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輕人如何用好一筆“飛來橫財”

由 段幹方 釋出於 財經

圖片來源:Klawe Rzeczy

Julia Carpenter2021年7月12日08:25 CST 更新

過去一年中,資產價格上漲以及股價飆升給某些中等收入的上班族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意外之財。

個人金融科技公司MYRA的創始人沙希爾·瓦基勒(Sahil Vakil)說,那些從市場大漲中受益的人通常分為三類:一是收到了作為薪酬計劃的一部分發放的企業股票,這些股票近來漲勢如虹;二是搭上了去年“散戶投資熱”的順風車,在股市屢創新高之下大賺了一筆;三是由於在加密貨幣投資中下手較早,因此大獲成功。

截至5月底的12個月內,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累計上漲近47%,而比特幣投資者來說,即便近期走勢回落,但如果在2019年底時投資1萬美元,經過2020-2021年的瘋狂上漲,依然可能淨賺得5萬多美元。

瓦基勒的客戶中,有超過一半人去年都拿到了市場送出的這份“大禮”。瓦基勒說,他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的客戶一般都從事金融業和諮詢業,西海岸的客戶則在科技行業的居多。他服務的家庭平均擁有資產25萬美元,客戶年齡在25歲到45歲之間。

這些上班族當中,許多人可能都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薪資止步不前,另一方面在職業生涯早期還揹負著沉重的學生貸款。一些人擔心自己不能妥善管理好這筆已然到手的財富,這輩子想要實現財務穩定的機會也會因此錯失。

“這些人清楚地瞭解、並且深切地體會到去年的痛苦,現在他們有機會結束這種痛苦。”瓦基勒談到,“他們心想,‘這是我的又一次機會。’他們格外珍惜,不想出任何差錯。”

面對突如其來的財富,應如何妥善管理?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首先,關注長遠目標

36歲的阿倫·古普塔(Arun Gupta)是紐約市的一位科技業高管,2019年底時開始投資加密貨幣,當時以比特幣為主,最近轉為以太幣。到2020年底時,最初的投資本金已經增長了四倍多。

“我想有足夠多的錢,這樣的話,如果我的家人想要舒舒服服去度假,他們不會有任何顧忌。”古普塔說,“我也不想我的孩子或家裡任何人因為學生貸款發愁。”

他會在聊天群裡同其他對比特幣感興趣的朋友交流自己的加密貨幣投資經。眼下,為了有更好的基礎來實現他未來的目標,古普塔打算繼續持有手中的比特幣,希望它們還能再漲一漲。

“我只知道,把錢存在銀行裡,這不是我的性格。”他說,“我喜歡拿著錢去冒險。”

待情緒平復後,再做決策

投資諮詢公司Flow Financial Planning創始人、註冊金融理財師梅格·巴特爾特(Meg Bartelt)指出,在這些時候接受市場的意外“饋贈”可能會造成“決策癱瘓”。她見過有些客戶備受各種情緒的折磨,比如亢奮、擔憂、內疚或是緊張。

“從算術角度來說,他們現在可以輕鬆買下一套200萬美元的房子,但從心理層面說,他們的內心感覺有些不踏實。”巴特爾特談到,“他們還沒有回過神來。”

巴特爾特建議的第一項“行動方案”是:先不要購買新的度假屋,也不要去做新的生意。

“明智的財務決策很少是在情緒極度不穩的狀態下做出的。”她說。

“我發現我反覆給出的一條建議,其實也是一個人在面對‘意外之財’時的最佳行事原則,那便是:勿做任何非必要之事。我認為,在你對於‘發大財’這件事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前,不要做任何會產生巨大影響、或是任何無法挽回的事,這一點非常重要。”

提前把稅款留出來

瓦基勒談到,他的所有客戶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將來納稅的時候,我會有麻煩嗎?

“所有這些人最先擔心的都不是‘這筆錢該怎麼花?’”他說,“他們首先擔心的是‘這筆錢該怎麼交稅?’”

瓦基勒指出,對於剛開始投資的客戶而言,應對資本利得稅或許是一種全新的經歷,在此過程中,他們也許會充滿疑惑。例如,資產持有時間不足一年(含一年)和資產持有時間超過一年所產生的利潤,前者的納稅比例要大大高於後者。

加密貨幣投資者必須謹記,貨幣出售或是用一種加密貨幣交換另一種加密貨幣,也被視為應稅專案(加密貨幣領域的“分叉”和“空投”也屬於應稅專案)。認真儲存好每一筆交易記錄,對你下一次報稅是有好處的,現行法律並未強制要求經紀人報告加密貨幣的買賣情況。

為了幫助客戶儘可能少繳稅,瓦基勒通常會推薦一種名為“投資虧損節稅”(Tax-loss Harvesting)的操作,也就是出於投資策略目的拋售虧損資產,以此錄得虧損,從而抵消盈利資產的應稅金額。對加密貨幣投資者而言,如果他們自己不保留好一份詳盡的交易記錄,這種操作手法或許很難運用。

儘管股票經紀公司必須儲存股票交易記錄,還須將交易資訊提交美國國稅局(IRS),但根據現行法律,加密貨幣交易所無需這樣做。

對於交投活躍的客戶,瓦基勒還建議,他們可能需要每季度向美國政府繳納預估稅款,以免在報稅時產生罰金。

薩拉·貝爾(Sarah Behr)是舊金山投資諮詢機構Simplify Financial的創始人,也是一名金融理財師,她經常提到的一條建議是,每進行一次交易,就把相應的稅款存入一個單獨的賬戶,以確保這筆錢不會花掉或出現資金管理不善的情況。她還談到,如果投資者有慈善意識,數額不菲的應稅收入也為他們行善提供了一個機會。

根據現行法律,若投資者將增值資產捐贈給慈善機構,他們通常無需為升值後的資產繳納資本利得稅。不僅如此,捐出的善款還會讓他們獲得與資產市場價值等額的稅務減免。

“按照這種稅收政策,你可以拿出有望上漲的股票捐贈給慈善機構。”貝爾說,“比起捐贈現金,股票可以為這些機構帶來更大收益。”

接下來,再滿足短期需求

要是你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瓦基勒建議先解決眼前問題,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

你可以去還房貸或是車貸,或者其他債務。當你不必為每月的開支擔心後,你也可以騰出更多精力來思考如何利用這筆錢,況且償還債務後,這筆錢也不像從前那樣“大”得讓你無從下手。

面對彷佛“從天而降”的鉅款,除上述建議外,貝爾對於客戶的初期做法還給出了一條建議:投資組合多元化。這類客戶中,許多人都將從某個企業流動性事件中獲益,故而他們的投資組合有可能嚴重偏向某一隻股票,這種資產配置的風險性不言而喻。

“每當有人獲得意外之財時,應該都有一套計劃才對。”她說,“我所做的,是推動他們將計劃轉化為行動。”

眼下,還是將來

瓦基勒和貝爾表示,他們的大部分客戶都不會肆意揮霍。

“我沒有遇到有客戶跟我說‘我要去買輛蘭博基尼’或是‘我要去塔希提島度假’,雖然我相信肯定會有這樣的人。”貝爾談到,“倒是有人問我,‘我現在應該怎麼過日子呢?還是像以前那樣靠工資生活嗎?’這時我會說,‘一切皆有可能。’”

對有些人來說,想到意外之財將給今後的生活開啟新的篇章,或許會令他們感到害怕,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會讓他們倍感興奮。

37歲的拉利特·卡拉尼(Lalit Kalani)是印度孟買的一位股民,他目前還沒有賺到100萬美元,但他說離這個數字已經不遠了。他希望他賺到的錢可以用作一門新生意的啟動資金,或是可以讓他提前退休。

“去年我曾不止一次地想過,‘我為什麼要工作?我應該去炒股。’”卡拉尼說,“現在我已經有了自己的跑道。”

選擇合適的人給出建議

貝爾指出,如果向親人或是朋友詢問接下來該怎麼做,可能會引發該聽誰的和決策疲勞這些複雜情緒。

“很多人都感到不知所措。”她說,“每一家即將上市的公司都會在團隊協作軟體Slack上開設專門的頻道討論個人財務問題,裡面的討論非常熱烈。”

貝爾的客戶們表示,這些Slack聊天群裡,人們最關心的問題都與兩件事有關:一是稅務問題,如“我的報稅方式要全部重來嗎?”,二是對未來的不安,如“在我決定如何打理這筆財產之前,我應該把它放在哪兒?”

貝爾指出,從“我覺得自己的財務狀態不太穩定”到“我終於可以有所選擇”,這個過程會讓人感覺驚慌,甚至恐懼。與其和親友漫無邊際地閒聊、依賴他們的支招,貝爾主張,倒不如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財務方案,同時找到能理解你價值觀的財務顧問,尋求他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