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美元,全球央行大放水之後,什麼是刺激經濟的"終極"手段?

全球大放水之後的下一步,很可能是世界大戰

當地時間6月15日,美聯儲加碼刺激政策,宣佈正式下場購買單個公司債,全球市場聞訊大漲。可見,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各國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印鈔行動。

單從各國推出的刺激計劃金額來看,美國已經推出4輪2.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第5輪的3萬億美元還在路上;日本政府也不逞多讓,先後投入的抗疫和刺激預算高達234萬億日元;而歐盟正打算推出總金額1.85萬億歐元的全面復甦計劃。

據路透估計,全球央行和政府的"印鈔"金額合計高達15萬億美元,相當於全年全球GDP的17%。但是,印這麼多錢真的管用嗎?

央行印鈔的初衷,是提供資金給實體經濟,尤其是遭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以及廣大消費者,但從近期的資料來看,事情的發展似乎並不是這樣。

從資料來看,一季度美聯儲投放了1.6萬億美元流動性,但貸款只增長了5000億美元,今年降息了1.5個百分點,但非金融企業票據利率(反映實際融資成本)比去年年末只下降了0.17個百分點。

另外,全球實體經濟和市場情緒的分歧非常明顯——儘管各國一直在公佈糟糕的經濟資料,但全球資產價格正在經歷一場狂歡。股市已經從低位大幅反彈、黃金逼近1800美元創八年新高、美油收復價格戰來的所有跌幅、美國樓市價格比次貸泡沫時還高8%......

不難看出,央行的放水有相當一部分流入了金融市場,推高了資產價格,實際上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有三。

(1) 美歐日等主要國家已經推行了大量寬鬆政策,繼續放水對經濟的刺激效用邊際遞減;

(2) 全球處於長債務週期頂部,企業和居民部門加槓桿能力和意願不足;

(3)放水對經濟的短期刺激效果難以持續,全球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

就像一個身體患病的人,給他打腎上腺素只是短期刺激,加大劑量更是於事無補,真正該做的對症下藥,找到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

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中,人們也曾在苦苦追尋"刺激經濟"的良方,僅美國就幾乎用盡了降息、減稅、印鈔、提高關稅、廢除金本位等各種措施。但直到1940年,人們才發現美國經濟出現了奇蹟,失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消除,經濟也恢復了增長的勢頭。

美國的經濟總量從1939年的890億美元增長到1944年的1350億美元,失業率從1940年的14.6%下降到1944年的1.2%,英國和其他主要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復甦。

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持續到1945年,這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不但實現了經濟復甦,還一躍成為全球經濟的霸主。

戰爭真的能刺激經濟?包括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和馬丁·費爾德斯坦在內的經濟學家都是這一理論的擁護者,他們的觀點是這樣的:

在經濟週期的波谷,失業率逐漸上升,人們的消費能力也不及從前,但社會總產出卻基本持平,此時經濟增長會出現放緩或者出現衰退。凱恩斯將這種蕭條定義為"有效需求不足",必須產生足夠的需求來刺激就業增長。

但如果此時爆發戰爭,政府會擴大開支購買軍備,相關的企業會獲得大量訂單,並僱傭更多的人手來增加產量,參軍人數的增加也會導致其他行業擴大招聘,推動失業率的降低。重新就業的人開始消費,原本就有工作的人恢復消費信心,這又推動了零售業的發展,並進一步促進失業率下降......經濟重新開始復甦。

另外,還有觀點認為戰爭還能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動力。曼哈頓計劃有1000名科學家和60萬工作人員參與,總耗資佔當年美國GDP的0.8%,很難想象這樣的工程會出現在和平年代。類似的還有電子計算機、GPS等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戰爭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對美國來說更加明顯,也更加難以拒絕。

美國在200多年前的獨立戰爭中立國,此後參與的軍事行動也達到了200多次,大的戰爭平均十年一次。結合對應的經濟週期來看,美國對外戰爭與經濟繁榮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性。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美國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與GDP增速的走勢基本吻合,皮爾遜相關係數達到了0.59。

具體來說,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讓美國獲得了新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20世紀上半葉的兩場世界大戰,讓美國坐穩了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1950年的朝鮮戰爭也推動了國內需求和經濟增長;1991年的海灣戰爭之後更興起了資訊科技革命,美國經濟出現10年繁榮;甚至連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也曾帶來短期的經濟景氣。

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大量的刺激政策沒有明顯效果,讓不少人再次想到了戰爭這個刺激經濟的"夜壺"。除了多位經濟學家之外,這一理論在美國企業界和政界也頗受推崇,勢力深厚的"軍工複合體"已蠢蠢欲動——美國2020財年的軍費開支再創新高,達7380億美元,是後面15個國家的總和。

對當下的美國經濟來說,疫情已經沉重地打擊了各行各業,失業人數已超過4000萬,國內尖銳的種族矛盾和貧富差距還在引發新的暴亂。縱然美聯儲已經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印鈔行動,但之後的美國經濟能否恢復增長,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自己也坦言不知。

橋水的創始人達里奧近期認為,新冠疫情就像一場呼嘯而來的海嘯,即使它完全消失,也會造成經濟損失,當前的經濟形勢、債務狀況以及央行的印鈔舉動,都與"大蕭條"最為相似。

1930年代的大蕭條沉重打擊了世界經濟,也徹底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包括此後爆發的世界大戰。如果全球大蕭條重演,央行印鈔無效後,會引發戰爭嗎?

相信沒有人願意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根據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的理論,考慮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這種情況。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03 字。

轉載請註明: 15萬億美元,全球央行大放水之後,什麼是刺激經濟的"終極"手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