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籠罩在中印邊境上的緊張氣氛,終於看到了緩和的跡象。9月1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在莫斯科舉行雙邊會見,雙方達成“應加快完成新的建立互信措施”等五點共識,為當前的緊張局勢降溫。
自加勒萬河谷爆發衝突之後,中印兩軍近日在班公湖南岸出現了新的對峙局面,甚至還發生了印方鳴槍挑釁的情況;本月2日,印度以“損害主權和領土完整,威脅印度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為由,宣佈封禁中國公司研發的118款手機App,至此,印度政府已禁用224款中國App;印度7月起草新政,對約50項涉及中國企業的投資方案進行審查,從4月底至8月中旬,中國企業共提交了超過200個對印度的投資申請,但目前尚無一個獲批……
造成此輪中印關係緊張局面的導火索是發生在6月中旬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事件發生後不久,印度總理莫迪即公開表示,“沒有任何人侵入我們的領土,也沒有任何哨所被佔領。”可見,如果要追究責任,其中的是非曲直很清楚。但讓人無奈的是,印度國內媒體的誤導性報道引爆了民族主義情緒,反對派藉機煽風點火。巨大的反華聲浪面前,印度政府或被裹挾,或有意利用,總之態度逆轉,一場由印度一線官兵魯莽行動引發的流血事件最終被印方定性為“中國入侵”,導致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文明古國以及金磚國家成員,中印兩國國情相似,地理位置相鄰。雖然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但多年來大體上能夠秉持務實精神發展兩國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9年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總值達到639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此外,兩國投資合作持續加強,中國企業在印基礎設施投資超過500億美元,為改善印度基礎設施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科技創新領域,來自中國的風險投資為印度企業源源不斷“輸血”。根據孟買智庫Gateway House的資料,印度30家獨角獸企業中,其中支付系統Paytm、送餐平臺Zomato等18家企業都曾接受過中國的投資,這些良好合作為印度經濟發展貢獻頗多。如今卻隨著中印關係中矛盾部分被放大,也讓各項合作處於巨大風險之中。
除了與中國在邊境持續軍事對峙之外,印度還把封禁中國App、審查中國投資、將華為等企業排除出5G專案等政治經濟手段也當做報復中國的“武器”。這些措施的確會嚴重干擾相關中國企業的投資計劃、商業佈局,乃至讓其蒙受鉅額經濟損失,但問題是印度就能毫髮無損嗎?印度觀察家基金會此前發文警告,印度在各種產品領域都高度依賴中國,尤其是在製藥、太陽能、紡織、汽車零部件等關鍵行業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原料或核心元件,無法立即或完全抵制中國商品和投資。一旦中國採取報復措施,將有約67%的原料藥進口和60%的電子元件進口受到影響,將導致更多印度人面臨失業風險。
考慮到新冠疫情對印度經濟的破壞,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對抗措施讓人無法理解。據彭博社9月6日報道,受疫情和全國封鎖措施等影響,印度今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大幅下滑23.9%,這是印度從1996年開始釋出相關資料以來最嚴重的季度經濟收縮;其次,由於受到供應限制影響,專家預計印度的通貨膨脹率可能已經達到7%。更為糟糕的是,在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疫情出現緩和之際,印度卻連續重新整理紀錄:單日新增超9萬、連續40天日增超5萬、連續5天單日死亡超1000人……病毒肆虐之下,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應當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雙引擎,如今印度卻要與中國經貿“脫鉤”,拖累經濟恢復,這主動自斷一臂的操作是何道理?
此外,長期軍事對峙也將給印度帶來不必要的巨大消耗和安全隱患。據《印度時報》報道,由於駐紮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猛增,導致後勤補給出現問題,印度軍隊已經開始為食物問題發愁。而在緊繃的局勢之下,一線官兵的情緒高度緊張,是否還會出現此前“擦槍走火”的情況,甚至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誰也無法保證。
1954年,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提出“不結盟”的理念。他曾表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我不相信中間地位。”從那時開始,印度就將謀求戰略自主權、謀求大國地位當做外交政策的指標,莫迪政府也是如此。但做國際舞臺上的大國,不能光靠嘴上“逞英雄”,還需要與之相配的大國風度和氣量。
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印之間機遇大於威脅,共識大於分歧。願兩國在外交層面的談判成果能夠順利傳導至安全和經貿領域,儘快讓兩國關係重回正軌,重新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這才是中印迎接未來機遇和挑戰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