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年虧損12億!瑞爾打破牙科暴利神話!流血上市還能走多久?

由 士振文 釋出於 財經

  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升,人們對口腔健康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口腔門診的身影。

  一個小小的口腔科,看似毫不起眼,實則暗藏玄機,是一門悶聲發大財的好生意,所以醫療行業盛行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開著寶馬口腔科”。

  近日,牙科賽道再迎稀缺龍頭——中國口腔醫療服務領域的領先企業瑞爾集團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擬於主機板掛牌上市,計劃將募資金額中的絕大部分用於醫院建設,摩根士丹利和瑞銀集團擔任聯席保薦人。

  雙品牌戰略是瑞爾集團引以為傲的亮點所在,也成功吸引了各路資本大佬的眼球。在IPO之前,瑞爾集團已經完成5輪融資,融資金額達4億美元(約26億人民幣)。

  瑞爾集團成立於1999年,旗下運營“瑞爾齒科”和“瑞泰口腔”兩個品牌,業務涵蓋普通牙科、正畸科和種植科。截至2021年3月31日,集團主要在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運營7家口腔醫院及100家口腔診所,僱傭了856名牙醫坐診,為使用者提供廣泛的專業及個性化口腔醫療服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就 2020 年的總收入而言,集團是中國第三大民營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同時是中國最大的高階民營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

  招股書顯示,截止3月31日止的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瑞爾集團營業收入分別為10.80億元、11.00億元、15.15億元,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但令人費解的是,在營收持續向好的情況下,瑞爾集團卻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

  截止3月31日止的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瑞爾集團的淨虧損分別為3.04億元、3.26億元、5.98億元,三年合計虧掉12.28億元,且虧損缺口連年擴大。

  瑞爾集團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影響其收入成本的主要因素為人員福利開支(包括牙醫及其他員工的工資、薪金及花紅)。2019至2021財政年度,其人員福利開支分別為5.66億元、6.15億元和7.17億元,分別佔當期收入成本的61.8%、62.3%和62.3%。

  瑞爾出現資不抵債的問題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至少報告期的三個時段中一直存在。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總資產23.51億元,負債總額是資產的兩倍有餘,足有48.07億元。

  令人唏噓的是,曾經雄心勃發提出“千店計劃”的瑞爾,如今竟落到考慮如何才能不虧本的地步。

  高階的市場定位,為瑞爾集團帶來了一定的溢價空間,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高階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價格一般較行業平均水平高出25%。瑞爾集團表示其憑藉卓越的口腔醫療服務質量和病人護理收取溢價,而且大部分診所位於黃金商業地段和甲級寫字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定位高階的瑞爾集團,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卻較為“吝嗇”。根據招股書顯示,2021財年,其研發費用為0.27億元,僅佔營業收入1.8%,主要用於建立研發團隊及改善資訊科技系統,而對診療方式創新技術或臨床研究等方面並沒有提及。

  事實上,牙醫資源短缺,一直是我國口腔醫療行業的難題。2020年,中國每百萬人中的牙醫人數為175人,而歐洲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國家、美國以及巴西每百萬人中的牙醫人數分別為810人、608人和1200人。中國的牙醫資源明顯有限。

  在此情況下,如何提高醫生診療效率和“可複製性”,成為口腔醫療服務機構擴張業務至關重要的一環。

  瑞爾集團此番赴港IPO,途中擋著不少“攔路虎”,就算最後順利登陸港交所主機板,也是典型的“流血上市”,能否將公司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在資本裹挾中一路狂奔的瑞爾集團,丟失了初心,也付出了代價。而能否衝破層層桎梏,順利實現港股IPO,化解這場對賭危機,成了擺在瑞爾集團眼前的頭號難題。

  宣告:易昇證券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