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基民“抱團”:資金“錯配”露苗頭

  一天之內,逾219萬戶基民齊聚,買爆了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基金。但面對150億元的“蛋糕”,這批狂熱基民戶均獲配金額不過6873元。2021年以來這樣的場景頻頻上演,動輒以數十萬乃至百萬戶計的散戶群體步調一致,這令基金經理倍感壓力。

  眾多“小白”扎堆的散戶洶湧而來,會如何深刻影響公募基金行業?基金經理用行動做出瞭解答:為應對散戶頻繁短線申贖,不得不“抱團”大市值、高流動性個股,期望降低衝擊成本;為讓淨值曲線更優美,持股集中度越來越高,只要基民新資金源源不斷湧入,這些重倉股股價就會持續上升,從而推動基金淨值上漲。

  但業內人士指出,散戶注重短線申贖與基金經理秉承“長線是金”相背離,已在事實上造成嚴重的資金“錯配”。儘管短期內居民財富轉移過程會掩蓋這種“錯配”,一旦資金斷檔,風險的爆發可能比想象得要猛烈。

  膨脹的新勢力

  心情隨美股散戶抱團與空頭對決跌宕起伏後,居住在上海的“小白”基民張華安萌發了理財之外的使命感。“假如我們基民也能有這種凝聚力就不怕賺不到錢。”張華安信心滿滿地說,“大家要團結起來,這樣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就不敢小覷我們的力量,不敢損害我們的利益。”

  張華安有著典型新基民“人設”:90後,工作時間尚短,積蓄幾萬元,極度渴望財富的爆炸性增長。他們個體微小,但凝聚起來的力量龐大:2020年至今,公募基金頻現的“爆款”其實是成百上千萬個“張華安”的集合體。他們思維的每一次集體跳躍都會給基金業製造波瀾。在一些著名的基金交流論壇,有大量號召大家集體買入或集體抵制的帖子,這也在去年意外地造就了一批話題基金經理:他們未必給基民賺錢,但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網紅”。顯然,熱衷於“標籤化”是這股新勢力的一個重要特徵。

  “公司有隻剛剛成立的新產品,買家竟然沒有一家機構,客戶清一色是散戶。操作純散戶基金產品太難了,這隻產品的基金經理第一反應是趕緊找幾家機構投資者。”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負責人吳銘(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吳銘認為,網際網路技術在基金買賣和交流中快速普及,是龐大但散落的基民最終形成一股新勢力的核心原因,基金投資財富效應的發酵不過是一個催化劑而已。“近年來,基金銷售渠道從單一的銀行轉向銀行與網際網路巨頭並舉;在未來,網際網路會成為終極銷售渠道。”吳銘說,“網際網路上,散戶不僅可以更便捷地買賣基金,而且可以更快速、更自由地交流。這種交流讓他們不再是散落的個體,而更容易凝聚成一個個新的群體。”

  這股新勢力究竟發展到何種程度?雖然公募基金年報尚未披露,無從窺得2020年總體基民數量變化,但根據網際網路資料探勘平臺MobTech的資料,在2020年上半年,移動網際網路基民數量突破8000萬人。業內人士預計,按照去年下半年散戶的狂熱勁兒,2020年這個數字有望突破1億人。

  另一些資料則更有力地佐證了這股新勢力的崛起。以支付寶基金頻道為例,隨便開啟一隻明星基金產品頁面,關注人數都有四五百萬,甚至超過千萬。相較於前幾年,這可以稱之為幾何級增長。

  起底集中持股

  新勢力的崛起正猛烈地衝擊著公募基金業生態,基金經理艱難地適應著。

  對於管理散戶佔比較高的基金產品,工作稍有年頭的基金經理內心都是抗拒的。在他們眼裡,散戶自主意識的強化、群體性行為的頻發,都對基金經理堅信長期價值投資理念構成嚴峻挑戰,一種“錯配”已經露出苗頭。

  “有些基民信奉‘七日炒基法’,而且對基金經理的短線交易能力開始苛求。實話實說,這種客戶不是我想要的。”一位管理規模超過200億元的基金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吐槽,“散戶佔比很高、偏好短線交易、申贖行為趨於一致,如果這三者結合,會給基金業和A股帶來什麼後果?市場波動也許更劇烈,特別是在某些關鍵時點。”

  吳銘稱,從去年開始,對基金經理偏好大市值股票、熱衷“抱團”的指責不斷,並將其視為A股過度結構性行情的元兇,但這種變化的背後有散戶新勢力崛起因素。散戶熱衷短線交易與基金經理堅持“長線是金”產生嚴重“內卷”,反覆衝撞後形成新平衡——基金經理的持倉必須落在流動性更佳的大市值股票上,並且透過源源不斷的資金優勢持續抬高這些個股估值。

  “動機很簡單:持倉個股的流動性好,基金經理才能應對散戶頻繁申贖,降低衝擊成本;而持倉個股集中度越高,淨值曲線越容易走漂亮,資金湧入越快,然後能進一步推漲個股,這是一個螺旋形上升的故事。說白了就是一個新的‘擊鼓傳花’過程。”吳銘說。

  有趣的是,儘管基金經理意識到“錯配”埋下隱患,但他們普遍認為,在居民財富向公募基金大遷移背景下,源源不斷的新增資金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掩蓋這種“錯配”風險。“只要資金面沒有出現拐點,短期內希望公募基金‘抱團’瓦解的人會失望的。”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自信地說。

  遏制貪婪需監管之手

  狂熱的基民給公募基金業帶來的變化不止於投資“錯配”。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伴隨著散戶在基金持有人結構中佔比不斷提升,以及散戶在日常交流中容易形成一致性行動,未來公募基金業的格局有可能朝三個方向演變:第一,客戶資源加速向龍頭公司集中,行業格局從“二八”逐漸演變成“一九”,競爭將主要在大型基金公司中展開;第二,財經“娛樂化”將成為普遍現象,對基金經理人設的精細化推廣會成為未來公募基金營銷重點;第三,針對客戶細分領域挖掘不斷深入,產品創新迎來一波新浪潮,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客戶需求。

  吳銘認為,在充分享受散戶湧入帶來的規模擴張紅利時,公募基金不能忽視行業發展的“健康度”,尤其是在大量對投資理解甚少的“小白”客戶湧入時,行業應當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合理引導散戶投資者理性投資。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面對散戶任性‘投基’,基金公司固然短期能增收增利,但歷史經驗證明,最終會落得‘一地雞毛’。對於以持有人利益至上的資管行業而言,這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吳銘說,“公募基金尤其是頭部基金公司應該做出表率,在市場風險偏高時,主動剋制規模擴張衝動,主動引導客戶進行理性投資。”

  但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頭部基金公司的規模擴張衝動非但沒有剋制,反而在短期利益誘惑下有變本加厲的趨勢,而作為基金行業健康發展基石的投資者教育工作被有意識地忽略。業內人士呼籲,需要監管層進行強有力的指導和約束,讓散戶投資者的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99 字。

轉載請註明: 解碼基民“抱團”:資金“錯配”露苗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