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藥還是作妖?賣膠捲的柯達想借新冠藥翻身,股東早回購15萬股

做藥還是作妖?賣膠捲的柯達想借新冠藥翻身,股東早回購15萬股

作者 |市界曾嘉藝

編輯 | 東東

誰曾想到,曾經沒落的膠捲巨頭柯達要賣藥了!

7月29日,訊息稱柯達將承擔製造用於應對新冠病毒藥物成分的重要任務,依據美國國防生產法案,柯達將獲得美國政府7.6億美元貸款(貸款來源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類似於銀行的政府機構),25年時間償還貸款。

訊息一出,柯達的股價立即飆漲,盤中觸發熔斷高達20次,截至收盤,柯達股價報33.2美元,漲幅達318.14%,市值已經從上週不到1億美元,漲至目前的14.5億美元。

如果不是這則訊息,我們似乎都已經忘記柯達曾經輝煌的過去了,我們也想象不到曾經的“千年老大”柯達,卻“淪落”到需要“為國賣藥”求生?

曾幾何時,在市場上,幾乎只有一種膠捲,叫柯達。

根據官網,柯達成立於1888年,目前是一家專注於印刷和先進材料與化學品的公司,主要為商業印刷、包裝、出版、製造和娛樂領域的客戶提供行業領先的硬體,軟體,耗材和服務。

在巔峰時期,柯達曾佔據了全球膠片市場的80%的份額,堪稱膠片市場的“滅霸”,一個小動作就影響甚遠,成立至今的138多年時間裡擁有超過1萬項專利。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有說,“新技術帶來了徹底的變革,所以根本無法使用舊技術來應對挑戰”。

柯達戰勝了對手,卻敗給了自己。

1975年,膠捲大王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但是手握這一項顛覆性技術,柯達卻不願放棄膠捲業務為自己在全球帶來的上百億元穩定收益,最終,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去。

2012 年柯達在一片惋惜聲中申請破產保護,從一家世界最大的膠捲生產商,變成了無人問津的一家公司。

但是,誰也不曾想到,柯達此次迴歸竟是打著“做藥”的旗號。實際上,柯達在製藥方面並不是新手。

1988年該公司就成立伊士曼製藥業務部,開始做保健藥品,隨後在同年收購了斯特林製藥公司,斯特林是消費品和藥品的主要製造商,包括拜耳阿司匹林、萊索爾清潔劑和處方藥。

20世紀90年代,柯達還參與了阿司匹林等非處方藥的生產。1994年,柯達最終以29.25億的價格將該製藥業務出售給了當時的醫療保健巨頭史克必成公司(Smithkline Beecham,於2000年被合併成葛蘭素史克)。

至此,柯達完全退出了製藥市場。

此次柯達重回製藥領域,所涉足的並非是創新藥,而是生產仿製藥所需的基礎原料藥。仿製藥是指最初原創藥品專利過了20年的保護期以後,各家藥企均可生產的藥品。柯達做的就是為仿製藥生產原材料。

事實上,要說柯達與製藥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至於。因為柯達本身是做影像成像以及印刷業務,而這些都會涉及到很多的化學制劑。

就在今年的4月,柯達宣佈向紐約供應異丙醇,用於生產免洗洗手液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這些洗手液都來源於柯達位於羅切斯特的伊士曼商業園工廠。

就在2019年的財報中,柯達執行董事長吉姆·康坦扎(Jim Continenza)表示:“未來,柯達的戰略包括擴大柯達膠片和化學品的應用”。

然而,在柯達股價暴漲的同時,也有華爾街分析師質疑,為什麼美國政府沒有將同樣的協議授予那些有現成專業技術、智慧財產權的純製藥公司。

或許柯達早有進軍制藥的戰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柯達完全具備生產羥氯喹的能力,而特朗普在近期一直在推薦羥氯喹在抵抗新冠病毒上非常有效。

今年5月,特朗普宣佈《國防生產法案》生效,向政府申請撥款後,企業可以選擇自行生產防治新冠相關藥品和醫療用品。

柯達成為此法案下獲得貸款的第一家公司。有意思的是,在政府撥款之前,自3月以來,柯達的股東回購了大量的股票,據市界統計,自今年3月25日,柯達的股東大約回購了約15萬股。

柯達此次能否借做藥“翻身”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卻是有很多人能夠狠狠撈一筆。

在昨夜柯達股價暴漲之後,推特上有網友稱,“如果你在過去一小時內買了10萬美元的柯達股票,現在你的這些股票價值430萬美元。不可思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60 字。

轉載請註明: 做藥還是作妖?賣膠捲的柯達想借新冠藥翻身,股東早回購15萬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