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的訊息,掀起投資市場巨大波瀾。
由於銀行理財一貫以“穩健”形象示人,理財產品淨值回撤,甚至浮虧,被一些市場人士解讀為,銀行理財虧損時刻的到來。
實際上,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財的淨值一度跌破本金。
6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理財公告梳理,包括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的20餘隻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淨值低於1,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近期出現淨值浮虧的原因,是由於銀行理財的投資物件主要是債券,經過近兩年的牛市後,4月以來債市震盪調整。但純債類銀行理財的回撤幅度遠小於債券型基金。
擺在銀行理財子公司面前最重要的考驗是,公募基金已經過20多年的投資者教育,但在“資管新規”釋出兩年後,銀行理財才開始真正打破“剛兌”,投資人如何才能接受銀行理財業績的合理波動。
銀行理財浮虧已不鮮見
在債市大幅震盪調整下,純債類銀行理財出現了淨值浮虧。
6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招商銀行App看到,招行代銷招銀理財的一款名為“季季開1號”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於4月17日成立,截至6月3日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4.42%,同時該產品的淨值也跌破1,至0.9997。
另一款“季季開2號”固收類理財於5月13日成立,截至6月3日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為-0.63%,淨值跌至0.9996。
根據產品說明,上述兩款理財產品均為定期開放型,每三月開放一次,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透過票息收益積累,根據市場變化擇機交易。
工商銀行代銷工銀理財的產品也有數只淨值跌破1。
例如,“工銀理財·全球輪動固定收益類封閉淨值型產品”中的“19GS8113”“19GS8114”,至6月8日份額淨值分別為0.9772、0.9594。“工銀理財·鑫得利固定收益類926天封閉淨值型理財產品”成立於2019年1月23日,投資標的為恆逸石化增發股份,佔投資組合的比例為98.43%,今年3月10日以來份額淨值低於1,至6月2日為0.9156。
建設銀行代銷建信理財有超過10只理財產品淨值跌破1。例如,“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90天開放第2期”理財產品於今年5月14日成立,最新淨值是0.998669;另一款代銷“建信理財睿鑫最低持有60天開放第2期”最新淨值0.998348。
股份制銀行所屬的理財子公司中,中信銀行代銷“中信理財之慧贏成長同行兩年開1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立於今年4月2日,至5月29日淨值是0.9988。
淨值為何跌破1?
資管新規釋出後,銀行理財開啟淨值化轉型,將估值方式從原攤餘成本法切換到市價法。
一位華東股份制銀行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跌破淨值早已出現。由於採用市價法,金融市場波動會實時傳導至理財產品的淨值表現。今年3月,境外美元債出現暴跌時,該行投向美元債的理財產品也出現過淨值短期跌破1的情況。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近期出現淨值浮虧的原因,是由於4月以來債券市場大幅震盪所致。同期,債券型基金也出現浮虧。
一家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投資部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出現回撤比較明顯的是純債類產品,主要是由於近期債市調整,1年期、3年期債券收益率上漲了100BP,5年收益率、10年期收益率也分別上漲了50BP、20BP。
他表示,純債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包括兩部分——票息收益、資本利得收益。此次債市調整影響比較大的多是4月發行的產品,發行時間只有1個多月,債市震盪導致資本利得收益減少,票息的彌補還暫未趕上資本利得的損失,所以出現較大波動。
記者查閱招行App,其代銷“季季開1號”成立初期淨值平穩增長,5月債市連續調整後,6月3日淨值回落至0.9997,在近一個月淨值實際下跌了-0.34%,而手機銀行展示口徑為年化收益率,相當於把一個月的下跌放大到整個年度,數值放大了12倍,摺合年化資料是-4.42%。
另一位華南股份行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如果採用攤餘成本法估值,債市震盪會平攤到每一天,淨值波動不明顯。如果採用市價法估值,成立時間比較久的產品,債券的跌幅出現資本利得損失會被票息抵消掉;成立時間較短的產品,票息收益積累慢,投資經理缺少債券平倉的時間,負的資本利得快速釋放,導致在一定時間段內收益是負的。
上述固收負責人認為,銀行理財轉型的方向是要完全符合資管新規的真淨值要求,但淨值表現與債市等市場走勢高度相關。淨值化轉型中,固收類產品波動甚至出現虧損是難以避免的。
近期債市的調整中,債券型公募基金回撤幅度遠大於純債類銀行理財產品。Wind資料顯示,截至6月7日,有資料可查的3240只債券基金中,近1個月回報為正向收益或0的僅有261只,約92%的債券基金近1月回報出現了虧損。中長期純債基金中,東吳鼎利、國金惠安利率債C、國金惠安利率債A、長盛年年收益A、長盛年年收益C等近1月回報低於-3%。
“抄底”時刻到來?
經過前期大幅調整後,純債類理財產品是否可以抄底?
債市調整,有的個人投資人選擇了股票型基金。“我買的是一款組合型債券型基金,一開始穩定增長,但5月增速開始放緩,6月更是擴大了跌幅,可能和市場的恐慌拋售有關。不過這屬於正常調整,但我沒必要在它跌的時候把錢放在那裡,所以賣掉後買了定投的股票型基金。”一位上海的個人投資者對記者說。
對於債市震盪的原因,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認為,近期債券收益率的波動,更多源於市場對貨幣政策預期的改變,而不是受到基本面和貨幣政策本身的驅動。
他表示,4月以來貨幣政策取向一直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轉變,期間部分投資者對於政策“先是過鬆後是過緊”的預期都是不太理性的。
上述固收人士表示:“我們的理財產品投資策略也在調整,一般選擇1-3年久期、AA 以上債券品種作為配置標的。對於開放式理財產品,不會配置非標品種。對於利率債,將根據市場行情建倉或波段操作,而不從配置角度操作。”
他認為,債市“牛市”已接近2年,今年以來經過兩輪調整,一是4月底到5月中旬,隨著地方債擴容,對經濟好轉的預期升溫,3-5年期債券品種利率上升30-50BP;二是5月中旬至今,5月重啟7天期逆回購後,債市估值重定價,1-3年的利率債、信用債再次調整70BP,10年期國債、國開債調整40BP,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他說:“我們認為債市已經調整到位,對後市持謹慎樂觀態度,債市牛市不會那麼快終結。債券類理財目前是有配置價值的。”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