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雷達財經出品 文|張凱旌 編|深海,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3月17日,胡潤研究院釋出了《2022全球富豪榜》,中國以1133位十億美金企業家蟬聯第一,同比增加75人。全球十億美金企業家的前三大居住城市都位於中國,分別是北京(144人)、上海(121人)、深圳(113人)。農夫山泉的鐘睒睒蟬聯中國首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內排名第二的馬化騰財富減少1500億元,落至第四;去年第四的馬雲財富減少1000多億元,落至第五。這是2015年來,“二馬”首次一齊跌出中國前三。
“二馬”財富值的下滑與阿里、騰訊市值縮水息息相關。有資料顯示,截至3月15日的13個月內,騰訊、阿里的總市值已累計蒸發逾1萬億美元,其中騰訊市值蒸發逾5300億美元,阿里蒸發約5200億美元。
事實上,本次上榜企業家財富截止日期為2022年1月14日,若將該日期延後至今,“二馬”財富值將下滑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富豪榜公佈前幾日,阿里、騰訊即將大裁員的訊息剛剛衝上熱搜。有內部員工在社交平臺中透露,阿里裁員包括MMC(社群電商)、飛豬等業務,騰訊則涵蓋PCG(平臺及內容業務事業群)、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有分析認為,雖然網際網路行業遭受了衝擊,但整個行業並未失去想象空間。行業調整後,依然有希望邁上新的臺階。
估值連遭下殺阿里、騰訊的股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其的悲觀預期。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騰訊控股股價最高曾在2021年2月攀至750港元,而到2022年3月15日,最低僅剩297港元;阿里巴巴股價則曾在2020年10月底探至309.4港元,而到3月15日,最低時僅71港元。
與之對應的是,騰訊目前的動態市盈率僅為16倍左右,是歷史最低;阿里則為26倍左右,距離巔峰時期的45倍也相去甚遠。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大廠估值下殺期間經歷了數次關鍵性的市場變化。
第一波,是反壟斷衝擊。作為網際網路大廠中的“領頭羊”,阿里、騰訊在監管環境變化時自然成為了“出頭鳥”。
2021年4月,阿里因實施“二選一”被處以182.28億元的鉅額罰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對企業開出的最大反壟斷罰單。隨後螞蟻集團也接到了金融主管部門的整改要求,涉及支付、理財、信貸等核心業務。
7月,虎牙鬥魚合併遭禁止,這是監管部門下發的網際網路領域第一張投資禁令。有媒體經計算得出,由於合併事宜擱置,虎牙、鬥魚股價大幅縮水,這給兩家公司背後共同的重要股東騰訊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百億。
緊接著,騰訊音樂放棄獨家版權,這被業內視為“恢復市場競爭狀態第一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告顯示,2016年騰訊和中國音樂集團在相關市場份額分別在30%、40%左右,騰訊透過與市場主要競爭對手合併,集中後實體佔有的獨家曲庫資源超80%。
反壟斷不僅衝擊阿里、騰訊。美團因“二選一”被反壟斷調查、滴滴剛剛完成IPO就接受網路安全審查、中概股上市的集體驟停,甚至是線上教育行業的崩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包括高瓴資本、景林資產等在內的投資機構也開始拋售手中持有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股份。
第二波,則是業績增長遭遇的瓶頸。2021年初,一些樂觀的分析師認為,反壟斷並不會顯著影響大廠的業務和財務表現,但下半年的財報陸續公佈後,外界發現,網際網路大廠好像突然不掙錢了。
阿里就是典型的例子,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不及市場預期,非美國會計準則下,調整後淨利潤同比下降39%,公司自2016年來,首度主動下調了全年業績指引;2021年第四季度,阿里營收增長依舊不及預期,淨利潤甚至同比大跌75%。即使有雙11的加持,公司營收核心中的客戶管理收入依然出現同比下滑的跡象。
兩份報表公佈後,阿里的股價均出現了下跌的走勢。
騰訊也不例外。2021年第三季度,騰訊在非國際報告準則下,淨利潤同比下滑2%,這是公司近十年首次出現淨利潤同比下滑。其中,未成年人在本土遊戲市場流水的佔比顯著下降,廣告業務的增長也略顯疲軟。
此外,阿里和騰訊作為傳統的投資大戶,去年在這塊業務上也迭遭打擊。第三季度,騰訊投資產生的公允價值下跌了364億元;阿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投資價值也給公司帶來了114.56億元的淨損失。
連續利空後,市場中的恐慌性情緒不斷蔓延,這就讓大廠估值開始了第三波情緒性的下跌。
俄烏危機尚未完結,3月8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又依託《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將5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認定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這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壓力激增。
此時,一切與網際網路大廠相關的訊息彷彿都成了其股價下跌的理由。行業人士指出,這個階段往往會越跌越急,投資者都怕跑不掉所以不計成本出售,造成資金踩踏和擠兌,從而進一步加劇恐慌,形成惡性迴圈。
3月7日-15日的7個交易日內,阿里、騰訊港股股價分別跌去28.03%、26.09%。
大廠開始“節衣縮食”在此背景下,“巨頭揮別高增長時代”成為了市場的共識,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網際網路舊的秩序正被打破,藉助平臺優勢或流量優勢“躺賺”的時代已成為過去時。
而要迎接新秩序,網際網路大廠勢必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自身進行調整。盤古智庫高階研究員江瀚對雷達財經表示,網際網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要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運用好手中的資金是大廠要謹慎考慮的事情。“至少不會像之前那樣大手大腳地花了。”
“從9月開始,部門被裁的人有20個以上,一半人都走了。”一位騰訊的員工曾在接受採訪時稱,2021年7月,部門領導就已經口頭髮出裁員預警,表示今年因為業績不好會裁一波人,讓大家都做好準備。
2021年底,阿里、位元組跳動、快手、愛奇藝等公司也陸續傳出了裁員的訊息。網路中甚至瘋傳一張裁員統計圖,羅列了19家網際網路知名企業的裁員情況。不過,這份統計更多隻是網友們焦慮情緒的衍生品,其中發生的裁員情況,多在2019年或2018年底。
與之相比,最近的這次阿里、騰訊的裁員則顯得更為具體和清晰。據36氪報道,去年年底至今,騰訊多個事業群正在進行人員縮減,動作較大的是CSIG和PCG,而IEG(互動娛樂事業群)等減員幅度較小或暫無動作。
其中,CSIG事業群共有19000名員工,各個業務線都在裁員。一位騰訊CSIG中層透露,至2022年底,真實的裁員人數將超20%。
而PCG的裁員則已進行了數月。據瞭解,2021年4月該事業群曾迎來2018年後新一輪的組織調整,騰訊影片、微視、應用寶合併為線上影片BU,而業務單元的合併,也就意味著HC(Headcount,部門名額)的減少。
阿里方面,人員規模變動最大的是生活服務板塊,包括餓了麼和口碑等本地生活業務以及飛豬事業部。其次,盒馬、淘菜菜(社群團購)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員最佳化。多位餓了麼員工表示,此次裁員的比例在15%-20%之間。
此外,大廠的年終獎也有所壓縮。在騰訊PCG事業群任職的員工追某告訴雷達財經,此前PCG的年終獎是4個月(月薪)保底,一般會多1-2個月,而今年正常情況下只發3-4個月。
不過,同樣有超2萬名員工,但創收在騰訊總營收佔比30%以上的IEG裁撤比例遠低於PCG;而阿里的淘系電商,以及阿里雲、菜鳥物流也不在此次裁員範圍內。還有訊息稱,騰訊《英雄聯盟》專案組年終獎每人會發雙位數分量的月薪,外加公司股票和部門額外獎金。
另外的一項資料是,近三年來,阿里系對外投資數量和金額都有所下降,但電商物流、企業服務專案的投資數量佔比排名卻一直靠前,且每年都有小幅攀升。
相比之下,文娛賽道則出現明顯緊縮,而這部分業務正是阿里近幾年的失血點之一。2021年,阿里宣佈提前出售芒果超媒股票,按照芒果超媒當時的股價計算,阿里出售將產生逾20億的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第三季度,阿里產品開發費用為152.97億元,騰訊研發開支為137.3億元,雲計算、晶片等硬核科技領域也正成為巨頭們角力的重點。
段永平、芒格抄底,網際網路依然具有想象空間網際網路沒價值了嗎?許多投資大佬並不這麼看。
3月15日,騰訊控股大幅低開,最終收盤為298港元,創下三年來新低。這一天的早上,段永平在雪球高呼:“明天準備拿BRKB(巴菲特牛股伯克希爾)換點(騰訊控股),不等了。”
而在此前,段永平已於2021年8月和2022年2月、3月連續多次針對騰訊控股的下跌進行了補倉。
有著巴菲特“黃金搭檔”之稱的查理芒格對阿里的補倉則更為“兇猛”。2021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芒格連續買入阿里股票,總計投入資金約1.09億美元,但按照目前阿里在二級市場的情況來看,芒格已浮虧逾40%。
芒格還表示,投阿里是一筆合理的投資,至少目前來看,這種風險對其並不大。
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去追蹤,網際網路巨頭的成長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
以騰訊為例,東興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騰訊的股價走勢曾經歷5次上漲期與5次震盪期。其中前5次上漲期平均持續週期為19.8個月,前4次震盪期平均持續週期為24.5個月。當下騰訊正處於第5次震盪期,已經持續約13個月。
每一次騰訊陷入低谷,都與市場競爭或外部大環境有關。無論是全球金融危機、新浪微博的崛起,還是電商業務的折戟、遊戲版號的暫停,都曾讓騰訊的增長陷入停滯。而這次,反壟斷的監管、教育行業“雙減”對廣告的打壓、未成年人防沉迷新政策的出臺,也都對騰訊的業務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但每次能脫離震盪,再創新高,也離不開公司戰略的及時轉向以及部分優秀產品的面世。2005、2012、2018年,公司進行了三次關鍵的組織架構調整,隨之而來的是PC端QQ、《穿越火線》、《地下城與勇士》、微信、《王者榮耀》等一批現象級產品的誕生。
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的張志東就曾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當下騰訊發展的困境主要源於過晚轉向產業網際網路,轉型遲的原因則是微信與《王者榮耀》十分成功,導致騰訊高層失去危機感。
不過,就目前而言,這些大廠仍然需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在新的監管要求和資金投入模式下,實現業績的企穩回升。
江瀚認為,在拿出真金白銀的業績前,騰訊、阿里的估值能否修復此前的失地還是未知數。
接下來的時間,需要各家大廠在自己的領域,用業績和財務報表說話。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