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莫迪情何以堪,政府在高調打壓,近半印度民眾仍選擇支援中企

中印6月中旬在邊境地區發生不愉快事件後,莫迪政府借勢提出“自力更生”,挑動民眾公開抵制我國商品,並高呼要用“印度製造”代替“中國製造”。與此同時,還對我國對印投資重查重審,對我國在印企業百般刁難,高調打壓。不過,民調卻顯示,不少印度民眾仍希望中企在印經營。

據《環球時報》8月22日報道,印度調研機構最新報告顯示,高達49%的受訪者表示,印度應該允許我國公司在該國經營、銷售相關產品及服務。雖然印度民間近兩月來“抵制中國貨”的情緒高漲,但大部分民眾冷靜後發現,自己的日常生活根本不可能與“中國製造”脫鉤。

這讓莫迪情何以堪,政府在高調打壓,近半印度民眾仍選擇支援中企

近年來,印度經濟一直在高速發展中,莫迪第二任期開始後,他給自己的政府提出一個非常醒目的經濟目標,“超英法,衝擊世界第三經濟體”。從2019年的GDP總量看,印度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其經濟總量為2.94萬億美元,而英國和法國分別為2.83萬億美元和2.71萬億美元。這樣一來,印度正式代替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在趕超英法之後,下面的目標就是德國和日本了。從2019年GDP資料來看,德國是3.85萬億美元,日本是5.21萬億美元,觀察發現,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都非常慢,德國去年還是負增長,因此印度追上德國甚至日本,有非常大的可能。連印度防長辛格都表示,如果不受新冠影響,7年就可趕超日本。

這讓莫迪情何以堪,政府在高調打壓,近半印度民眾仍選擇支援中企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希望升級產業結構,增大“印度製造”的市場份額和技術力度,給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但從印度的表現看,完全跟我國經濟“脫鉤”顯然不行。

我國的發展早就證明,從最初引進外資搞共同開發,引入外來企業搞合資,逐步技術融入和升級,到時最後自己的民族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不是像印度政府這樣一刀切,強行用“印度製造”代替“中國製造”。真要這樣做,也取決於兩點,一是印度企業有沒有這樣的技術生產能力,二是印度民眾是否接受印度企業的產品。

這讓莫迪情何以堪,政府在高調打壓,近半印度民眾仍選擇支援中企

印度的現狀是,民眾根本離不開物美價廉的我國商品,他們的日常生活已經緊緊跟我國商品連在一起了,印度企業根本沒有這個實力替代。以手機市場為例,其5大手機品牌就有4個來自我國,而且控制著近80%的市場。所以,大多民眾仍希望中企能在印經營,這不但能解決民眾需求,也能逐步提高印度企業的生產水平。

客觀講,民眾可不管你政府想怎麼樣,自己有吃的、有用的、還便宜方便就是硬道理。有網友稱,這讓莫迪情何以堪。

這讓莫迪情何以堪,政府在高調打壓,近半印度民眾仍選擇支援中企

​而且從統計資料看,印度去年從我國進口的商品包括超過70%的原料藥、25%左右的汽車零部件、45%的電子產品、90%的手機零部件、80%的紡織絲線。在印度市場,50%的耐用消費品零部件、80%的壓縮機、95%的洗衣機進口自我國。“印度製造”想要代替我國商品,談何容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07 字。

轉載請註明: 這讓莫迪情何以堪,政府在高調打壓,近半印度民眾仍選擇支援中企 - 楠木軒