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風起雲湧,基民青睞同樣需要均衡佈局
特約 | 王曉明
1月港股市場領漲全球,雖然隨後遭遇短期波折,但指數震盪並未導致南下資金撤退。因為港股通門檻較高,股民很難有機會直投港股,透過配置基金擁抱稀缺資產是更加便捷的做法。
港股通持股主要集中在資訊科技、金融、可選消費行業,截至2月3日,三個行業的持股規模佔到全部持股70%以上。從個股來看,港股通持股市值最高的是騰訊,共計4330億港元,此外美團、小米的持有市值也較高。
作為配置主力,公募佈局港股也呈現出相似特徵:首先,公募整體配置港股資產總值大幅提升,四季報重倉股口徑下配置港股總金額約3308億元;其次從各行業橫向比較看,2020年四季度配置前五大行業分別為資訊科技、通訊服務、金融、非日常生活消費品和日常消費品,與其相關行業佔整體港股市值比例高達76.9%。
以上板塊重倉股市值的大幅提升主要由各自頭部重倉帶動,其中通訊服務板塊主要由騰訊拉動;非日常生活消費品中美團獲得滬港深基金的大幅增配,金融板塊主要由香港交易所拉動;資訊科技中小米集團、舜宇光學科技和金蝶國際的重倉持股佔比均有大幅提升。公募對於高成長性的資訊科技業增配速度持續強於以往更為偏好的高股息低估值金融業,體現為側重配置科技、醫療、消費等行業的核心標的。
從新增資金角度,未來公募佈局港股仍有較大潛力:一方面,以易方達藍籌為首的能夠投資於港股的老產品規模繼續膨脹;另一方面,以易方達競爭優勢、信達澳銀星奕為代表的爆款首發產品紛紛在股票投資範圍內加入港股。
截至1月底,市場上可投資港股基金超過千隻,當月新品中超過70%的基金可投資港股標的,預計新品中新增港股市場的資金規模超500億。從配置方向看,9月成立的廣發港股通成長精選仍然主要佈局於騰訊、小米、申洲國際、美團、農夫山泉等新經濟領域稀缺標的。
港股“低估”有待商榷
資產抱團亦有風險
去年港股漲幅落後於其他市場,而A股的核心資產抱團品種已然估值較高,相比之下港股對應的投資標的價效比凸顯,於是引發今年初以來機構抱團鬆動後的大規模資金南下。實際上,港股自2019年以來連續兩年跑輸A股,整體低估也並非始於今年,其根本原因是港股本身流動性的欠缺,香港本身缺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空間,流動性主要依賴包括南下資金或者其他經濟體的資金流入,所以資金出現拐點的年份港股往往表現不佳,最近的例子就是2018年國內貨幣政策收緊,恆生指數同期跌幅達到13.61%。
香港股市的特點之一就是頭部抱團現象較A股更為明顯,前1%的公司佔據港股總流通市值近50%。港股的低估值呈結構性而非普遍低估,公募扎推配置的龍頭白馬如騰訊、美團、友邦保險、香港交易所等估值已達一定高度,其餘股票雖然估值便宜,但投資者很容易踩雷。從縱向對比的角度,恆生指數和恆生國企指數的滾動市盈率均處於近十年高位。從AH溢價指數來看,近半年尤其是一月以來明顯回落,說明在快速上漲後,港股的價效比相比去年四季度不具備優勢;另外,雖然兩地市場在稅收、打新、投資者偏好等諸多領域區別明顯,價差可能會長期存在,但也會隨互聯互通機制越來越便利而有所收斂。
雖然隨著上市新規、恆指成分股改革、中概股迴歸等多因素催化,港股市值結構逐漸轉變為“新經濟”主導,優質股稀缺性優勢更加突出,吸引內地機構投資者資金持續進場,但是基民也需注意這些稀缺標的大都處在估值高位。從配置角度看,除了緊跟南下資金的審美偏好,優選行業頭部企業、擁抱高質量的核心資產,跟隨重倉騰訊、美團等延續高景氣的核心標的滬港深基金之外,可以考慮適當配置申贖效率並不高的QDII基金。
本輪港股行情由邊際流動性驅動,資金流入若趨緩,行情也將有所反覆。對於港股投資,投資者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港股有著離岸市場的特殊身份,個股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均衡佈局主動型基金或是更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