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工作的數碼博主:收入超平均水平400%

“快春節了,也該給自己放假了。”離2022年春節還有7天時,在完成了一天工作後,“90後”全職數碼博主劉曉曉離開電腦桌,轉身進了廚房,給自己炒了一盤土豆絲、一盤韭菜、一盤蒜葉炒香腸。

自從三年前從一家公司離職,他就一直自己給自己“打工”,南昌贛江邊一套LOFT公寓,一樓是他的工作室,二樓是他的起居室。他不用早起趕地鐵,不用每天上下班打卡,不用處理“辦公室政治”,可以睡到自然醒、自己安排工作節奏。

他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都在LOFT公寓中展開,短短几年時間,劉曉曉掙到了一套房子的首付,2021年時他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住宅,每個月自食其力還房貸,在南昌,他成為了高薪自由職業者。

憑興趣入行,打入“KOL圈”

2021年對劉曉曉來說,生活最大的變化,就是透過自己的努力買了一套200多萬元的房子,首付基本是自己掙的,月供也自食其力。

說起如今能靠興趣賺錢,收入在同齡人中也算高薪,但劉曉曉走上這條路的經歷卻較為坎坷。

很多南昌的年輕人嚮往就業機會更多、房價更低廉的鄰省省會長沙。劉曉曉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也去長沙待了一年多時間,從事他本專業的地質工作,但一年後就動了離職的念頭。

因為對數碼產品特別痴迷,劉曉曉讀大學時就“混”數碼論壇。2016年時,靠著因興趣而起的鑽研,他在今日頭條上開了自己的第一個號。

2015年-2016年,正是位元組跳動旗下“今日頭條”的崛起時代。過去人們主要從四大新聞入口網站和傳統媒體上閱讀報道,它們無一例外都採用“編輯制”,今日頭條率先採用“算法制”,儘管引來大量爭議,但依靠精準的內容分發技術,把基於個性化推薦的內容消費做到極致,今日頭條脫穎而出,位元組跳動也成為了能與BAT抗衡的新興網際網路公司。

位元組跳動崛起背後,大批自由職業的內容創作者湧現,劉曉曉是其中之一。

在起步階段,今日頭條不惜血本扶持內容創作者,2015年推出“千人萬元”計劃和內容創業孵化器,一年後頭條號總數從3萬漲到30萬,2016年今日頭條又砸10億元扶持短影片創作者。

“那時我在玩數碼的群裡瞭解到今日頭條很‘火’,很適合註冊自媒體平臺,所以就做了自己的號,都是利用業餘時間,憑興趣更新。”劉曉曉說。

結果劉曉曉初試水的頭條號,一年多時間就吸引了6萬粉絲關注,靠這個號已經能賺到基礎的生活費,他便辭去了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工作,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做自媒體上面。

那時畢竟自媒體還是新興行業,作為一種職業並不被廣泛接納,於是劉曉曉去了浙江幫親戚打理生意,利用空餘時間兼職做自媒體。

劉曉曉內心一直想找一份正式而穩定的工作,半年後,他回到老家準備考公務員,還報了專門的培訓班。後來考公目標沒達成,他又在南昌找工作,經歷了激烈競爭,他被一家公司錄取了,結果只幹了15天,這家公司就把南昌的業務全部裁撤掉了。

一直想找一份正兒八經的工作卻不順利,劉曉曉最終決定全職做自媒體,而且他的自媒體越做越得心應手了,這大概就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用行業內的話說,劉曉曉正式進入了“KOL圈”。KOL,最初就是它的字面意思——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指在某一領域有號召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人或賬號,後來逐漸在國內演化為“大V”、粉絲較多的內容創作者的代稱,而且KOL不僅只創作內容,還接品牌投放,幫助商家將產品和受眾建立聯絡。

近年來,KOL營銷成了商家廣告投放中繞不過去的一環,廣告主想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獲得流量,就必須認真瞭解其所在行業有哪些KOL,並聯系他們進行合作。劉曉曉從事的數碼科技自媒體,是KOL營銷中一塊巨大的市場,很多商家釋出了新的手機、電腦、無線耳機、平板等產品後,都依託專業化的KOL進行介紹、測評和“種草”。

當劉曉曉決定全職在家做自媒體後,他便逐漸深入了數碼科技KOL圈子,成為了產業鏈條上的一環。他的微信好友列表裡一共有5000多人,其中近2000人都是同行,和劉曉曉熟識的KOL有100多人,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和劉曉曉一樣,他們多數都宅家辦公,把自媒體做成了事業,自己的家中就佈置著工作室。

成為高薪人士,也有流量焦慮

KOL圈子也是一個江湖,這裡面有品牌方、公關公司、KOL、網路平臺等多方力量,他們之間既合作,也互相博弈。

“KOL們有各種各樣的群,大家會抱團、互相帶資源,比如報價、行業趨勢,都需要互相通氣。商家會主動認識KOL,也會透過公關公司認識。公關公司手上基本有一份他們熟悉的KOL名單,有的時候會加人進入名單,有時候也因為一些事情將人除名。”

劉曉曉的工作以及圈子都在線上,儘管自己就是自己的老闆,但他的作息並不健康,似乎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KOL,生活不規律是必須的。

一般來說,劉曉曉上午不會早起,下午才會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則習慣性晚睡。他的工作節奏基本跟著甲方的需求,甲方任務催得緊的時候,他就要熬夜完成。平日裡也需要像新聞記者一樣盯熱點、找選題,當數碼科技行業有大事發生時,他就要快速出內容。

除了今日頭條,劉曉曉還經營了百家號和微博,目前微博上有106萬粉絲,算是在垂直領域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

現在劉曉曉一年約有二三十萬元的收入,收入來源主要分為兩部分,大頭是品牌方的廣告投放,佔比約90%;還有10%來自於網路平臺的分成收益。平均到每個月大約有兩萬元的收入,遇到有“雙十一”這樣的特殊月份,劉曉曉可以掙五六萬元。

由於自己當老闆,劉曉曉還得自己記賬。“記賬的時候覺得自己賺了不少,但實際到手卻不多,主要因為回款比較慢,最長的賬期達到兩年多。”

但在劉曉曉生活的江西南昌,他妥妥地屬於高薪人士。

根據近期召開的2021年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新聞釋出會披露的資料,2021年江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684元,平攤到每月為3474元。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2020年江西省省會南昌的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796元,平均每月3900元。

按照上述資料,劉曉曉的月收入已經超過當地平均水平400%。

儘管KOL是一個興起還不足十年的職業,劉曉曉卻感受到越來越壓迫的內卷趨勢。“這個行業前進得特別快,一不小心就會落隊了。”

剛開始時,日常發一發圖文就能吸引受眾,後來就迭代到要做影片,為此劉曉曉專門在家裡搭建了影片場景。原本KOL一個人就能經營好幾個號,現在都組起了專業團隊,內容和形式都在升級。以前發某一個平臺就能一直吸粉,結果平臺也有瓶頸期,從頭條到微博、B站、小紅書,KOL們需要根據不斷變幻的趨勢,選擇把主要精力投向哪個平臺。

在這個流量焦慮的時代,衡量KOL職業生涯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流量。B站(嗶哩嗶哩網)上的數碼大V“何同學”透過做影片迅速火起來,一下子吸了900多萬粉,很快就收穫了獨家專訪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的機會。

近兩年,KOC營銷的風頭更是壓過了KOL。電商直播的興起讓賣貨主播吸走了更多的眼球和資本,李佳琦、薇婭便是其中代表。不同於頭部明星大V,一些粉絲量相對小,但是直接帶貨的人士,便被稱為KOC(Key Opinion Consumer)。KOL和KOC都做營銷帶貨,但KOL更偏向自媒體、內容創作者,他們與銷售是弱相關,更多是在專業領域輸出有看點的內容。而KOC更垂直、更便宜,與銷售強相關,他們直接講解、推銷產品。

出現亞健康,按摩是消費大頭

由於選擇了全職做KOL,劉曉曉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網路了。“我的生活比較簡單隨性,不想出門的時候就在家打遊戲、網上聊天。雖然總想著自己做飯吃更健康,但平時還是點外賣更多。”

劉曉曉基本上足不出戶就能完成日復一日的工作和生活。餓了他會上美團點外賣,想自己做飯就在美團上買菜,騎手會把菜送到家裡,“一半的菜都在網上買”。

平時給自己買衣服、買數碼裝置,他喜歡上京東,因為物流快。今年他談了女朋友,知道女生喜歡用淘寶,給女朋友買禮物時他也會去淘寶逛一逛。工作累了,劉曉曉就打一打手遊《王者榮耀》和《英雄聯盟》進行消遣。

劉曉曉很少出門消費,出去多是為了吃飯和按摩。“按摩可能是比較大頭的支出了,因為長期在家久坐工作,會腰痠背痛,所以辦了按摩會員卡,去年充值了萬把塊錢,隔一段時間就去按一下。”

其實更多從事數碼科技KOL的博主,選擇在北京、上海、深圳生活,能夠接觸更多資源,獲得更高收入,但劉曉曉選擇一直生活在老家江西,這讓他失去了一大塊收入。“最主要的好處還是成本低吧,而且是自己熟悉的環境。”

他相信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還有很大發展前景,但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多久。“這個行業更新迭代太快了,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也擔心總有一天做不動了,會被排除在名單之外。”劉曉曉說。

(應受訪人要求,劉曉曉為化名)

(wyp來源:第一財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17 字。

轉載請註明: 宅家工作的數碼博主:收入超平均水平400%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