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花唄上市即大漲,海外電子支付賽道熱起來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矽兔賽跑”(ID:sv_race),作者:Lexie,編輯:Lu,36氪經授權釋出。
今年1月,美國“花唄”Affirm上市,上市首日收盤大漲98.45%,報97.24美元,市值236億美元。截至發稿日Affirm股價已經接近105美元。
2月初,Robinhood一週內從投資人那裡獲得共計34億美元融資,超過了其自2013年成立以來的融資總額。
新冠疫情加速人們對各個產業數字化的接受度,金融科技也不例外,根據金融科技創企Plaid的調查顯示,73%的調查者表示使用金融科技理財成為了“新常規”,80%的人表示可以做到無需去銀行就可以完成全部理財任務,69%的人表示金融科技起到了包括省時、省錢、減壓等勝似“救命”的作用,總體來說已經成了人們理財的上上之選。
隨著人們對於金融科技的需求增加,資金也湧向這一領域,在2020黑天鵝年的環境下,金融科技公司的表現還不錯。
根據金融軟體公司Tipalti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共產生了76個新的獨角獸公司,這其中有17%來自金融科技賽道。同時Crunchbase News截止到去年十月末的資料顯示,2020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融資總額約為265億美元,佔據了全球總投資的14%。
2020一整年全美金融科技領域共完成了995樁交易,融資總額為170億美元,與2019年1709樁交易下的196億美元相比呈現融資額度更大的特點,而且大多集中於比較後期的公司。
PitchBook的資料也顯示,近年來在金融科技領域分給天使/種子輪和早期的投資減少了,分給後期的投資增多了。
這意味著對於早期初創企業來說,想要在金融科技領域突圍更難了,成立比較早的初創公司正在不斷加碼產品,金融機構在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還有本來與金融科技沒什麼關係的公司也想加入,這正是下面將講到的“每個公司都將成為金融公司”趨勢。
目前金融科技最火熱的投資領域包括保險、銀行、借貸,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電子支付。
Plaid:差點與Visa“聯姻”,去年使用者增長60%Plaid正在成長為金融科技領域一股強勢的力量,Plaid成立於2013年,核心產品是金融服務方向的API(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軟體,在軟體基礎設施方面賦能,讓主營金融科技app的軟體開發團隊可以獲取來自金融機構的資訊資料,流暢打造出我們所熱愛的數字化金融產品,從而使用者能夠輕鬆將自己的金融機構與app相連,據說目前全美擁有銀行賬戶的人中四分之一都在使用Plaid。
Plaid的客戶包括移動銀行Varo,用於付款的Venmo,用於投資的Robinhood,用於報稅的Credit Karma,用於借貸的Affirm,智慧投顧平臺平臺Personal Capital等“網紅”app。
Plaid備受關注的另一點還在於它的核心技術對於DeFi(去中心化金融)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Plaid的服務只涉及到了付款賬戶,照同樣的原理也可以應用到加密資產中,Plaid目前正在和Dharma和Teller Finance等DeFi初創公司研究如何將這一發展更進一步。
Plaid至今完成了4輪融資,融資總額為3.09億美元,背後投資者包括Index Ventrues、Kleiner Perkins、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Partners、Spark Capital等。
Plaid在去年和今年年初也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心情轉變,“起”源於去年1月傳出訊息,Visa將以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laid,以千禧一代為代表的年輕消費者正在越來越多的擁抱數字金融趨勢,使用金融科技app進行理財,Visa作為信用卡巨頭此舉也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本將是一次不錯的強強聯合,但…
美國司法部於11月提起反壟斷訴訟,時隔約一年,Visa宣佈將放棄對Plaid的收購,這樁曾被看好的聯姻“落”下帷幕,看似悲傷的結果下Plaid方面並沒有太傷心,創始人Zach Perret表示Plaid本身增速就很快,即使沒有被Visa納入旗下也沒有損失什麼,Plaid在與TechCrunch的採訪中透露 2020年Plaid的使用者增長了60%,擁有了超4000個新客戶,收入有約3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不過這一來自司法政策方面的鐵錘卻將許多金融科技公司對未來可能靠M&A;成功退出的夢想擊破,除了這一點,業界的反應大多是為Plaid高興。
比如來自Costanoa Ventures的Amy Cheetham認為“這樣的結果反而讓Plaid可以更好的納新和更快發展產品,最終估值將更高”。
來自Oak HC/FT的Allen Miller和來自Sierra Ventures的Sri Muppidi等投資者都抱著相似的態度,更多的是關注Visa有收購意圖背後所代表的API軟體公司的發展潛力,API的火熱不是曇花一現,而將改變軟體行業的未來。
Affirm:增長迅猛背後也有風險一直以來,在電子支付上,歐美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並沒有國內快,初創公司和傳統金融產業在這一領域的佈局較晚,而就在今年這一領域也逐漸火熱起來。
首當其衝的是在1月中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Affirm,它在2012年由被稱為來自“Paypal黑手黨”的Max Levchin創立,為使用者提供先買後付的小額消費貸款服務,因此常被成為美國“花唄”,使用者可以按月付款,利息低於傳統信用卡的高利率,也不產生複利。
Affirm目前的合作商家超過了6500家,其中不乏沃爾瑪、Adidas、Nordstrom等知名品牌,新冠疫情帶來的電商紅利對於Affirm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像是家居、居家鍛鍊、家庭辦公用品等公司本身就在疫情中受益,Affirm也從中得利。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動感單車Peloton,光是這一個商家的收入就佔了Affirm 2020年收入的28%,這樣的安排讓許多人感到有些“虛”,因為Peloton自身能否在後疫情時代維持增長勁頭還難說,這讓Affirm獲得穩定收入也多了些風險。
除了這一軟肋,Affirm目前整體向好,上市首日收盤股價就大漲98.45%,報收97.24美元,市值達到236億美元,成為了華爾街的“寵兒”,那它的增長和金融狀況怎麼樣?
2019財政年,Affirm的收入達到了2.644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在2020財政年達到了5.09億美元,實現了93%的增長,與此同時它的虧損也在減小,2019財政年1.20億美元的虧損在2020年減少到了1.12億美元。
使用者活躍度和交易總額(GMV)也都正向增長,它2019財政年的GMV為26.2億美元,在2020年這一數字達到了46.4億美元,2020年的活躍使用者數從2019年的238萬漲到了288萬,2020第三季度活躍使用者平均下單2.2次,與2019年同期的2次相比也有所增長。
同時,Affirm目前資金算是十分充足,如今已經完成了15億美元的融資,最近一輪發生在去年9月,完成了由GIC和Durable Capital Partners LP領投的5億美元G輪融資。
全球有50%的購物者因受疫情影響開始更多的使用電子支付,同在電子支付領域的各大公司也都在去年受益於無接觸支付和電商紅利:Paypal在2020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長了22%;Square資料顯示,2020年2月時只有 5.4%的Square賣家採用無現金交易,而到4月時這一數字漲到了23.2%。
Affirm所競爭的不只有PayPal和Square等支付巨頭,還有其他想要在電子支付賽道分一塊羹正準備入局的其他行業巨頭。
科技巨頭角力:每個公司都將成為金融科技公司就在1月初,沃爾瑪在網站釋出宣告,宣佈與金融投資公司Ribbit Capital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成立一家新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為顧客和員工打造創新且高性價比的金融產品,雖然具體細節並未被透露,但沃爾瑪此前早就開始試水金融服務。
比如推出“layaway program”讓顧客可以先付首付擁有產品後來再將餘額補齊,還有預付簽帳金融卡“Moneycard”讓顧客可以在卡中存錢消費,獲得現金返利優惠等,而此次算是正式進軍金融科技領域,沃爾瑪在零售業的強大使用者基礎加上Ribbit Capital曾成功投出Robinhood、Credit Karma、Affirm等公司的經驗讓人值得期待。
毫無疑問,支付領域的爭奪戰已經打響,亞馬遜也是參賽者之一。
從2007年推出 Pay with Amazon開始,到2013年收購移動支付初創公司GoPago,到2019年接入全球最大支付運營商Worldpay,再到發展Amazon Go無人商店以及未來可能的掃手支付,亞馬遜在過去幾年內,在支付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不只是支付,亞馬遜在中小企業貸款、現金、保險方面都有動作,也在積極佈局金融方面的基礎設施,它的意圖是什麼?透過金融科技服務,亞馬遜能夠獲得更多的商家和使用者,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從而拓展亞馬遜的整體生態。
這一趨勢也應了來自a16z的投資人Angela Strange此前在a16z Summit上進行的演說主題“每個公司都將成為金融科技公司”,這一趨勢正在發生。
我們曾只看做是“做電腦的”Apple在2019年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Shopify在為成千上萬的商家提供網站電商服務的同時也推出了讓商家能夠允許使用者分批付款的技術和Shopify Balance銀行賬戶;像是Uber和Lyft等共享平臺提供的簽帳金融卡服務讓它在金融服務上的利潤能夠補貼在招募司機上所花的大成本,有了額外的價值主張也更容易留住司機。
據調查,只有28%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信任銀行的金融服務,同時全美有超50%的人沒有存款,傳統金融機構並不討喜,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出現和成長的速度又不夠快,此前我們缺少的並不是消費者的需求,而是賦能的基礎設施。
而目前,“基礎設施即服務” 的創新正在快速在金融領域發生,就像亞馬遜的aws為人們提供了雲端計算和儲存方面的基礎設施,Plaid讓初創公司能夠快速獲得使用者在金融機構的資訊,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看到更多類似於Plaid這樣的公司在包括使用者介面、資料、監管、支付、防詐騙等多個領域打造出流暢穩定的2B基礎設施,讓這些細分賽道湧現更多2C服務。
Plaid創始人兼CEO Zach Perret也曾在和TechCrunch的採訪中表示,軟體正在吞噬世界,金融服務公司必須用科技武裝自己,而每個公司終將成為金融科技公司,2C領域尚有空缺,但像Plaid這樣能為金融科技賦能基礎設施的更是潛力無窮。
亞馬遜在向金融機構發起戰爭,想要一塊一塊將它解體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金融科技初創公司開始從小而精向大而全開始轉型。
從小而精到大而全第一批金融科技公司誕生於2000s初, 當時的銀行雖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但每一部分的服務都沒有做精,因此許多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抱著“有一技之長便可得天下”的初衷大展身手,幾年之後在包括智慧投顧、借貸、理財等領域湧現了一批像是Robinhood、SoFi、Chime等細分賽道領導者。
Robinhood 自從成立以來已經成為了美國散戶向華爾街發起挑戰的代名詞,在1月末和2月初在因Gamestop市場波動的情況下仍緊密完成了2輪共計34億美元的融資,但因禁止散戶投資者買入某些股票的動作成為了眾矢之的,可能會在IPO後遭到使用者的“報仇”,這讓它的前途多了一些未知。
為使用者提供貸款和理財服務的SoFi目前估值86.5億美元,在今年年初傳出訊息準備透過SPAC方式上市。
數字銀行Chime在完成了去年9月的4.85億美元融資後,估值達到了145億美元,超越了Robinhood成為了美國消費者領域價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
這些app雖然各有所長,但結果就是使用者想要管理自己的金融最後要在手機裡下載10多個軟體,複雜又繁瑣;對這些公司來講,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金融科技賽道,只靠單一的核心產品並不能取勝,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開始拓展產品線,致力於成為擁有多個金融產品的集合型平臺。
比如至今擁有5年曆史的M1 Finance,在成立時主打的業務是智慧投顧,如今的定位則是將投資、借貸、花銷集合成一體的超級app,使用者可以在app內完成免費建立投資組合、檢視信用、定期還款等多項任務。
M1 Finance在去年接連完成了兩次融資,包括6月的3300萬美元B輪融資和10月的4500萬美元C輪融資,用於背後投資者包括LeftLaneCapital、Jump Capital、Clocktower Technology Ventures等,新增的資金將用於發展這一成為“超級app”的目標。
比如在去年2月剛完成被Intuit以70億美元收購的Credit Karma,最初的功能是向消費者提供信用評分和信用報告,近年來也不斷拓展產品線,比如推出了幫助報稅準備的服務 “Credit Karma Tax®”,讓使用者可以根據他們的駕駛水平判斷是否可以申請車險的“Karma Drive”,以及高收益活期儲蓄賬戶等等。
再比如總部位於英國的Revolut從去年開始頻繁增加新功能,先是將app主介面分為了兩大板塊,在Home板塊,使用者可以管理和分析自己的收入開銷情況,在Wealth板塊,使用者可以進行股票和比特幣的投資;面向英國使用者推出了“perks”功能讓他們在使用Revolut的卡時可以獲得返現和折扣優惠;還針對VIP使用者推出了黃金交易功能;甚至還推出了教小朋友金錢管理的單獨app “Revolut Junior”。
Revolut至今已經完成了16輪9.17億美元融資,最近一輪發生於去年7月,是由 TSG Consumer Partners領投的8000萬美元D輪融資。
這些公司推出更多產品線和向著成為微信、支付寶一樣“超級app”所做的努力,大多是迫於盈利的壓力,去年以來,科創企業一直以來所追隨的“增長第一,盈利以後再說”的信念在金融科技領域不再為真了。
盈利>增長的一年如果沒有天災人禍,每個公司都會按照自己的腳步實現增長目標,而疫情帶來的變數讓許多公司發現這時候只看增長資料似乎成了“vanity metrics”,因為尤其是許多2C公司的生存依賴著使用者在app上的行為,而這是一個非常善變的打法。
比如來自法國的移動支付創企Lydia創立7年,已經成為了包括銀行賬戶、支付卡、即時貸款、保險等多個應用的一站式金融服務應用程式,目前在法國擁有300萬用戶,全法國18-30歲的人中有25%的人擁有Lydia賬戶。但由於它的服務極大依賴著使用者之間轉賬,在疫情比較嚴重歐洲居家隔離的時期,使用者使用量大大減少,在4月整個app上的交易量減少了70%。
Lydia在去年年初完成了由騰訊領投的4500萬美元B輪融資,在這一關頭騰訊也根據國內居家隔離方面的經驗給出了建議,Lydia迅速開始向無接觸支付和虛擬銀行卡等服務轉型,並將盈利作為主要目標。
在金融科技領域,面向消費者端的主要有三種收入渠道:
1. 簽帳金融卡當用戶註冊時會獲得平臺發放的簽帳金融卡用來完成未來的支付任務,當用戶使用這一張卡進行交易時,Visa或Mastercard所支付的提成費就是金融服務公司的收入,比如像是Chime和Varo等數字銀行就是用這一模式,每一筆手續費並不高,但如果使用者數足夠龐大也是不錯的收入渠道,但這一前提極大依賴著使用者數和使用者交易數。
????提到的許多初創公司正在發展更多產品線,想要成為超級app的打法都屬於這一類,他們所提供的廣泛的金融服務產品並不都屬於自己旗下,比如Paypal在去年和Paxos達成了合作關係,讓使用者可以在Paypal上進行比特幣的買賣,收取的手續費成為主要收入。
3. 訂閱服務訂閱服務算是這幾個收入來源中最穩定的一個了,也是目前許多app所採用的模式,比如微投資平臺acorns的三種“輕鬆版、個人版、家庭版”會員制提供不同的投資服務等級:
Robinhood推出了月費5刀的Robinhood Gold,使用者可以專享專業研究下的市場資料、2倍的購買力、延長交易時長等獨家功能:
由於許多人對於訂閱服務通常採取“訂了就忘了”的態度,即使在使用者數和交易數減少的時候來自會員制的收入也會遭遇較少打擊,同時固定費用下的會員制也讓這些公司可以在包含的功能內下功夫,調整需求以留住會員,比如數字銀行N26和Monzo去年都對會員訂閱制進行了調整,考慮到因疫情而備受打擊的旅遊業現狀,減少了旅遊險在金融服務中的比重。
在去年這一年的動盪環境下, 金融科技並沒有將增長視為主要目標,而是集體反省修煉如何增強自己的產品組合和創造出更抗擊打的收入渠道,在這一點上,金融科技初創公司開始變得更像傳統金融公司,用經濟學的思維關注風險、收益、虧損等與“錢”更緊密相連的指標。
如果真像a16z的Angela Strange和Zach Perret所說的那樣,每個公司都將成為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基礎設施即服務將重新定義金融科技面世的速度和幅度,同時隨著電商巨頭沃爾瑪和亞馬遜等玩家的入局,小型初創公司開始向整合化轉型也在向盈利目標努力,加上有時政策c跌宕起伏的情節轉折,在金融科技賽道誰將勝出尚未分曉,但這場爭鬥大戲絕對不缺的就是精彩。
參考:
1. Affirm files to go puclic (Tech Crunch)
2. Survey finds that fintech has been a lifeline during COVID-19; consumers say it's the "new normal"(Plaid)3. Fintech Startups Broke Apart Financial Services. Now The Sector Is Rebundling(Crunchbase)4. Venture capitalists react to Visa-Plaid deal meltdown(TechCrunch)
5. Fintech startups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profitability(TechCrunch)
6. State of the Fintech Industry with Infographic (Finance)7. Every Company Will Be a Fintech Company(a16z)8. Fintech VC keeps getting later, larger and more expensive(TechCrunch)9.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What Amazon Is Do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CB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