弱我就強。

  資料顯示,今年5月下旬以來,美元指數開啟跌勢,近期更是一度跌破92,創下2018年5月初以來的新低。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由於美聯儲天量貨幣的投放,在市場對於美元貶值的預期下,美元指數持續下跌,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貨幣出現了升值的走勢。

  在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看來,美聯儲自疫情以來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同時美聯儲針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了調整,推出“平均通脹制度”。7月份,已經被壓低的美國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下行,同時美元指數也基本是從7月下旬開啟了“美元荒”結束後的第二階段顯著下行。

  二是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

  “中國疫情防控成效顯著,中國經濟也持續恢復改善,主要經濟指標在逐漸向好,二季度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對於人民幣是有力的支撐。” 溫彬說。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7月份中國經濟繼續穩定恢復,其中,7月份商品零售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出口增速達到兩位數。

  而最新公佈的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這三大指數均連續6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以上。

  明明也認為,人民幣匯率走強也是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反映。從製造業PMI指數的表現來看,在經歷了2月份的斷崖式下跌後,中國經濟景氣程度持續修復,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組織均預測中國將是今年少數能夠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因此疫情後國內基本面的表現給人民幣匯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是人民幣資產吃香。

  溫彬指出,中國正在持續推動金融市場的開放,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和人民幣資產,國外資本持續流入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利於人民幣的升值。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期釋出的資料顯示,7月,外資淨增持境內上市股票和債券規模同比增加1.4倍,外匯儲備餘額連續4個月正增長。

  明明稱,在全球央行維持寬鬆的背景下,中國央行在疫情期間貨幣政策保持謹慎、維持定力,中美利差維持高位,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明顯增強,這也推動了人民幣匯率的走強。

  截至8月28日,具有代表性的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已超過230個基點,中美利差擴大、人民幣資產較高的收益吸引外資不斷流入,對人民幣匯率升值起到助推作用。

  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如何?

  一般來說,升值有利於進口、出國旅遊消費和留學,但會對出口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對於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外界也十分關注。

  對於人民幣匯率下階段的走勢,溫彬分析,短期來看,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國際投資者看好資本市場,外資持續流入,這些因素預計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升值。不過,中長期來看,隨著人民幣形成機制進一步市場化,人民幣匯率會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雙向波動。

  明明分析,人民幣匯率的走強或仍將延續,但考慮到後續可能存在的風險,包括全球避險情緒、中美關係以及不對稱的資本管制,人民幣匯率或呈現為斜率放緩的升值走勢,短期人民幣匯率區間或為6.7~6.8。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到,匯率的持續升值或對中國出口和製造業帶來一定的衝擊。

  央行8月份釋出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作者:李金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