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集體暴跌,能怪美國嗎?格局放大些

今日,A股CRO 龍頭公司藥明康德、凱萊英跌停,康龍化成、藥石科技跌幅超過10%……已經深度調整的CRO賽道又捱了 “美國新法案”的一記重錘!“新法案”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關於“美國新法案”的事,詳見昨天價值線的報道)

其實,CRO賽道從去年下半年見歷史大頂後就持續調整,不少公司股價從高位算起已跌去5成左右。有投資者稱在CRO賽道中體驗了從賺十倍到爆倉的整個過程。長期來看,CRO大跌的鍋不應該讓美國去背。

也有行業內專業人士認為,當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問題,內卷大於外患。

另特別提醒:美國勞工部定於今晚北京時間20點30分發布備受矚目的8月通脹資料。許多華爾街分析師目前預計,隨著汽油、二手車和酒店價格在當月進一步下降,美國8月CPI資料同比漲幅料將進一步回落。如果結果真是如此,將標誌著自6月份美國通脹率飆升至40年高位以來,連續第二個月出現放緩。根據媒體對經濟學家調查的預估中值顯示,美國8月CPI料將同比上升8.1%,低於7月份的8.5%。環比表現則預計將持平,7月下降0.1%。

針對CRO,格局小了

今日A股市場,CRO龍頭藥明康德跌停,最新股價跌破80元/股,A股市值跌破2000億元,股價創今年以來新低。其他CRO概念股如康龍化成、凱萊英、博騰股份今日紛紛均出現大跌,且盤中創年內新低。

CRO集體暴跌,能怪美國嗎?格局放大些

暴跌的導火索無疑是“美國新法案”。

中秋假期間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12日簽署了一項鼓勵美國生物技術生產和研究的行政命令。

拜登這項行政命令的草案提出,利用生物系統創造一系列產品和材料,包括新藥、人體組織到生物燃料和食品。醫療保健僅是其中一部分,美國將致力於推進農業、能源和其他行業的生物製造。行政命令的內容將涉及美國如何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力量,來製造生物基產品和材料。

白宮將建議提高美國生物製造的水平,最終達到降低價格並“加強供應鏈安全”的目標,特別提到“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一切都指向新興的合成生物學,中國方案也有對應表述。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以城市為載體佈局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和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先進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點領域替代推廣應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化學原料、生物工藝替代傳統化學工藝等進展明顯。

規劃還強調突破卡脖子難題。開展生物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補齊底層技術、關鍵部件、共性基礎技術和材料、基礎軟硬體等發展短板。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

有行業內專業人士認為,針鋒相對,如果視野侷限於CRO,格局太小。而且CRO賽道從去年下半年見歷史大頂後就持續調整,不少公司股價從高位算起已跌去5成左右。所以長期來看,CRO的大跌的鍋不應該讓美國去背。

地緣衝擊,不至於傷筋動骨

美國政府能夠做到對卡脖子技術及少部分產品(高階研究儀器、核心部件)的出口限制,但畢竟是市場經濟制度,無法過多幹預企業,在供應鏈迴流上有心無力,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問題無法解決。

醫藥產業鏈全面脫鉤的可能性沒有,因為美國正在平抑高通脹,也在控制醫保費用,需要外包研發生產以降低成本,中國在臨床前研究及臨床研究各階段研發費用僅為發達國家的 30%-60%。

6家跨國藥企2021年中國營收超過200億美元,倘如轉為美國本土生產,成本將失控,降低藥品可及性和競爭力,失去市場份額,而生物醫藥領域,進口替代的門檻比晶片低得多,中國創新藥企的快速崛起,恐怕是美方不願看見的。

生物醫藥領域地緣小衝擊難免,但受到經濟規律、經濟利益的制約,不至於傷筋動骨。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技術產業,在源頭創新上絕對領先,而中創新生物製藥的體量和水平都在起步階段,還沒到具備威脅性的級別。

相比外患,CRO更怕內卷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問題,內卷大於外患。

最近幾年,國內的CRO從爆發到內卷,一切都來得太快了。

從創新藥審批改革,到資本市場通道開啟,熱錢高調入局,再到各種科技專項計劃和人才引進政策,泡沫擴大的速度著實驚人。

當下國內不少製藥外包企業們都在瘋狂招人、擴產能,每一家都爭相用更大的盤子去裝剩餘的蛋糕,甚至連原料藥企,也在拼命轉型CDMO。

去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釋出“關於公開徵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給氾濫的Me-too藥降了降溫。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稱,2022年已經有不少Biotech(生物創新藥公司)現金儲備撐不起1年的研發投入,另外,還有22家Biotech現金儲備5年內將“燒完”。

資本寒冬中,依靠資本餵養的企業不得不斷臂求生,將有限的“血液”供給到“關鍵部位”,裁員、砍管線、出售核心資產甚至賣身大型藥企早已是家常便飯。

有資深行業內人士稱,凱萊英、藥明、泰格等等這些CRO公司所做的只是在一些新技術的基礎上,把90年代美國生物醫藥行業的高光時刻重新在中國演繹了一遍。中國需要堆出一個自己的輝瑞和禮來。

醫藥股的長週期行情,不絕望

今年醫藥股行情慘到什麼程度,看最近網上流傳的各種段子就知道了。

“今年券商研究員的鄙視鏈層級,看儲能的一等人,看光伏的二等人,看電池的三等人,看煤炭的四等人,看晶片的五等人,看醫藥的不是人。”詼諧之中透露出研究員的無奈。

2021年開始,大部分醫藥股紛紛下行,無論是創新藥、疫苗還是醫藥外包等細分領域的公司,不少知名個股為下跌狀態甚至腰斬。

從短期看,在經過一輪大幅回撥後,市場整體信心有待恢復。中長期看,在國內人口老齡化加劇、工程師紅利大背景下,部分藥企仍有投資機會。

此外,藥明系等CRO龍頭,提前避開鋒芒,把生物製造基礎設施佈局重點放在海外。

藥明生物產能擴張指引更新,到2026年總計劃產能將達58萬升,海外產能佔比接近40%,增量主要來自新加坡。計劃投資14億美元在新加坡建設一體化CRDMO服務中心,拓展生物藥發現、開發和大規模原液及製劑生產的能力和規模,預計將創造1500個研發和生產專業崗位,並將在2026年新增12萬升生物製藥產能。

藥明生物在愛爾蘭、德國、美國分別佈局2處、2處、3處基地設施,其中位於美國新澤西州克蘭伯裡的臨床生產基地生物藥原液十八廠(MFG18)和愛爾蘭敦多克的商業化生產基地生物藥原液六廠和七廠(MFG6,MFG7)即將投入GMP生產。

藥明康德上半年資本開支達44.19億元,預計全年90-100億元。增發H股7843萬股,若以H股當前價計算,募資60億港元左右,70%將用於拓展海外業務,加上貨幣資金71億人民幣(截至6月30日),合計剛好夠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未來10年累計投資20億新加坡元(約14.3億美元)。

2021年,康龍化成用於內部建設和外延併購的資本開支分別為20.93億元和14.37億元。繼去年併購Absorption基因細胞療法和ABL生物製劑業務後,今年1月、7月先後收購英國Cramlington和美國Coventry原料藥基地,進一步佈局全球小分子生產服務能力。

地緣風險的衝擊,對醫藥大部分賽道而言,反而是替代進口、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催化劑。

本文源自價值線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45 字。

轉載請註明: CRO集體暴跌,能怪美國嗎?格局放大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