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轉型“拼服務”:“刷臉”就能取現金 “掃碼取款”遇冷

  近日,廣州市內的大型銀行網點基本實現“刷臉取款”,引起大家關注。不過,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目前北京地區銀行網點更加普及的是“掃碼取款”。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儲戶對於“掃碼取款”接受度不高。其實,“刷臉取款”、“掃碼取款”都並非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已在全國多個城市的銀行營業點落地。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刷臉取款”、“掃碼取款”是銀行創新的一種體現,對於年輕人來說多了一種取款選擇,也更容易接受、更願意嘗試。但是,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年輕人更傾向於在線上完成交易,很少會到實體網點辦理業務,而願意到網點交易的中老年使用者,主動嘗試新技術的願望並不強。

  “掃碼取款”操作略顯繁瑣

  《證券日報》記者日前透過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大多數銀行的ATM機上均實現“掃碼取款”無卡存取款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銀行推出的掃碼取款功能均需要開通手機銀行,下載相應銀行的手機APP,才能完成取款。而且每家銀行均有不同程度的限額,掃碼取款單筆限額1000元—3000元不等,每日累計取款限額為2萬元。

  “掃碼取款”該如何操作?是否便捷呢?《證券日報》記者日前在北京市豐臺區光大銀行某支行網點進行了體驗。記者在ATM機操作初始頁面右下角點選“掃碼取現”業務,點選進入後ATM機頁面顯示出一個二維碼以及操作提示。根據提示,開啟該行手機銀行APP,在主頁面點選右上方 “+” 中的掃一掃選項(新使用者需繫結個人銀行卡,填寫輸入提示中所需的手機號碼、密碼等相關選項),對準ATM機螢幕上的二維碼進行掃描,隨即彈出所需取款的賬戶、可用餘額以及取款金額。

  從使用者體驗來說,雖然不需要使用銀行卡,但是操作略顯繁瑣。不僅需要配合手機,下載銀行的App並掃碼,還需要在機器上輸入密碼,增加很多步驟,並沒有減少使用者的取現流程。

  事實上,ATM“掃碼取款”並非新業務,掃碼取款這項功能早在幾年前就由國有大行、股份行推出使用。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從各大銀行網點目前的情況來看,ATM“掃碼取款”並未普及使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豐臺區某農行支行營業網點,該行的大堂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網點有一臺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ATM機,但是經常遇到面部識別不了的問題。很少有人使用,多數人還是選擇持有銀行卡取款。”

  許多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掃碼取款’並沒有普及使用,來網點取現的儲戶較少,除了一些特定習慣的使用者和老年人,而老年使用者多數使用的是老年手機,既下載不了手機銀行也不會使用,而且對於人臉識別比較反感。”

  記者採訪了部分持有銀行卡的儲戶,多數儲戶對記者表示:“ATM機一般在急需用錢的時候會派上用場,但大多數時候一年也用不了一次。”

  為何ATM“掃碼取款”遲遲沒有普及?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掃碼取款、刷臉取款主要是以客戶為中心,方便客戶的一種體現。這也是讓客戶在用卡取款之外,更多一種選擇,即在沒有帶卡的情況下也能取款。但是也要看到兩方面:首先,一般客戶用卡取現金,或者說在ATM上取現金的需求在下降。由於移動支付的普及,小額零售的支付更多地使用移動支付,並不一定需要現金支付。第二,銀行作為實體網點自身的功能在下降,而銀行的線上渠道比較發達,95%以上的零售業務可以透過線上渠道來辦理,客戶很多業務不一定非得到網點去辦,包括ATM機辦理。

  推動銀行網點轉型為“服務中介”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和客戶行為深刻變遷以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廣泛應用,現金支付逐步退出主流,ATM機的地位和作用也大幅銳減,銀行網點功能和服務面臨著巨大沖擊。近日,“ATM機一年減少8萬臺”登上微博熱搜榜。根據央行公佈的《2020年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ATM機具為101.39萬臺,較2019年末減少8.39萬臺。

  董希淼表示:“具體到網點轉型,在數字時代,網點應定位為線上渠道的補充,應加快推進線上線下融合、聯動,推動服務渠道協同和資源整合,激發網點發揮線上渠道難以具備的功能。下一步重點是推動網點向輕型化、智慧化、場景化轉型,提高輻射能力和服務張力,與線上渠道一起為客戶提供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的服務。更重要的是,要以此為契機,推動銀行從‘資金中介’轉型為‘服務中介’,成為金融服務的綜合提供商,滿足金融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由於移動支付比較發達,大家使用銀行卡的機會越來越少,實體銀行卡可能會減少,包括儲蓄卡、信用卡,以及央行推出了數字人民幣,但都不會取代無卡化。” 董希淼表示,銀行卡除了是一種介質,它更主要的是銀行賬戶的一種存在形式,銀行賬戶的功能是存在的,而賬戶背後是整個金融服務的基礎,此外,銀行卡還有其他一些功能存在,並非所有地方都能夠無卡使用。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黃大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大的趨勢來看,銀行卡的數字化、線上化肯定是一個趨勢,但銀行卡的介質是不會消失的。

  值得關注的是,銀行在推進網點轉型與數字化建設的同時,為了幫助老年人也能全面融入資訊化社會,不少銀行也在逐步加強“適老化”金融服務。

  銀保監會之前印發的《關於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的通知》指出,各銀行保險機構要加強金融服務下沉,根據老年客戶群體數量和金融服務需求,合理科學進行網點佈局。

  “銀行加速鋪設智慧化網點,不僅僅改造網點硬體,網點運營和服務模式必須緊跟智慧化浪潮。智慧化是為了便利,便利的初衷是人性化,銀行人性化的服務將更有溫度。”銀行業內人士表示。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92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網點轉型“拼服務”:“刷臉”就能取現金 “掃碼取款”遇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