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博天再戰江湖:300天突圍戰後,接盤方為何是中匯?

由 尉遲長喜 釋出於 財經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董瑞強 歷時一年之多,博天環境引入的國有資本終於塵埃落定。

7月22日,博天環境公告披露,博天環境擬向中山中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彙集團”或“中匯”)非公開發行1.24億股A股股票。中彙集團擬以現金全額認購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本次非公開發行股份登記於中彙集團名下之日起,中彙集團持有公司股份將佔公司股份總數的23.73%。

“我現在需要沉下心來,花更多精力,迴歸公司業務及管理上來。”2020年7月28日下午3點,在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博天環境”或“博天”,603603.SH)一間面積不大的會客室裡,趙笠鈞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與一年前記者對他的那次獨家專訪相比,他的氣色並沒有多少改變,依然顯得精力充沛,每天都在高速運轉之中。

彼時,趙笠鈞表示,“博天資產負債率高,有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夥)業務結構特點,也有我們一直堅持為未來花錢,堅定投資佈局新業務,甚至能佔到某些年份利潤的50%以上。”

不過,隨著去槓桿推進以及作為支柱的環保PPP專案調整,博天環境開始面臨流動性危機,業績大幅下滑,同時公司主體信用等級下調,收購計劃折戟等等一系列事件都在衝擊著這家民營環保上市公司。

趙笠鈞將此次危機視為博天成立25年以來所經歷跌宕起伏中的一個縮影。其實過去的25年,博天面臨的生死考驗不止一次。“不管是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還是自身成長到一定階段,積累問題的爆發,本是很正常。以前咬咬牙就扛過去了,但現在博天是一家公眾公司,困難、問題都會被公開甚至放大。”

從公司上市到流動性出現緊張,再到引進國資進行混改,趙笠鈞在回朔整個過程時,也在反思其中的問題,比如金融環境寬鬆時過於激進的企業策略。但也有無法透過企業主個體反思得到解決的問題,比如國企與民企貸款利率的差別。

陷於危機重重的博天引入國資戰投一波三折,此番能否突出重圍?外界有諸多猜想。

但在趙笠鈞內心還是堅定相信博天會渡過難關的。“因為任何組織生長進化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困難和反脆弱的挑戰,受到的衝擊越大,反作用力也會越大,可能給你再次出發的回彈力量也會更大。”他說道,歷經困境之後,今年博天大幅調整了業務結構、人員結構及費用結構等,成本費用有大幅降低。

直至今年7月迎來轉機。不久後,博天實際控制權將會轉移至一家國資平臺:中山中彙集團,成為環保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又一個案例。

趙笠鈞透露,博天混改後,中山方面會委派董事長、法人代表,還會派財務總監過來,在與中山國資談的很多事情上,大的原則方向是很快達成一致的。“他們希望設立聯席董事長,以更好的體現對團隊的重視。”

這也許是趙笠鈞在博天混改後的新職位。

突圍300天

去年至今,博天已歷經300余天突圍戰。

在這段時間,趙笠鈞低調了很多,作為博天環境董事長、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擔任一系列職務的趙笠鈞對於各種活動近一年來“能不參加的,儘量少參加了,不再去各種場合發表公開演講”。

2020年伊始,一位博天內部知情人士曾用“生死攸關”四個字向記者形容彼時博天所處的困境。2019年博天環境實現淨利潤-7.2億元,同比下降489.74%。上年同期盈利1.85億元。2019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4.6億元,同比增長45.47%。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說,“引進國資戰投是博天要走好的關鍵一步。”

不過,選擇誰、接受誰,以何種條件合作,一直都是未知之數。但在薛濤看來,博天引入國資是可以期待的。“畢竟博天是一家在工業廢水治理領域比較優秀甚至是國內最領先的公司。”

而且從整個行業看,目前排名前25的環保公司,僅剩下3家非國有控股(盈峰環境、嶺南股份和博天環境),其中前兩家均是廣東企業。所以從供給角度看,能拿來被混改的、可選擇的機會已經不多了。未來環保公司要想獲得更多機會,市場化挑戰會越來越大。

“所以有很多央企國企找我們,博天本身對他們也是稀缺資源,他們更青睞於收購博天這樣收入規模更大、有技術積澱的上市公司。而且彼時股市跌的較低,是資產價值低的時候。”趙笠鈞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很多央企國企找上門來,儘管探討過多種方案,但因大股東尚在限售期,都繞不開控股股東股許可權售問題。一些央企有別的目標,便會另擇新機。”

一些地方國資平臺也投出了橄欖枝。

山東、廣東、江蘇、廣西、湖北等地國資都是博天的選項。這些地方既是經濟總量大省,亦是環境汙染結構複雜、治理需求比較旺盛的省份。

“找過我們的地方國資就有六七家,僅山東就好幾家。”趙笠鈞告訴經濟觀察報,博天在水業關聯的環境產業佈局下,保持工業、市政雙輪驅動,尤其工業水處理上有行業領導者地位。地方國資有資金優勢,更有非常現實的環境治理需求,而且希望建立比較友好的機制安排,更好發揮和調動團隊積極性。

今年6月,博天公告稱擬引青島融控解困,實控人擬變更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國資局。但此後雙方並未達成相關正式協議。

趙笠鈞對此解釋稱,“其實我們與廣東中山接觸更早,但過程中,青島國資也比較積極,山東還有幾個國資平臺也找過我們,希望能把意向定下來。博天也如實告知了青島融控在與其他地方國資商談。所以和青島簽署的框架協議並沒有約束力。”

“而博天牽手中山國資,是雙方共同的選擇。2020年博天將迎來一個重大轉折點。”他說。

反思

幾經波折,終迎轉機。但趙笠鈞和團隊也在不斷反思。

市值曾達200億元的博天,為何會行至此般境地?大環境上,環保產業在資本市場驟然遇冷,當下整體仍處低谷,資產負債率和財務費用率仍呈上漲趨勢。2017年-2019年,博天環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8.01%、79.97%、87.4%。

趙笠鈞坦言,“其實博天所有問題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就是缺錢。”在去年10月“綠債”問題曝出前,博天就已還了11.9億元銀行貸款。此前陸續被抽貸斷貸,壓縮了博天流動性。

“我們一些流動性貸款投在一些長期PPP專案上,業務本身決定專案資本金20%、貸款80%,總需時間回報。但去槓桿來的太猛,PPP專案涉及邊界、範圍比較複雜,我們賬上放著數億元受限的專案資金,但專案推進慢,資金難以快速回籠。到去年底,我們賬上還有8億多現金。一是缺錢,二是放著現金不能用。”他說。

這透視出一些政策問題,比如PPP專案推出來,相應要有一些配套政策,PPP專案融資,更重要的是政府信用,只要銀行認為政府信用是可以的,其實給這些專案融資,就應該是政府的信用背書。但從銀行角度,最終還是體現在了企業所有制的差別上。

趙笠鈞介紹,透過政府平臺發債,國有融資即使無擔保,成本也較低。但對於民企,同樣是政府信用的專案,就因所有制差別,銀行給的放款條件、利率,與央企國企比,差別就大了。

早在2017年下半年,趙笠鈞就提出PPP是“毒資產”的觀點。

當時在上市完成後,博天管理層坐下來曾開了一週會,很理性地分析PPP模式,趙笠鈞認為這是“毒資產”,環保產業很可能會經歷斷崖,但當博天團隊走向市場、放眼望去時,幾乎全是PPP業務,似乎不跟進,就很難獲得機會。

理性和現實之間很難找到平衡。“因為當時拿到太多專案,放大了槓桿。但拿不到專案,也面臨生存問題。”在趙笠鈞看來,很難去評判對與錯,只能說在企業生長進化過程中,這是必須要經歷的。

“所以我們也不去抱怨,只是大家所處環境、行業過去所走的模式是這樣的。今後我們不僅有當初的理性分析,也有慘痛教訓,這就變成了我們的智慧。”趙笠鈞說,現在博天團隊深刻認識到了追求更有質量增長的價值,更加重視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而非在市場機會上跟風。

對於這兩年環保民企反向被混改,趙笠鈞認為這是一個雙向選擇,民企需要國資支援,而國企希望透過股權結構調整,帶進民企基因機制,延伸業務鏈。但在不同所有制融合過程中,彼此會出現一些不適應,這很正常。

他判斷,環保產業會朝著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整合。民企此番突圍,只有順勢而為,才能獲得更多資源。但這種順勢而為,並不意味著滑落,是要御浪而行,藉助國資背景,為自己提供資金資源優勢,但仍要保持團隊活力和市場化機制。特別是上市公司,如果要持續健康發展,你的動力系統要好,剎車系統也要好。你既要有創新活力,亦要有系統性風險管理。

“而這輪混改,國企的系統性風險管理會對民企過去快速、不夠理性的發展形成某種制約。民企亦需更理性看待不同所有制的優劣。不要把混改變成收編,否則,很難創造出一個新的更富有生命力、創造力的精英企業。”他說。

引戰背後:為何是中匯?

在引戰過程中,有不少國資在博天選項範圍內,博天也在觀察各方效率及方案合理性。

但為何最終花落廣東?

“其實就是因為廣東對於混改的理念、資源配置效率、方案合理性上更有優勢,進展更快。”趙笠鈞的體會是,廣東從一開始在程式各方面比較成熟和嚴謹,整體營商環境、對民企的理解,都較符合博天的價值追求。確實廣東已形成了環境產業新的高地。

不僅如此,中山給予了博天團隊更大授權和支援。“我們管理團隊還是主要的股東,有很大比例的股權,我們通過了表決權的委託或放棄。中山成為控股股東。這讓團隊更大限度保留了股份。所以綜合比較下來,與中匯合作是一個最好選擇。”他說。

中彙集團成立於2007年8月,註冊資本20億元,是中山市委、市政府對原中山公用事業集團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整體上市而組建的國有獨資企業集團。截至2019年底,中彙集團總資產221.67億元,淨資產160.81億元,資產負債率為27.45%。近三年(2017-2019年)其各項財務指標穩步增長,累計實現營收64.75億元,淨利潤(歸市屬)11.65億元。

中彙集團是中山公用的第一大股東,目前佔股48.29%。中山公用本身是做水處理,以前主要服務於中山的水務專案,90%業務收入來自中山。

中匯希望走向全國,而博天從一出生就在全國市場佈局。正因為有中山公用,中匯對環保行業也有很深的思考和理解。這種理解體現在,一是溝通上比較容易,二是中匯對做大做強環保產業,有基本的認識和想法。

“中匯一開始就很清楚環保產業和市場,它看到了水的產業鏈更長,也看到了博天在工業、市政領域保持雙輪驅動。它也理解目前國內環保水務公司不同程度都有侷限,有些市政強、工業弱。中匯既有中山公用,再加上博天,未來若再進一步整合,那就很可能像威立雅、蘇伊士,成為一家在工業、市政都保持很好佈局的公司。”趙笠鈞講道。

中匯也看到了博天的歷史沿革,經歷了國有、外資、民營,這成就了博天獨有的包容文化和現在多元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管理團隊以及核心技術能力。趙笠鈞認為要真正打造一個世界級環境企業,就必須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而粵港澳大灣區又是一個非常外向型的經濟。博天過去也做過很多海外專案。“在這一點上,中匯是看的很清楚的。”

選擇一定是相互的。“很多央企國企來找博天,但我們並非跟每家都談的深入。中山國資看到的是問題背後的價值,認為博天是一個資源承載力強的公司,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團隊,看到國資給予支援之後博天再出發的能力和重返戰場的價值。所以權衡之下,我們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趙笠鈞告訴記者。

接下來博天將和中山國資開展下一步合作。

趙笠鈞表示,“我們的對彼此的信心期待還是蠻多的,博天和中匯的方案包括有定增安排,定增完成可以為上市公司補充8億元資金,降低資產負債率,我們也在透過處置資產回籠資金,緩解資金壓力。”

今年下半年,博天的業務會有一些戰略性調整。趙笠鈞表示,博天將定位在工業和工業園區的排放性治理及資源回用。在城市水環境上,博天將定位技術解決方案和建造管理的輕資產運營模式,重資產部分出資很可能會透過中匯、中山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