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密集出爐的前7月經濟資料顯示,“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呈現穩中加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經濟韌性不斷增強,新發展格局穩步開局,進一步累積了實現“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信心。
專家指出,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仍需凝神聚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著力打通國內大迴圈、國內國際雙迴圈堵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穩中向好 新發展格局穩步開局
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5%,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5%……近段時間,前7月經濟資料密集出爐。資料顯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生產需求繼續回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快速成長,質量效益穩步提高。
透過資料,從中國經濟的“形”觀中國經濟的“勢”。我國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迴圈改善,國內大迴圈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內國際迴圈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正加快構建、穩步開局。
——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迴圈改善。生產領域保持恢復,1-7月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行業同比實現增長,其中27個行業同比增速超過10%;流通領域總體活躍,貨運量、客運量同比分別增長21.7%和7.8%;消費領域逐步回暖,限額以上單位18個商品類別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均超過10%。
——國內大迴圈主體作用增強,國內迴圈在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明顯。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6829億元,同比增長20.7%,兩年平均增長4.3%。
——國內國際迴圈相互促進,外貿發展量增質升。1-7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213417億元,同比增長24.5%。其中,出口116626億元,同比增長24.5%;進口96792億元,同比增長24.4%。貿易結構繼續改善。一般貿易進出口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1.9%,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
“今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起步之年。面對全球疫情蔓延和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的環境,各方面立足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暢通內外經濟迴圈,發展韌性進一步增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寧吉喆日前撰文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平穩恢復的態勢,疫情防控進一步取得成效,防控能力和經驗不斷積累,對整個經濟社會活動的正向支援不斷增強。企業創新發展的活動更加活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亮點增加。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各部門、各地方都作了積極努力,成效逐漸積累,有利條件不斷增多。
加力提效 供給側改革縱深推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經濟迴圈的暢通無阻。其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關鍵。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三去一降一補”今年以來的成績可圈可點。
二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4%,處於近年來較高水平。6月末,資產負債率為56.5%,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3.54元,同比減少0.98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為8.45元,同比減少0.65元。
1-7月份,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增長13.1%,比全部投資快2.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速為10.9%,比上半年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衛生投資同比增長31.8%,教育投資增長12.1%。
與此同時,創新發展韌性持續增強。產業鏈水平不斷提升,新產業叢集培育成長。
1-7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5%,兩年平均增長13.1%;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7%,兩年平均增長14.2%,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94.9%和64.6%,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7.6%。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各類主體活力不斷迸發。
1-7月份,中央企業實現淨利潤1.2萬億元,同比增長112.4%,營業收入20萬億元,同比增長27.4%。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3.4%,延續較快增長態勢。其中,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20.1%,製造業民間投資增長19.3%。民營企業出口增長30.1%,佔比較去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至56.8%,拉高整體出口增速16.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企業發展信心不斷增強。7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0.4%,連續17個月高於臨界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7.8%。
寧吉喆在撰文中表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線,也是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務。面對經濟恢復程序不平衡等問題,各地區各部門深化“放管服”、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等重點改革,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新需求,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增強了發展的內生動力。
凝神聚力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7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釋放了重要政策訊號——面對複雜局面,下階段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指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會議要求,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援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專案建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展望下一階段,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須進一步穩固,內需增長動能偏弱,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有所分化。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完成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促進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當前總體形勢和任務進入階段性轉換,已經從應對疫情、恢復經濟,轉到面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新的經濟增長週期上來。要加緊謀劃,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新週期的重大工作儘快推進落地。”張立群說。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遠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
林致遠認為,當前,要著力最佳化營商環境,深入“放管服”改革、促進公平競爭;引導資本流向,發力新制造,瞄準硬科技,包括高階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新基建、生物醫藥、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等。另外,在勞動力供給方面,大力扶植職業教育,著力提倡素質教育,為實體經濟培育人才。“要將經濟更多轉向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積累為特徵的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新興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楊丹輝表示,為更好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努力實現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要加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新發展動能。
在楊丹輝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緊密聯絡、相互支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需要更好把握需求變化趨勢,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更多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需求的適配性。“其中,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上,作為供給主體的企業大有可為。要多運用新技術,把產業化成果投放到消費場景上去,讓消費者享受更多便捷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服務於‘雙碳’目標,在引導綠色消費、升級消費上多下功夫。”
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要注重需求側管理,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張立群表示,當前,需求不足特別是內需不足對經濟執行的制約仍然存在。同時,多種影響出口增長的因素值得關注,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較大,未來出口的強勁增長態勢面臨風險和挑戰。
張立群指出,要把擴大內需戰略切實落實好,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潛力加快釋放出來,重要的是顯著增強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政府投資要與新型城鎮化推進緊密結合起來,使得城市群發展水平提高,新型城鎮化及其帶動的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展現新面貌,從而增加企業訂單、改善企業預期,以此帶動企業投資,帶動就業、居民收入增長、消費等全面回暖。
“下階段,隨著新發展格局構建的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力度加大,發展質量有望繼續提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