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茅指數”仍被拋售,貴州茅臺、恆瑞醫藥、片仔癀、海康威視、伊利股份等“大白馬”都在資金淨流出榜前二十之列。北向資金26日淨賣出128.02億元,單日淨賣出額同樣創下近1年新高。27日,資金繼續淨流出超40億元。截至收盤,上證綜指跌破3400點大關,報3381.18點。
“從白馬股中恐慌出逃的資金,似乎在‘飢不擇食’地湧入科技股,中芯國際大機率是抱團票殺出來的資金在換倉。”一位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比起26日在市場重挫下仍異常堅挺的新能源概念股,27日半導體板塊更為“吸睛”,抱團熱潮升溫,半導體ETF漲幅一度逼近9%,中芯國際(688981.SH)、兆易創新獲得最大的資金淨流入,分別淨流入50.9億元和13.2億元,中芯國際收盤大漲13.53%。
第一財經在26日報道中提及,隨著近期有關房地產、教育、網際網路等行業監管措施落地,市場對大盤藍籌股的情緒轉差,並不便宜的白馬股仍存回撥壓力,資金將繼續從白馬股向半導體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成長股遷移,但半導體和新能源的估值已經頗高,後續需觀察資金利率的變化。
資金持續出逃“大白馬”
本週白馬股持續承壓。從26日的情況來看,全天漲停個股不足50家,跌停個股則一度多達70家。整體中小市值公司跌幅不算深,體現出抗跌性,但由於“茅指數”,特別是醫藥、消費等為代表的高估值、穩健類公司調整明顯,令投資者體驗較差。兩市放量成交近1.42萬億元,較上日1.38萬億元再度放量,續創近一年新高。部分龍頭,如一線白酒呈放量下跌態勢,顯示岀恐慌性賣岀的訊號。由於技術上跌破了震盪區間,所以機構短期保持謹慎。
27日,在審慎的市場情緒下,“茅指數”繼續重挫,且仍被外資持續淨賣出。相比起A股,受近期針對教育公平、網際網路反壟斷、房住不炒等政策影響更大的港股跌幅更為劇烈,恆生指數臨近收盤跌幅高達4.7%,美團一度跌超15%。
上週五,教育股大跌帶動更多領域中概股急跌,政策層面兼顧效率與公平的趨勢可能對市場部分領域有一定衝擊。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近期不少投行、基金都在忙於重新調整對部分公司的估值模型,教育、平臺類公司首當其衝。
資深全球宏觀交易員袁玉瑋對記者表示,市場大幅下挫,除了地產板塊表面估值偏低,其他板塊都具備高估值的特徵。
“雖然地產股表面估值低,但遠期走弱的確定性高。而且與地產息息相關的板塊眾多,銀行、保險、低端機械等都是權重股;白酒的持續下挫也打擊了市場整體情緒,並帶動抱團的消費股下挫。此外,醫療、消費行業估值高、被深度抱團,流動性的缺失形成了正反饋的下跌機制。”袁玉瑋稱。
至此,“寧組合”和“茅指數”的分化不斷加劇,且短期內並沒有收窄的跡象。26日,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寧組合”相對強勢,晶片股尾盤暴拉,部分個股持續創新高,27日半導體板塊更是大爆發。
有買方機構研究員對記者稱,結構上,“茅指數”與“寧組合”是2020年至今最強勢的兩個板塊,但隨著“茅指數”的調整,後續“寧組合”能否在業績高速增長下一枝獨秀?業績的上行能否使已然不低的估值繼續擴張?仍待觀察。
半導體成抱團標的
27日,半導體取代新能源成了資金抱團標的。事實上,半導體和新能源是國際投資者今年二季度以來最為看好的景氣板塊。
“目前在半導體產業鏈中,中游晶圓製造商的基本面最好,其缺貨情況也比較嚴重。儘管上游原材料大幅漲價,但大部分半導體公司的成本是可以傳導的,即當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10%時,中游半導體公司也可以相應地向客戶漲價10%。”富敦中國資深TMT研究總監古嘉元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機構預計缺貨的現象至少要持續到2022年年中。之前半導體缺貨的主因是貿易摩擦和疫情,導致疫情前半導體庫存較低,而疫情又刺激了各類電子產品需求,電動車滲透率的提升也進一步刺激了晶片需求。因此,半導體行業決定增加庫存,但這並非一蹴而就。目前在半導體行業中,中游晶圓製造的缺貨情況比較嚴重,例如,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臺積電、聯發科等都屬於這一類。除了缺貨,近年來終端產品所需的晶片量不斷提升,這也加劇了缺貨現象。
瑞信證券近期釋出的亞洲科技策略報告提及,多數關鍵科技終端產品的需求都好於年初預期,其中消費類膝上型電腦的需求明顯好於年初預期,伺服器和電視的需求略好於年初預期,智慧手機的需求大體與預期一致。來自汽車技術的需求進一步增強了半導體板塊的強勁程度。更高的需求和不斷增加的資本支出強度導致資本支出顯著持續增加。
“然而,在我們看來,當前的資本支出只會有助於解決眼下的供應緊張,而不會造成實質性的供應過剩。目前的庫存仍然合理,幾個行業相關環節的主題仍是短缺,而不是過剩。”瑞信分析師Manish Nigam對記者表示。
瑞信認為,在2020~2023年期間,亞洲(除日本外)科技公司的收益預計將以23%的複合年化增長率增長(未來兩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0%)。此外,自今年年初以來,收益預期持續上修。過去,對於亞洲科技公司而言,每股收益修正和股票表現有著密切的關係。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