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從資本市場壓力,只重視短期業績,是全球上市公司的通病。
2005年,美國一家諮詢機構對400位上市公司財務總監進行調研,80%的受訪者承認,為實現既定盈利目標,他們願意在研發、廣告、維修、人員等方面縮減開支;超過50%的受訪者承認,如果延遲推出新專案能夠讓報表更好看,既便企業長期價值受損,他們也會這麼做。
為何會這樣呢?在《誰綁架了上市公司:創造股東長期價值》中,作者拉帕波特認為這與通行的薪資激勵機制有關。
股票價格,是未來幾十年裡企業貼現現金流的總和;薪資激勵,卻只取決於當期業績,取決於季報、半年報和年報資料。這種時間錯配,會導致上市公司管理層出現短期業績導向。
除了業績導向外,股權激勵也會加劇短期行為。股市順風順水時,為順利行權,管理層匯變得保守,只進行最安全的投資;股市趨弱導致行權無望時,管理層又會變得激進,想透過冒險來創造行權機會。
此外,任期縮短也是重要原因。據拉帕波特統計,21世紀前10年,世界2500強上市公司CEO平均任期從8.1年降至6.3年。任期縮短既降低了CEO的任職預期,也促使其更關注短期業績。
在經濟學中,以上種種都是委託代理問題。根據經濟學界定,若一方行為影響另一方利益,且雙方存在資訊不對稱,就會產生委託代理問題。比如,在固定薪資制下,員工偷懶、管理層不盡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員工自身收入不受影響,損失由股東和老闆承擔,就是典型的委託代理問題。
委託代理問題,就像一個不公平的擲硬幣遊戲,正面我贏,反面你輸,一方立於不敗之地。股東作為企業所有人,委託管理層和員工治理企業。理想狀態下,受託方以“委託人利益最大化”為唯一決策依據,但在實踐中,委託人追求企業長期價值增值,受託人則追逐更高的薪資待遇,利益並不完全一致,這就產生了委託代理問題。
因盛行股權激勵計劃,網際網路企業的委託代理問題並不突出。持有股份後,管理層和員工能更多地站在股東視角思考問題,著眼於企業長期價值增長。但網際網路企業自誕生起,便走上一條融資之路,股權越來越分散,委託代理問題也越來越凸顯。
階段一:初創企業,創始股東與管理層一體,“誰擁有誰治理、誰治理誰擁有”,不存在利益衝突;
階段二:引入風險資本,從A輪到Pre-IPO輪,股權愈發分散,包括創始人在內的管理層持股比例大幅稀釋,開始產生“委託-代理”問題;
階段三: IPO上市,股權激勵兌現,股權更加分散,委託代理問題開始凸顯。
所以,互金企業上市時,恰是委託代理問題凸顯時。這個時候,尤其要警惕經營層面的“短期主義”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