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保險資管註冊規模3500億 股權投資計劃佔比僅2.08%

由 司馬盼香 釋出於 財經

外匯天眼APP訊 : 近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前7月,29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註冊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共192只,合計註冊規模為3571.45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保險資金的運用與其使用特性有關,即風險厭惡程度高,未來保險資管行業應積極參與養老金市場,提早佈局養老金融類產品。

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是主力

具體來看,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為主要發力端,佔保險資管產品註冊總量的絕大部分,佔比為80.58%。

債券投資計劃是指由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專業投資機構作為發起人和管理人,依據信託原理,發行債權投資計劃受益憑證,向保險公司等委託人募集資金、按照約定支付本金和預期收益的金融工具。

今年前7月,192只投資計劃裡,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140只,註冊規模為2877.75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48只,註冊規模為619.5億元;股權投資計劃4只,註冊規模為74.20億元。同期,6家保險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註冊9只保險私募基金,合計註冊規模1082億元。

僅7月單月,16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註冊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共42只,合計註冊規模達1038.38億元,佔今年以來註冊總量的29%,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31只,註冊規模達848億元。

為何保險資管機構熱衷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

崑崙資產管理中心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稱:“這與保險資金的使用特性密切相關。與其他資金不同的是,保險資金風險厭惡程度更高,投資期限也更長。這與基建類債權投資的‘期限長、回報穩’(長久期)的資金特性相對應。”

華寶證券釋出的《2019年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年度報告》印證了張瑋的說法。該報告指出,保險產品中佔比最大的壽險類產品的期限通常在15年以上,分紅險的期限一般也在10年以上,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定的特徵使得保險資金具備滿足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和重大專案建設對長期資金需求的天然優勢。

此外,保險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債權方面也符合當下經濟內迴圈的發展方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告訴記者,保險資管熱衷於基礎設施債權投資,是因為基礎設施是啟動經濟內迴圈的重頭戲(老基建和新基建),收益穩定,風險小。

即便在2019年,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仍是債權類投資計劃中註冊佔比最高的產品。根據保險資管協會披露的產品註冊資料,2019年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註冊債權投資計劃共251只,合計註冊規模4584.2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154只,註冊規模3355.44億元。

華寶證券指出,根據各保險公司官網的公開披露資訊,2019年大型保險集團及下屬的壽險、財險等子公司在進行債權投資計劃投資時,投資標的仍主要選擇集團旗下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專案。

透過對比可以看出,今年前7個月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僅比去年全年少4只,該類投資計劃有大幅提升的趨勢。

股權投資計劃佔比僅2.08%

保險資金運用仍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權益類投資比例的限制。

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股權投資計劃註冊規模僅有74.2億元,僅佔保險資管產品註冊規模的2.08%。

實際上,股權投資計劃也是保險資金參與實體經濟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華寶證券指出,股權投資計劃是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投資形式,也是保險資金配置的重要發展方向。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供給穩定,能實現跨週期的配置、減少週期性波動的影響,符合股權投資的內在需求。

那為何股權投資計劃規模佔比不高?

張瑋對記者解釋,從資金規模上講,債權投資歷來都比股權投資要高,這與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格局相吻合。再有就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中國繼續透過基建投資“穩經濟”,而財政壓力較大,基建的資金來源是一大問題。這就需要險資發揮中長線投資的責任擔當,前7個月對於基建類債權的偏好自然提升。

張瑋還指出,上半年債券投資規模明顯走高,還與債券市場投資機會較大有關。新冠疫情打擊了實體經濟,美歐出於“救市”目的施行了新一輪量化寬鬆,儘管我國沒有跟隨降息,但無風險收益的走低仍舊提升了債券市場的投資價值,這是債券市場受歡迎的最主要原因。不過,下半年隨著我國經濟的企穩回升,無風險收益下行的態勢將會暫緩,股債兩市的投資價值有望發生逆轉。

對此,王國軍則表示,因競爭過於激烈,股權投資計劃受益整體不是很理想,“2019年以來,整個股權投資市場都有所下滑,2020年前7個月保險資管機構註冊的股權投資計劃規模不大,實屬正常。”

整體來看,2019年保險公司股權類投資相較2018年增長將近一倍。華寶證券研報指出,2019年對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太平、泰康保險、中國平安、華泰保險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公開披露的股權類專案投資情況進行了統計,2019年上述保險機構發生14筆股權類專案投資,涉及專案12個,涉及金額427.39億元,比其2018年同類專案投資金額214.55億元增長了99.2%。

但有保險資管行業人士指出,保險資金運用仍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權益類投資比例的限制。張瑋表示,儘管前段時間銀保監會調整了險資權益類投資比例,但具體比例是根據償付能力變化的。對於不同規模的險資而言,容易造成投資意願和投資比例的錯配。

張瑋認為,中小保險為了擴大規模,負債端的成本會較高,這就要求資產端必須有更高的收益率與之相對應。而對於保險機構來講,不可能依靠固收博收益,真正的收益差異往往來源於權益類投資。但中小保險償付能力有限,權益類投資比例限定較低。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保險償付能力較充足,擁有更高的權益類投資許可權,但大保險缺乏權益投資的主觀意願,單單依靠債權類投資就足以支撐其執行,這就形成了實際投資比例與投資意願的錯配。

養老保障管理加速

28家保險資管公司中,僅有14家披露了管理費收入資料,在有可比資料的情況下,養老管理費用漲幅均位前列。

近日,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副會長曹德雲在某論壇上透露,截至2019年三季末,保險機構管理的基本養老金投資規模達到900億元,相較2018年的700億元有可觀的增幅。此外,23家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中,養老保險機構佔到8家,管理的企業年金基金組合數是2627個,佔比65%。組合資產的金額達到8830億元,佔比54%。

根據人社部披露的57只集合計劃產品的收益資料,保險作為投資管理人的行業綜合收益達到5.13%,要好於市場同期的其他平均投資收益水平。

保險機構也積極開展了像企業年金、團體保險、養老保障等方面的業務。保險業一般總資產當中會有20%的比率屬於養老保險資產。曹德雲認為,按這個比例來推算的話,到今年年底,保險業所積累的個人養老保險資產有望達到4.8萬億元。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商業養老保障也會進入到一個快速的增長期。

目前,28家保險資管公司中,僅有14家披露了管理費收入資料,在有可比資料的情況下,養老管理費用漲幅均位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