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年內權益市場持續調整,公募發行明顯遇冷。不僅如此,年初至今,又有一批公募基金清盤。
Wind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已達71只。同時,多隻基金髮出規模“預警”——資產淨值連續多日低於5000萬元,已到清盤邊緣。
一般來說,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透過;二是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基金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或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三是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其他清盤條件。
當下基金清盤已成為一種常態,基金公司不再死守那些表現不佳、規模不大的產品。進一步而言,在基金數量突破9000只的背景下,基金產品創新和迭代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清盤是促進優勝劣汰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年內71只基金宣佈清盤
執行不佳的基金“退場”速度正在加快。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已達到71只,另外也已有多隻迷你基金觸及清盤“紅線”,遊走在清盤邊緣。
例如,5月以來,有易方達中證全指建築材料ETF、申萬菱信安泰瑞利中短債、天弘中證滬港深物聯網主題ETF、易方達中證滬港深500ETF、國泰惠盈純債、融通中債1-3年國開行債券指數等多隻基金髮布了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其中某些發出規模“預警”的基金產品成立尚不足半年。
例如,成立於今年3月4日的易方達中證全指建築材料ETF就於5月25日釋出了《關於易方達中證全指建築材料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基金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其中提到,“截至2022年5月23日,本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若截至2022年6月21日日終,本基金的基金資產淨值連續5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則觸發上述《基金合同》規定的終止情形,《基金合同》應當終止,基金管理人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對本基金進行清算。特請投資者注意相關風險。”
Wind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1年這三年間,清盤基金數量逐年上升,分別為132只、173只、253只。
以2021年情況來看,權益類基金清盤數量就有134只(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清盤數量分別為39只和95只),佔比達到了52.96%;債券型基金清盤的有110只,佔比43.48%。從原因上看,在2021年清盤的253只基金中,有134只基金因資產規模原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清盤,其餘119只基金則因為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透過而清盤。
反觀年內清盤的71只產品中,權益類基金清盤數量為39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清盤數量分別為15只和24只),佔比進一步提升至54.93%。從原因上看,有40只基金因資產規模原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清盤,其餘31只基金則因為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透過而清盤。
優勝劣汰格局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一隻基金的成功與否,與三方面的因素相關:一是基金經理自身的投資能力;二是代銷渠道與基金公司的宣傳與營銷能力;三是賺錢效應,賺錢效應的核心在於市場環境是否適合該基金的投資策略。
例如,作為5月第一支清盤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博時滬港深成長企業,該基金於2016年11月成立,發行總份額2億份,進入清算程式前的基金規模只有1531萬元。
在年內港股持續調整背景下,一季度末時,博時滬港深成長企業重倉持有贛鋒鋰業、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石油股份、騰訊控股、兗礦能源、中國移動、中信銀行等港股。而截至基金到期日時,博時滬港深成長企業基金年內淨值已下跌20.31%。
不難發現,2022年來,一邊是基金清盤加速,另一邊是“賣不動”。由於權益市場持續調整,往年出現“百億爆款、一日售罄”等盛景已難重現。
而從2019以來的這段期間,大批投資者已透過購買基金入市。因而,整體收益率相對有競爭力,有渠道和口碑優勢的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往往更受投資者認可,在“馬太效應”的行業背景下,“迷你基金”只能處在清退的邊緣徘徊。
上述業內人士直言,截至目前,全市場的基金已基本覆蓋到“股債匯”各類資產以及每類資產的各個細分熱門賽道。在這一過程中,產品同質化等現象也日漸突出,在“馬太效應”的行業發展趨勢下,難免會有一部分基金長期處於尾部區間,既缺乏亮眼業績,也無法做大規模。久而久之,透過主動清盤的方式重新整合投研資源,就成為必然之路。
不過,也要看到的是,在公募基金蓬勃發展期,基金產品形成“進退有序”格局,既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也是對基民利益的有效保護。
此前,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曾表示,基金行業的發展好比一個流動的蓄水池,既要有活水流入,也要為死水排出提供順暢通道。這既是基金投資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也是對基民投資利益的有效保護。
展望未來,有觀點認為,今年清盤基金的數量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一方面,隨著基金行業規模快速發展,基金清盤將逐步常態化;另一方面,這也是基金投資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是對基民投資利益有效保護的一種體現。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