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大力號召下,多地中小銀行正在積極佈局“新市民”金融服務。4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有大連銀行、廈門國際銀行、齊魯銀行、濟寧銀行、萊商銀行、中原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陸續公佈了服務“新市民”的方案舉措,包括推出專項消費或創業貸款、加大對吸納“新市民”就業較多企業的支援力度以及降低購房首付款比例、提供房貸優惠利率等。不過“新市民”群體普遍具有信用等級缺失、資質不完整等特點,中小銀行如何化解潛在信用風險,發揮自身優勢與大型銀行形成錯位競爭也成為服務過程中有待解決的難點。
多家中小銀行推出“新市民”服務方案
中小銀行近期陸續釋出服務“新市民”舉措。據北京商報記者4月13日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大連銀行、廈門國際銀行、齊魯銀行、濟寧銀行、萊商銀行、中原銀行等披露服務方案,為“新市民”提供包括創業就業、住房貸款等優惠。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於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據瞭解,此類人群目前大約有3億人,如何讓3億“新市民”在異地安居樂業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
在金融服務方面,目前,針對“新市民”的創業就業問題,已有中小銀行推出了專屬創業貸款。例如,齊魯銀行推出了“新市民創業貸”,依託政府擔保貼息政策,降低貸款融資成本;萊商銀行借力創業擔保中心,推廣“新市民創業擔保貸”,滿足“新市民”創業融資需求。在“新市民”就業上,部分中小銀行透過加強對吸納“新市民”較多區域和行業的金融支援,助力“新市民”就業。
對於“新市民”最關注的住房安居領域,多家中小銀行則透過降低“新市民”購房首付款比例和房貸優惠利率等提供金融支援。例如,大連銀行提供專享房貸優惠,“新市民”滿足首房首貸標準的,在大連銀行申請個人住房貸款可在現行房貸最低價格基礎上優惠5個基點,提前還款免預約免收違約金;中原銀行推出鄭州“新市民”專項住房按揭貸款產品——“鄭好安家”,對於符合條件的“新市民”,在市轄區購買首套住房,減免30天貸款利息;同時圍繞保障性租賃住房市場,探索住房租賃金融服務新模式。
而萊商銀行也在服務舉措中提到,適當降低“新市民”購房首付款比例,提供專屬房貸優惠利率。北京商報記者4月13日致電萊商銀行諮詢“新市民”購房優惠政策,該行一位房貸經理表示,暫時還沒有接到具體的優惠通知,目前該行一手房首付比例最低是20%,二手房首付比例最低25%,首套房貸利率為5.0%,二套房貸利率為5.2%,與其他銀行利率一致。
在消費信貸方面,廈門國際銀行則推出“新市民”專屬消費貸款“新市民貸”,該貸款額度最高可達20萬元,利率(單利)最低至7%,為籍貫區域非本地、徵信白戶等融資困難的“新市民”人群提供信貸支援,可線上辦理。北京商報記者查詢廈門國際銀行手機銀行App發現,目前該行“新市民貸”暫未上線。
在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階分析師陳明軒看來,在創業就業方面,中小銀行“新市民”的金融支援舉措有助於促進當地市場經濟活力,提高當地的產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各行業發展動能,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在住房方面,“新市民”方案中的保障性住房增加、房貸利率優惠等舉措表明“房住不炒”的基本面不會變,使“新市民”能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增加“安全感”,同時也利於提高中小銀行的貸款業務增長。
注重本地化、提供小額低利率信貸服務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程序的深入推進,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透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融入當地成為“新市民”。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3月4日,銀保監會、央行聯合釋出《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做好 “新市民”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此後,河南、北京、寧波、重慶、廣東、山西、山東等多地銀保監局紛紛出臺相關檔案,對轄區內金融機構服務“新市民”提出要求。
政策給予鼓勵、多家中小銀行也採取了行動,不過在實際服務“新市民”過程中,仍尚存一些難點。陳明軒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新市民”群體普遍具有信用等級缺失、資質不完整等特點,對金融風險意識普遍較弱,個人潛在信用風險較大。針對潛在風險,陳明軒建議,中小銀行應有效地利用技術手段幫助銀行防範風險。例如運用資訊科技,加強模型管控,實行客戶白名單制;最佳化銀行風險預警系統、風險管理系統等,提高貸款風控能力。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也指出,銀行依然要有風控意識,不能拋開風控和市場規律開展業務。在風控的基礎上,利用數字技術開啟局面,實時監控借貸企業的資金流動管理,監控抵押物的安全性。透過技術互信在銀行和“新市民”之間建立互信。
與此同時,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新市民”本身涵蓋的群體也較為廣泛,金融服務需求差異性也較大。例如,北京地區800多萬“新市民”呈現“兩頭集中”的特點,“一頭”集中於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一頭”集中於物流、家政等服務類行業,細分人群、細分行業需求各有不同。
那麼針對不同“新市民”的需求,中小銀行如何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認為,如果說在城市站穩腳跟和謀求發展是“新市民”的根本訴求,那麼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則是滿足這一人群日常生活發展的基礎;金融服務應貫穿“新市民”的整個生命週期,從最前端的到城市找工作,到生活消費,再到結婚生子,以及未來孩子的教育和醫療保險等。
目前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等也紛紛出臺相關服務“新市民”舉措,中小銀行又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務與大型銀行形成錯位競爭?
陳明軒則表示,科技賦能業務的基本面是基礎。在基礎之上,中小銀行應結合自身特色優勢專攻某類人群,提供精細化服務。例如部分銀行在鄉村金融發展上具有特色業務,可以圍繞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專營優惠貸款服務。同樣的,與大型銀行的錯位競爭首先在於充分將自身經營優勢與深耕地方特色結合起來,塑造業務壁壘。另外,透過儘可能兼併重組整合資源,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中小銀行一方面還是要注重本地化服務,這是中小銀行現階段的基本盤,另一方面要開展線上業務,從而獲得使用者增量。”盤和林認為,但是在業務模式上,中小銀行需要和大型銀行錯位競爭,比如大型銀行比較注重高額信貸,比如按揭和公司信貸,那麼中小銀行可以開拓消費信貸、小額度、低利率的信貸業務。另外,中小銀行也可以透過降低金融服務報價的方式來培育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